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個體手工業者走合作化道路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5-30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的三大改造任務之一。由於我國工業基礎薄弱,手工業歷來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國手工業的行業和品種很多,如陶瓷器、度量衡器具、小五金、竹木漆器、農具、制糖、釀酒、面粉、毛皮、針織、刺繡、文具、民族樂器、雕刻等,幾乎包括人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廣大農村,農民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大部分是由手工業生產的,約佔所需量的60%—80%左右,而由大機器生產的只是少部分。我國手工業技術源遠流長,不少產品不僅馳名國內,而且在國外也很有市場。在工業化建設初期,輕工業還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手工業的重要性尤其明顯。據國家統計局1952年的初步統計,全國城鄉手工業工人和手工業獨立勞動者達1930余萬人,手工業產值由1949年的32.37億元增加到73.12億元,佔工業總產值的20.6%。

手工業是地方工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於支援農業生產,滿足城鄉人民生活需要,彌補大工業產品的不足以及特種工藝品出口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就其生產方式及發展現狀而言,它又是分散的,生產條件十分落后,不能使用新的技術。如果不通過經濟改組,將古老的生產方式改造為近現代生產方式,我國的手工業將在生產和銷售上遇到許多困難。個體手工業作為小商品經濟,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很弱,基礎是不穩固的。如果聽其自發地發展,會走少數人發財、大多數人破產失業的道路。因此,改造個體手工業的任務,就是逐步引導手工業勞動者走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在努力幫助手工業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同時,積極探索手工業者走向集體化的途徑。1950年7月,中華全國合作工作者第一次代表會議召開,劉少奇、朱德到會講話。劉少奇強調,手工業合作應從生產中最困難的供銷環節入手,主要是供給原料,推銷成品,“盡量不採取開設工廠的方式”。朱德也強調先不要急於改變所有制形式。會議明確組織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目的是,聯合起來,湊集股金,建立自己的供銷機構,去推銷自己的產品,購買原料和其他生產資料,避免商人的中間剝削,提高產品的數量和質量。1951年和1952年,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先后兩次召開全國手工業生產工作會議,初步確定了組織手工業合作社的方針、步驟和方法。經過重點試辦,截至1953年底,全國組織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4806個,社員達30萬人,並在不同程度上表現了組織起來的優越性。

過渡時期總路線公布之后,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黨中央認為,實現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如同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樣,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是要經過合作化的道路,把手工業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改變為集體所有制。手工業者一方面是勞動者,但同時又是小私有者,必須經過說服、示范和國家援助的方法,提高手工業勞動者的社會主義覺悟,使他們自覺自願地組織到手工業合作社中。國營商業和各地供銷合作社必須和手工業者建立密切聯系,供應他們所需要的原料,推銷他們所生產的成品,從供銷方面幫助手工業者組織起來,使他們的生產走向正常,更好地為農業和工業生產服務,為人民生活服務。

1953年11月至12月,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召開第三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朱德在會上作題為《把手工業者組織起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講話。他指出,手工業合作社的組織要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防止盲目地強調集中,盲目地將小社並大社,盲目地要求機械化,要根據手工業者的要求,採取不同的形式,加以組織,不要規定一個死格式到處亂套,那樣會妨礙或限制合作社的發展。會議經過討論,確定了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和政策,即“在方針上,應當是積極領導,穩步前進﹔在組織形式上,應當是由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在方法上,應當是從供銷入手,實行生產改造﹔在步驟上,應當是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

