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已被徹底否定

作者:單仁平    發布時間:2016-05-17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分享到 :

互聯網上有一些關於“文革”的談論。那場持續十年的內亂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在“文革”發動50周年這個時間節點上,出現一些討論是正常的。但另一方面,若是把這種討論看作一種認識上的“撕裂”,恐怕與社會真實思想面貌不太對得上。或者換句話說,中國社會看待“文革”的共識遠遠大於分歧。

中共中央1981年《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文革”作出徹底否定的權威定性,從那時起,幾代中共領導人都堅定維持了《決議》的結論,黨的所有正式文獻也都未出現過任何異議。徹底否定“文革”,不僅是全黨上下的認識,而且應當說是中國社會整體上相當穩定的共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協調推進,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現代化”的目標,也在爬坡過坎的突破中不斷接近。從當年“被開除球籍”的焦慮,到今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盡管“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還有不少,但中國人前所未有的“獲得感”是真實的,對今天所走道路的認同是真切的。公眾在這個時候尤其不會把“文革”重拾為樣板。應當說,站在今天的高度上,中國人對“文革”的集體認識比那個時候更加清醒而堅定。

“文革”在中國不可能重演。十年浩劫給中國發展造成了嚴重損失,也讓許多中國人留下了永久的人生傷痛。那份集體記憶無法抹去。“文革”結束后,山西農民、棉花專家吳吉昌對新華社記者穆青動情地說:“老穆,俺不怕窮,隻怕亂。今后可不能再折騰了,越折騰越窮,將來國家靠啥呀?”徹底否定“文革”,有助於中國社會對各種失序的危險保持高度敏感和警惕。最近這些年,不少發展中國家持續發生內亂,但卻難以撼動中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革”的慘痛教訓給中國人帶來了某種“免疫力”。沒有人比我們更害怕動蕩,沒有人比我們更渴求穩定。

輿論場變得開放后,各種各樣的聲音一直都存在,這樣的多元化在互聯網時代表現得更為顯著。而“文革”發動50周年又是一個“難得的命題”,網上出現了一些不正確的觀點,也不足為怪。這些聲音雖然有的調門不算低,但它脫離了中國人的現實關切,終究掀不起大浪。

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帶領全國人民,在思想上、組織上、法律上已經對“文革”做了深刻反思,對林彪、“四人幫”反黨集團案主犯進行公開審判,既清算了他們的罪行,也教育了更多的人。那一場大反思,奠定了中國全面走向改革開放的思想基礎。隨后三十多年的偉大實踐則徹底覆蓋了“文革”,它大大超越了否定“文革”的政治評判。

可以說,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是從“撥亂反正”邁出的第一步。在思想上是徹底否定“文革”,在實踐上則是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30多年來,我們憋著一股勁“把失去的損失奪回來”,發展走上正軌,生活也變好了。大家一起謀發展、向前看,這為國家的前進提供了強大動力,也為我們鞏固社會團結減少了不少困擾。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這個道理經實踐反復磨礪變得愈發強大,獲得了人民的廣泛支持。

“文革”那一頁徹底翻過去了,改革開放的大跨度前進把中國帶到全球化的前沿,我們用一心一意做實事,創造了與外部世界相比的贏局。而把發展放在中心位置,是最基本的歷史經驗。無論是嚴懲腐敗、依法治國,還是發展民生、縮小社會差距,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努力做世界上最有活力的探索者、實踐者。這方面,我們理應有“三個自信”。在最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候,最要緊的是凝心聚力、團結奮斗,不忘“發展才是硬道理”,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干擾或許很難避免,但隻要我們有排除干擾的能力,有不為干擾所動的定力,中國的前進就不會被打折扣。

我們早就對“文革”說拜拜了,今天可以再說一遍,“文革”不能也不會卷土重來。中國今天的格局中已根本不再有“文革”的位置,關於它是否會重演的爭論,答案是非常明確的。計算機聯網的時代,何須擔憂算盤會不會漲價。中國人的集體思維升華了不知幾個維度,人們絕不會允許“文革”那一套再追上來糾纏我們。

(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