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抗日戰爭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作者:歐陽恩良    發布時間:2016-04-25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長期以來,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研究,黨史部門、軍史部門、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機構等單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同時,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相比,同這場戰爭對中華民族和世界的影響相比,我們的抗戰研究還遠遠不夠,要繼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如何繼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下面談幾點個人看法,供學界參考。

一、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任何人文社會科學都具有科學認知和意識形態的雙重功能,歷史研究的指導思想問題是關系到史學工作者站在什麼樣的立場的原則問題。深入系統地研究抗日戰爭史,首先必須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進行抗日戰爭史的研究,就是要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正確導向,將抗日戰爭置於歷史進步的坐標上去評判日本侵華戰爭的反動本質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合法正義,並用這一標准去評判該時期的重大事件、重要黨派、重要人物﹔就是要將抗日戰爭作為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去把握其發展趨勢和矛盾變化,不僅要研究七七事變后全民族抗戰8年的歷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變后14年抗戰的歷史﹔就是要將抗日戰爭置於特定的時空背景下去把握局部抗戰與全民族抗戰、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等重大關系。

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深入系統地研究抗日戰爭,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近年來抗日戰爭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質疑甚至反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抗日戰爭史研究的指導地位﹔第二,質疑甚至否定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依然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社會性質﹔第三,為日本侵華戰爭進行辯護,而對中國的反侵略斗爭進行非議﹔第四,對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人物進行顛覆性的評價,以往在馬克思主義史學指導下被正面稱贊、肯定的歷史人物,往往受到批評和指責,而以往被批評和基本否定的歷史人物,則受到贊許和頌揚,甚至為出賣民族利益的漢奸走狗進行詭辯,丑化和否定抗日英雄和壯舉﹔第五,用歷史細節的矛盾和難以求証來否定整個歷史的真實性。顯然,這些觀點徹底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原則,干擾了抗日戰爭史研究的深入開展,必須予以旗幟鮮明的反對。

二、構建中國抗戰史研究話語體系,淡化西方話語權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來,革命性話語、現代性話語在中國抗日戰爭史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后現代主義理論和方法對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也產生了諸多影響。革命性話語影響下的抗日戰爭史研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為理論基礎,以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斗爭為歷史主線,以政治事件與政治人物為敘說中心,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存在過多強調階級斗爭,主要以反映中國共產黨和敵后戰場為主,對於國民政府和正面戰場,以及其他黨派團體的抗戰,則比較簡略等不足。把抗日戰爭放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去解讀,就是以工業化或市場經濟理論為基礎,以現代化趨勢和進程為線索,以現代生產力、經濟發展、政治民主、社會進步等為內容對抗日戰爭進行研究。這有助於對抗日戰爭時期整個社會發展的全面認識,但對抗戰過程的關注及對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和戰爭勝利的經驗總結重視不夠。而后現代性話語影響下的抗日戰爭史的研究從“解構”和“否定性”等基本理論特征出發,否定抗日戰爭時期歷史矛盾運動的客觀規律性,需要加以批判。

要繼續深入系統地研究抗日戰爭,構建中國抗日戰爭研究的話語體系,提升中國抗戰史研究的話語權,顯得非常緊迫和必要。構建和提升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的話語權,必須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從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視角來研究中國抗戰,充分展現其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以追求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為價值取向,反對逆歷史潮流的錯誤思潮﹔第三,以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淡化黨派、階層、群體利益,力戒狹隘民族主義﹔第四,以促進中國傳統史學方法與西方近現代史學方法的交融為基本途徑,既要避免唯古獨尊,也要避免食洋不化﹔第五,以加強與國外各界思想、文化、學術交流為擴大影響的平台,加強話語自信。

三、樹立整體性觀念,避免“碎片化”傾向

歷史是由無數史實交聯互動的發展過程,歷史研究則是以史實為基礎的實証和思辨活動。普遍聯系的基本特征要求歷史研究必須樹立整體性觀念,而分工越來越精細化則很容易將歷史研究導入“碎片化”泥潭。如何樹立起整體性觀念,避免碎片化傾向,同樣成為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中一個不可回避的議題。樹立抗日戰爭史研究的整體性觀念並不是倡導框架式的宏觀敘事模式。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外部環境的整體性,即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加強國家層面的統籌協調,要整合全國學術機構和研究隊伍,協調各地黨史、軍史、檔案、政協文史資料、地方志、社科院、高校等部門和機構的力量,扶持民間研究,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外交、國際等領域對抗戰進行系統研究﹔二是抗日戰爭史研究內容的整體性,就是要把抗日戰爭看成是一個內部包括多種結構要素的、相互聯系的、相互影響的、多層次的統一體。

避免抗日戰爭史研究的碎片化傾向,就是要避免有意或無意地斬斷抗日戰爭研究中微觀與宏觀之間的邏輯聯系。一是指要反對將抗日戰爭進行人為的肢解,各自圈地佔山,各部門掌控的文獻史料拒絕共享,缺乏不同學科領域理論和方法的交流溝通,各自局限在細小的研究空間中敝帚自珍﹔二是指將具體的史實從抗日戰爭整體聯系中剝離出來,忽視其時代背景和內部各要素的相互關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使抗日戰爭史研究變成沒有思想、沒有邏輯的“一地雞毛”。大量優秀的抗日戰爭史專題研究成果都是在較好地把握了整體性的前提下取得的,這些專題研究成果累積到一定程度,整體的抗日戰爭史就能得以呈現。

四、加強對話與交流,消解非此即彼的范式壁壘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史、革命史、文化史、社會史等各具特色的理論與方法都對中國抗日戰爭史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些研究“范式”之間又往往被理解為相互對立、相互替代、非此即彼的關系,從而引發了偏執不同“范式”的學者之間的爭論。其中從政治史范式向社會史范式的轉變,被大部分學者視為在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所謂中國抗日戰爭的政治史研究范式,是與前述革命性話語緊密相關的,即是以該時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為論述中心,其關注的對象乃抗戰歷史過程中異彩紛呈的宏大政治敘事,所依據的材料都是政治方面的文件檔案,同時盡量從政治方面去解釋抗戰史實。而所謂抗戰的社會史研究范式,則是主張吸收社會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等跨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從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社區、個體等不同層面切入,關注這些因素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及其變動,民眾日常生活、行為觀念及其變化,產生變化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等,揭示它們在抗戰不同階段的發展變化及歷史作用。

如何探索抗日戰爭研究的新方法,成為深入抗戰史研究必須解決的課題。在這方面,已有不少學者做出和正在做出有益的嘗試。一些學者提出了“重振政治史”的口號﹔一些學者提出了構建“政治—社會史”的理論﹔一些學者則提出了“新社會史”或“新新史學”的概念。而綜觀這些建議,其中都滲透著一個共同的思想,即呼吁加強不同范式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消除非此即彼的范式壁壘。將宏大的政治敘事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挂鉤,在堅持唯物史觀、以歷史學為本位的前提下,借鑒多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綜合考量政治與社會環境、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社會治理等方面的互動關系及影響,被不少學者視為深化抗日戰爭史研究的新路徑。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