“中國崩潰論”必將崩潰
核心要點:
■ 這些唱空中國的言論並沒有什麼事實依據,所謂的論據都不過是主觀臆測或刻意歪曲。產生這些謬誤的原因,除了學術上不夠嚴謹或為逐利制造輿論外,大多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第一,“中國威脅論”的破產﹔第二,意識形態上的偏見﹔第三,霸權主義的心態。
■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面臨的發展機遇正由加快發展速度的機遇轉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由規模快速擴張的機遇轉變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這決定了中國經濟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就必須進行發展導向的重大調整,由追求高速增長轉向追求更高質量和效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 西方有不少人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缺乏常識,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看不到中國發展背后的真實支撐力量。事實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和進步,其根本原因在於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制度體系。
■ 未來中國前進的道路不會平坦,西方國家的遏制戰略會像一隻禿鷲一樣時刻盤旋在我們頭上,而“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就是它的兩隻翅膀。這要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三個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特別是近期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一些領域長期積累的風險凸顯,國際上各種形式的“中國崩潰論”再度抬頭,國內也出現了一些悲觀情緒。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揭開“中國崩潰論”的面紗,認清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勢,對於穩定市場和社會預期,增強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中國崩潰論”的再現及其本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公認的發展奇跡。近年來,我國發展的條件和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增速放緩。從常識看,經歷長期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預料之中的事情,經濟運行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也是正常現象。但是,在一些西方分析人士看來,這些情況發生在中國不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是“亞洲巨人正在經濟災難邊緣上搖搖欲墜”,“硬著陸幾乎不可避免”。更有甚者,把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世界金融市場動蕩也歸咎於中國,鼓吹所謂“中國拖累論”。
實際上,這些唱空中國的言論並沒有什麼事實依據,所謂的論據都不過是主觀臆測或刻意歪曲。產生這些謬誤的原因,除了學術上不夠嚴謹或為逐利制造輿論外,大多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第一,“中國威脅論”的破產。冷戰結束以來,西方為遏制中國而炮制的種種“中國威脅論”沒有收到預期效果,於是變換手法,散布“中國崩潰論”,企圖改變世界對中國經濟的預期,以削弱中國的影響力。第二,意識形態上的偏見。西方一些人有一種意識形態上的優越感,骨子裡有一種“西方中心論”主導著其思維,當出現與其思維邏輯不符的客觀事實時,就採取“選擇性失明”。第三,霸權主義的心態。蘇聯解體后,一些西方國家霸權主義心態膨脹,一廂情願地希望中國自行垮台。有的人曾多次“預言”中國即將崩潰,說明在這些國家的確存在著一種期望中國崩潰的輿論氛圍。
總的看,從前些年的“中國威脅論”,到近期新版本的“中國崩潰論”,看似是反轉,實際上都是西方冷戰思維的延續。在西方,總有一些政治勢力企圖將其政治經濟模式強加於他國,對於不同發展模式要麼視之為威脅,要麼希望它崩潰,根本目的仍然是為了維護其自身的戰略利益。
二、“中國崩潰論”站不住腳
事實勝於雄辯。剛剛過去的2015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全年經濟增長6.9%,雖然增速為25年來的新低,但仍在全球居於前列,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在25%以上。尤為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新動力加快形成,可持續性日益增強。西方一些學者和媒體認為,中國一遇到經濟增速下滑就主張動用一切手段來刺激需求,通過擴大總需求實現短期內經濟增長。這既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更未認清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沒有看到中國主動調整以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不懈努力,由此得出的“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結論,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變化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高速增長的經濟體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一個減速過程,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改革開放伊始,我國處於工業化早期,市場需求旺盛,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供應充分,靠粗放型方式就能實現較快發展。經過30多年持續高速增長后,我國已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開始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壓力加大、技術創新難度提高等新問題,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降,出現增速放緩是必然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用粗放型方式來維系高速度,既不可持續,也得不償失。正是認識到這一規律,我國主動調低增速目標,在適度減速中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結構性問題,目的就是為了在更長時期內實現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變化反映了發展導向的重大調整。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面臨的發展機遇正由加快發展速度的機遇轉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由規模快速擴張的機遇轉變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這決定了中國經濟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就必須進行發展導向的重大調整,由追求高速增長轉向追求更高質量和效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順應發展機遇期內涵的重大變化,堅持以改革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時度勢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從長期看,隻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增長由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中國經濟在更長時期保持中高速增長是完全可能的。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變化體現了發展內涵的根本轉變。從發展內涵看,一定的經濟增速只是發展的手段,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是發展的根本目的。由於所處的特定歷史階段,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在發展實踐中把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放在了各項工作的中心位置。隨著經濟總量的提升和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國發展開始由以速度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明確指出,要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之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發展內涵的這種轉變,旨在實現發展手段和發展目的的統一,有利於提升人民群眾對經濟增長的滿意度,使廣大人民群眾在經濟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將極大地調動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活力,轉化為綿綿不絕的發展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國沒有採取大規模刺激政策人為地維持高增速,而是正視問題、頂住壓力、保持戰略定力,用改革創新的辦法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著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總的看,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長,正在邁入中高端水平,不僅不會崩潰,而且將更加穩健。
