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波: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歷史性理解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6-01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明晰了馬克思主義學說既是一種以其科學性和真理性“改變世界”的理論,也是一種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歷史性存在。這種動態的歷史性存在內在地要求我們要對其進行歷史性的理解。同時,目前存在的“對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理解不透”的問題、“什麼都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語錄來說話”的教條主義態度和用語錄“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實踐發展和創新”的實用主義態度以及“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中國現在搞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等錯誤認識,也迫切地要求我們闡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歷史性及對這種歷史性的理解。

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學說歷史性理解的前提性基礎工作。馬克思主義學說是活的行動指南,“它就不能不反映社會生活條件的異常劇烈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反映就是深刻的瓦解、混亂、各種動搖”。列寧這段話深刻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學說隨社會生活變革而不斷發展的歷史性,同時也說明了人對其不同理解的必然性。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程中,就有馬克思在世時論敵們的曲解、伯恩施坦的修正、前蘇聯的教條式理解、西方馬克思主義另辟蹊徑的解讀等不同的理解,可謂亂象紛呈。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曾說過,人們對馬克思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每一個研究者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認識馬克思。

在歧義紛呈的語境下,能否把握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本真精神就成為准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關鍵所在。馬克思主義學說歷史性理解首要維度就是確認馬克思主義學說“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還原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馬克思的經典文本是馬克思主義的原生形態,是祛除各種曲解誤讀、把握馬克思主義本真精神的可靠依據。就這個意義而言,必須“回到馬克思”。同時,歷史是正本,文本則是副本,是對歷史事實的闡發和反映。隻有置於歷史的事實之中的馬克思經典文本的思想闡釋,文本的解讀自覺地接受相應的歷史語境制約,才能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真正弄懂馬克思主義。“隻有真正弄懂了馬克思主義”“才能更好識別各種唯心主義觀點、更好抵御各種歷史虛無主義謬論。”

闡明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歷史進程是馬克思主義學說歷史性理解的基本要義和重要內容。“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不僅是“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個重要解釋原則,其主旨在於“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歷史性就是以這種不斷變化的過程呈現出來的。因而,闡明馬克思主義本真精神與具體實踐相結合而不斷與時俱進的歷史進程,就成為馬克思主義學說歷史性理解的題中應有之義與重要內容。

當前,“馬恩對立論”“馬克思和列寧對立”以及“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中國現在搞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等觀點在學界和社會上頗有市場。它們雖然觀點各異,但共性的問題就在於割裂了馬克思主義學說與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內在關聯,沒有對馬克思主義做過程性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學說之所以能夠把握歷史和創造歷史,就在於它與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緊密相連。無產階級實踐又具有突破任何理論概括的歷史變動性和潛在發展性。因而,作為“活的行動指南”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必須批判自身、打破原有體系的完備性和圓融性,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創新而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實現由理論形態向實踐形態的轉換。馬克思主義也由此呈現為一個沿著馬克思主義學說本真精神發展的、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過程,其理論生命力也得以彰顯。

把馬克思主義學說及其發展看作是一個過程,其實質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統一,這既是歷史辯証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整准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

與時代特征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學說歷史性理解的內在要求和價值旨歸。馬克思主義學說與以往其他學說的根本區別體現在馬克思的這句名言中:“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以往學說的“解釋世界”是從先驗原則出發,讓現實世界服從於抽象的理性原則﹔而馬克思的“改變世界”則是從現實世界出發,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顯然,“改變世界”的實踐品格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本質特征,然而任何實踐都是一定時代條件下的實踐,都要受到時代條件的制約。因而,馬克思主義學說要發揮改造世界的作用,體現改變世界的理想和情懷,就必須與時代特征相結合。

與時代特征相結合既是馬克思主義學說實踐性的內在要求,也是其一以貫之的理論品格。馬克思主義學說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准確地把握了其所生活時代特征並與之相結合的結晶。同時,作為特定“時代的理論思維”,也不可避免地帶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比如,資本主義自我調節和擴展能力的低估,無產階級革命形勢發展的樂觀判斷等等。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時代特征的變化,時代的局限會使某些具體原理和觀點顯得有些不合時宜。這就需要“讓馬克思走進當代”,與當下的時代特征相結合。這種結合,不是兩個外在對象的連接,而是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入到時代深處,抓住時代的根本問題,與當代實踐達到內在統一而實現的一種自我發展。這既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歷史使命和存在的意義,也是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內在要求和根本目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隻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

總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歷史性理解是一種對待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態度。這種態度既是按照馬克思主義本真精神建構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訴求,也是闡明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歷史性的努力,更是馬克思主義本真精神在與當代實踐結合中獲得當代意義、彰顯生機和活力的理論表達。

(作者系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