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歷史”不應惡搞英雄
要遏制歷史虛無主義,旗幟鮮明地澄清歷史問題,有力回擊各種虛假杜撰。這種回擊與反駁要拿出切准要害的行動,包括對英雄壯舉的真實再現,也包括對歷史功過是非的客觀評價,以及對歷史事件的真實還原,不給歷史虛無主義者留下編造的空間,也消除神秘臆測的空間
自古以來,英雄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是融入我們血脈的文化遺產,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奮勇直前。然而,近年來,社會上頻頻出現惡搞英雄的事件,從古代的岳飛到現代的劉胡蘭,從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到和平時代的雷鋒,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如何捍衛英雄、捍衛正義?這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話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關於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的意見》。今年全國“兩會”前,“狼牙山五壯士”的后人致信全國人大,呼吁盡快制訂《國家英烈名譽保護法》,再次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英雄是民族精神之魂,是引領時代進步的燈塔,為何我們的英雄在自己的國度裡被一些人惡搞、詆毀?原因是多方面的:現行法律沒有專門針對英雄名譽權保護的相關法規﹔ 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泛濫,某些人以“重新審視歷史”為幌子,無視客觀的歷史事實,恣意歪曲歷史的本來面目,顛倒是非黑白﹔惡搞歪風作祟,不擇手段追求標新立異,超出道德底線,其中網絡上貌似無底線的“隨意”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英雄榜樣懸置、大眾道德缺失,局限了正能量氛圍的形成,特別是聖人化的道德榜樣形象難以在大眾心中產生共鳴。
一個國家對英雄的緬懷和敬重,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捍衛英雄形象,必須明確立場、明辨是非,更要有策略、有智慧。
立場上,我們要遏制歷史虛無主義,旗幟鮮明地澄清歷史問題,有力回擊各種虛假杜撰,堅決反對以各種理由挑舋國家歷史的行為。這種回擊與反駁要拿出切准要害的行動,其中包括對英雄壯舉的真實再現,也包括對歷史功過是非的客觀評價,以及對歷史事件的真實還原等,不給歷史虛無主義者留下編造的空間,也消除神秘臆測的空間。
立法上,當前迫切需要通過立法保護英雄名譽權,改變英雄名譽權受損無法可依的尷尬現狀。應出台保護英雄名譽權的法律法規,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用明確的法規,區分娛樂與惡搞的界限,區分言論自由與損害他人名譽權的界限。
保護英雄形象,還需要智慧。比如,從倫理學的視角對英雄的形象進行重新審視,改良宣傳方式。人們對道德榜樣的質疑,牽涉到美德的統一性和連貫性這兩個倫理學問題。正確的英雄形象定位應該是:英雄精神是在特定情境下表現出超乎常人的高尚品質,而並不是理想人格的原型。因此,不應該把英雄宣傳為無所不能的超人或聖人。學習和宣傳英雄模范要揚棄異化,展現其全貌,還原人物的個性化和真實性,表現人物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這樣的英雄形象不僅不會打折扣,反而會更豐滿、更真實,使大眾更易產生認同。
捍衛英雄形象,更需要創新宣傳方式。可由政府和企業合作推出以英雄人物事跡為題材的影視、網絡小說甚至網絡游戲等,彰顯其內在的精神價值,使更多年輕人形成國家意識和歷史認同。其中,一定要注意真實合理性與可觀性的一致。此外,還可以設立各種紀念陣亡將士的網站,搜集整理英烈的照片、事跡以便查詢、了解和學習﹔也可以由政府或社會組織牽頭,舉行在抗戰紀念日向健在抗日老兵或身邊英雄致敬等民間活動。
近年來,在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下,新媒體平台上有人質疑:我們的時代是否還需要英雄?現實給出了最好的答案。我們不會忘記,汶川特大地震搶險救災中那一張張堅毅的面孔和感人的事跡。這些英雄用實際行動証明:英雄仍是引領時代精神的燈塔﹔這些道德榜樣以實際行動直觀地回答了“我應當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一美德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對於形成良性社會秩序和提高公民整體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之,英雄是民族精神之魂,是融入我們血脈中的文化遺產。每一個有良知的國民都有責任保護我們的英雄。捍衛英雄、捍衛正義,彰顯的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歷史和精神之魂的尊重。隻有當信仰的力量滲入靈魂,我們的國家才能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更強大的免疫力。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