三、“中國崩潰論”何以崩潰
新一輪“中國崩潰論”的一大特點是,不但認為中國經濟會崩潰,而且暗示中國的現行制度也將崩潰。一些人想當然地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將使問題“水落石出”,正在醞釀“危險的雞尾酒”,必將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據此,他們質疑中國政府的治理能力,進而懷疑中國制度的穩定性。由此可見,西方有不少人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缺乏常識,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看不到中國發展背后的真實支撐力量。事實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和進步,其根本原因在於建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制度體系。
中國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發展。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西方主流經濟學指導政策的能力十分有限,這是造成世界經濟危機和蕭條頻繁發生的重要因素。與此不同,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下,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中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人通過總結實踐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黨的十八大以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等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它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主要任務,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的,而不是為極少數人獲取利潤和實現資本積累服務﹔著力於促進市場機制和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機結合,而不是迷信市場機制的“萬能”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這些根本優勢,是使中國經濟能夠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中國堅持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之所以能夠數次在世界性區域性金融危機中獨善其身,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國堅持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建立並不斷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鮮明的特點是實現了市場機制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有機結合,在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同時,鼓勵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既注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准確研判發展大勢,緊緊圍繞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這一核心問題,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創新。一方面,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促進資源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追求更高質量和更高效益的發展﹔另一方面,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不斷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確保中國經濟的平穩持續健康發展。與以往相比,近年來中國經濟擺脫了大起大落,波動幅度在逐漸縮小,穩定性越來越強,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這些事實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定型,為中國經濟抵御各種壓力和風險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有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獨特優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根本優越性所在,是使中國經濟社會穩定高效運行的核心和樞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能夠充分吸收各方面智慧,凝聚各方面共識﹔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民主集中制,能夠使黨和政府具有強大的組織與動員能力,保証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多數西方國家實行多黨制,無法克服各政黨及政客為謀取黨派利益甚至個人私利而對重大問題議而不決的弊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多黨制是在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建立起來的,不僅無法克服西方國家的弊端,而且導致國家政治生活無法長期聚焦於民眾福祉,甚至帶來長期的社會動蕩。中國共產黨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共產黨又是一個既重視學習又善於學習的政黨,能夠在不斷學習中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在不斷吐故納新中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正是這些特質和優點,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抗擊和抵御各種壓力和風險的強大韌性。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時所說的那樣,“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隻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美國等西方國家總想把自己的“鞋子”給別人穿上,其根本目的並不是為了這些國家的發展進步,而是為了謀取自己的戰略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中國前進的道路不會平坦,西方國家的遏制戰略會像一隻禿鷲一樣時刻盤旋在我們頭上,而“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就是它的兩隻翅膀。這要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三個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隻要我們堅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正確方向埋頭苦干,就一定能夠確保中國經濟這艘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讓“中國崩潰論”成為歷史笑柄。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