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工業化建設進行組織准備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3-31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1953年元旦,黨和政府通過《人民日報》社論向全國人民宣布,我國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年初,全國政協一屆四次會議指出,動員工人階級和全國人民,集中力量,克服困難,為完成和超額完成1953年度的建設計劃而奮斗,是今年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進一步指出,由於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開始執行,“經濟建設工作在整個國家生活中已經居於首要的地位。”全黨和全國人民把注意力集中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上來,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大規模有計劃的經濟建設之中。

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到來,中共中央認為,以發展重工業為主的大規模經濟建設,首先必須加強國家經濟的計劃性,因而必須加強中央的統一和集中的領導,以便及時了解各方面的情況,確保各個經濟環節之間的配合。所以,前三年地方分權較多的情況,已不再適合於新的形勢和任務了。不僅軍事工作、外交工作、公安工作的領導要繼續保持統一和集中,而且經濟工作、文化教育工作、政治工作等其他各方面的工作,都應進一步加強統一和集中,中央人民政府的機構也要進一步加強。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如下決定:一是減少行政層次,取消大區一級的政府職能,將大行政區人民政府(軍政委員會)一律改為行政委員會,作為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各該地區進行領導與監督地方政府的機關。二是調整省區建制,加強省、市級人民政府的組織,加重省、市級領導的責任。三是加強中央人民政府機構,增設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體育運動委員會、高等教育部、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四個部門。這是適應即將開始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而採取的重要措施。

新增設的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由高崗任主席,鄧子恢任副主席,陳雲等15人為委員。為切實加強計劃工作,保証國家計劃的執行,1953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建立計劃機構的通知》,要求中央一級各國民經濟部門和文教部門,必須迅速加強計劃工作﹔各大區和各省、市的財經委員會應擔負計劃任務,其有關計劃業務,應受國家計劃委員會指導﹔綜合編制各行業長期和年度計劃,並檢查計劃執行情況,積極推動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的發展壯大,保証各社會經濟成分逐步按比例發展。

由於國家正在進入工業化建設時期,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求中央的領導更加集中。但實際情況是,黨中央的負責同志過少,工作卻十分繁重﹔另外,黨中央的辦事機構也不能適應這樣的要求。從1952年下半年起,中共中央決定將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各中央局的書記抽調回中央,以加強中央的領導,同時加強中央現有的各部、委、辦的組織及其工作。根據中央決定,高崗、饒漱石、鄧小平等中央局主要領導人及鄧子恢、習仲勛等實際負責人,相繼調中央工作。

統一調配干部,大量培養工業建設人才,是實現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順利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要組織保証。中央歷來重視正確地組織黨的干部力量來完成黨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在毛澤東提出“三年准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后,黨就預見到工業干部、特別是領導骨干必須早一步准備,以便原來不熟悉或者根本不懂得工業的干部,能夠在計劃經濟建設開始以前有一二年的時間在新的工作崗位上進行學習,才能與工業化建設密切配合起來。為迎接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到來,中共中央在1951年10月便決定抽調3000名縣處級和縣處級以上的干部到國營工業部門工作。1952年下半年,中央先后三次從地方抽調5000多名干部到中央各部門工作(80%以上分到中央財經部門,其中司局級以上干部712名)。這批干部的總體素質較高,都經過長期革命斗爭的鍛煉,有較高的政治水平和實際工作經驗,大部分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這批干部基本熟悉了工業管理,為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作了很好的准備。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后,中共中央於1953年9月召開第二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確定黨的組織工作任務是,動員全黨從組織上保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執行,保証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實現,不斷鞏固和擴大黨組織,提高黨員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黨的戰斗力。毛澤東在審閱會議有關講話稿時加寫了一段話,強調指出:“目前在全黨執行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即變農業國為社會主義工業國、改造各種非社會主義的經濟成分為社會主義的經濟成分這樣一個歷史的時機,我們做組織工作的人,必須全神貫注為保証這個黨的總路線而奮斗。”

會議著重研究了干部工作面臨的新情況,認為必須為蘇聯援助的新建、改建與擴建的100多個重點項目的廠礦企業,配備足夠數量和一定質量的干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鮮明地提出,必須如同戰爭時期選派大批干部到軍隊中去一樣,下決心抽調大批地委級以上的優秀干部到工業戰線上去,派他們去掌握新建和改建的工廠和礦山,把他們鍛煉成為工業建設方面勝任的領導骨干。除解決領導骨干外,還要根據統一調整、重點配備、大膽提拔的原則,對廠礦企業十分缺乏的大量管理干部給予合理的解決。另外,要解決今后五年內所需要20萬技術干部的問題,必須以最大努力和最快速度從工人和知識分子中大量培養新的技術人才。為此,第二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為中央擬制了《關於統一調配干部,團結、改造原有技術人員及大量培養訓練干部的決定》、《關於加強干部管理工作的決定》等文件,經中央批准后下達執行。

按照“一五”計劃的重點是集中力量加強工業建設的要求,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下最大決心,從各部門抽調優秀干部去增強工業戰線。同時,通過精簡行政機構、提高工作效能、破格提拔干部以及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干部等辦法,克服抽走一部分干部以后產生的困難,使新的工作秩序很快建立起來。從全國的情況來看,各大區、省、市領導機關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抽調干部的方針,把統一調配干部作為具有決定意義的頭等重要任務,實行逐級負責制,精心遴選,嚴格審查,保証把較優秀的干部輸送到工業建設部門去。在抽調干部的同時,各地兼顧到對農業、手工業、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其他方面的繁重任務,保留了一部分較強的干部掌握重點專區、縣和重點部門的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自1952年至1954年三年中,全國抽調到工業部門工作的干部共有16萬多名,其中為蘇聯援助的重點廠礦選調的領導干部就有3000多名。把這些優秀的干部有重點地配備到國營大企業中去,為我國培養出為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所必需的懂得工業建設的干部隊伍,使他們積累了企業管理知識和經驗。與此同時,各級組織部門根據德才兼備的標准,大膽地、大量地從先進的技術工人和青年知識分子中提拔了一批新干部。沒有這樣一大批文化程度較高的年輕干部被提拔起來,要順利進行和完成黨在過渡時期多方面復雜艱巨的任務是困難的。

這一時期,工業化建設帶動了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工業戰線以外的其他工作部門也迫切需要配備相當數量的干部。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中央組織部門調配千余名領導骨干到文教部門工作,加強對大、中學校及科研機構的領導。對於政法、外事等部門也及時配備了相應的干部。此外,老工業基地和沿海較發達地區,幾年來還陸續抽調一批財經、文教、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干部和技術人員,支援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對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適應經濟建設任務對進一步提高領導干部素質的要求,1953年12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加強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大量培養和提拔工農干部,有計劃地提高他們的政治、文化和業務水平,特別使文化水平較低的干部逐步提高到相當於高小以至初中畢業程度,以便有效地學習政治理論,掌握業務知識,把他們培養成為各項建設事業的骨干。1954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決定,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全黨各方面的高、中級干部調入各級黨校進行輪訓,以提高全黨干部的理論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隨著工業化建設不斷深入展開,黨中央號召無論是老干部,還是新干部,都要認真鑽研工業建設的業務,把自己從外行變為內行,以適應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建設現代化國防的新情況、新任務的要求。

總的來說,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需要,中央和地方黨的組織部門和政府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經過統一調整、重點配備、大膽提拔、加快培養等一系列工作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上滿足了我國工業化建設初期對各方面干部的迫切需要,為順利完成“一五”計劃建設任務提供了組織上的重要保証。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