12月8日,劉少奇聽取了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關於會議情況的匯報。在談話中,劉少奇就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問題講了幾點意見:(一)關於生產關系的改變。把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收歸國有是一個原則問題,不准隨便這樣做,不要隨便把好的生產合作社收歸國有。合作社就有優越性,要考慮收歸國有后,生產力是否會提高,成本是否會降低。(二)關於生產組織形式。旺季集中生產,淡季分散生產或搞些別的生產,採取這種靈活的方式很好。(三)盲目地搞半機械化、機械化,這是一種急躁冒進情緒,應該給予批評。必須在實行分工協作、手工工具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的基礎上,確有把握時才能實行半機械化、機械化。(四)關於領導問題。對手工業勞動者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政府有必要設立專門機構。省以上設手工業管理局。手工業勞動者協會、手工業生產聯合社,以及黨委及政府的主管領導,可以四位一體,要有一批人去辦。(五)在社會經濟的改組中,手工業的生產供銷關系上一時脫節是有的,但不會根本破壞生產力,破壞市場。要適當地做,但不要搞得太急、太激烈了,應注意不要引起社會生產的損失,要逐年逐步地搞。這些意見,對於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穩步前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三次全國手工業生產會議確定手工業的合作化主要採取三種形式:第一種是手工業生產小組,首先從供銷方面把手工業勞動者組織起來,有組織地購買原料、推銷成品或接洽加工業務。這是廣泛組織手工業勞動者的初級形式。第二種是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是由若干手工業勞動者或幾個手工業生產小組組織起來,統一購買原料、推銷成品,統一承攬加工訂貨,並以業務經營中的積累來購置公有的生產工具,進行部分的集中生產,逐漸增加社會主義因素。第三種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是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高級形式。其中一部分社的主要生產資料已完全歸社員集體所有,完全按勞分配,已經是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合作社。還有一大部分社的主要生產資料尚未完全成為集體所有,實行工具入股分紅,統一經營,收益的一部分採取按勞分配,這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合作社。

1954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了第三次全國手工業生產會議的報告和計劃,要求各級黨委指定一定的部門及人員負責對手工業生產和手工業合作化工作的領導。同時要求國營經濟各個有關部門,供銷、消費合作社和全國工會系統對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進行必要的援助,並採取具體措施,有效地協助手工業實現社會主義改造。這次會議精神的貫徹,有力地推動了手工業合作化的進程。到1954年底,全國手工業合作組織達到4.17萬多個,社(組)員121.35萬人,當年產值11.7億元,相當於1953年產值5.06億元的2.3倍。這一階段手工業的生產合作,主要是在全體成員自願的基礎上從供銷環節入手組織起來,開始有了一些公共積累和統一經營,並初步採取工資或勞動分紅的形式,因此手工業的供銷生產合作很有生氣,社(組)員勞動積極性很高,勞動生產率也相應提高,發揮了組織起來的優越性。

由於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展開,尤其是對主要農產品和某些工業品實行統購統銷、統購包銷,手工業的原料供應遇到了困難,個體手工業者困難尤大。對於手工業合作社生產的發展,陳雲主張要加以管理和控制,同私營工業的生產統籌安排﹔要防止產量超過需要,並注意原料是否有保証﹔要防止新的手工業基地排擠老的基地,組織起來的工人排擠未組織起來的工人。為此,陳雲強調:“手工業合作化寧可慢一點,使天下不亂。如果搞得太快了,就會出毛病。”1954年12月,第四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討論了手工業同地方工業的發展、同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如何統籌兼顧、合理安排等問題。會議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必須根據供需情況、國民經濟發展情況、人民消費習慣,分別對手工業各行業實行適當發展、利用或限制的政策,對有的行業應實行逐步轉業或淘汰的方針。中共中央批准了第四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的報告。

根據中央的要求,各地進一步加強對手工業工作的領導,經常地進行監督和檢查,及時地予以工作上的指導和幫助,並相應地建立和健全手工業管理機構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聯合社,調配與充實各級手工業部門的干部,特別是領導骨干,對手工業的經營管理普遍地進行了一次整頓。據1955年上半年統計,全國手工業社(組)發展到4.98萬個,較1954年底增加8100個﹔社(組)員143.9萬人,較1954年底增加22.55萬人。整個來說,這一時期手工業合作化的發展是積極的,也是穩步、健康的。同時,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在供產銷方面不平衡,社與社之間、新社與老社之間、組織起來的與未組織起來的個體手工業者之間發生不協調現象﹔手工業部門與農村手工副業、輕工業等部門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不相銜接,未能對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等問題做好統籌兼顧、全面安排。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