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實質

——兼論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建設

原標題:認清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實質
作者:王雪冬    發布時間:2016-06-08    來源:紅旗文稿
分享到 :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論”等錯誤思潮流傳於社會思想文化等領域,深入分析可以看出,這些錯誤思潮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交織在一起的。雖然它們反馬克思主義的側重點不同,但在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其背后目的和理論實質高度一致。

一、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慣用手段

1.編造歷史,捏造事實。這是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慣用的手段之一。其中,歷史虛無主義最常使用這種方法。歷史虛無主義通過所謂的“重估”、“重評”以及“還原真相”等噱頭吸引人眼球,企圖借“還原歷史真相”之名來抹黑、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革命史,割斷歷史的連續性,從而否定后續歷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他們編造我們黨在革命斗爭中發生了一些子虛烏有的歷史事件,或將某些歷史事件的影響消極化、擴大化,目的就是把我們黨抹黑成一個專制、獨裁的政黨,否定黨的領導的合法性,否定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意義。他們還通過捏造“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中國老百姓的死亡數據,惡意夸大“文革”時期受迫害的人數及慘況等,將黨的失誤或錯誤無限放大,想方設法污蔑黨的領導人,力圖消解人們對黨的領袖的崇敬和對我們黨的信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歷史虛無主義拿出的所謂証據都是一些“野史”或個人“回憶”,不僅經不起歷史事實的推敲,而且很多史料大多是杜撰的。

作為一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極大。在上世紀90年代的蘇東劇變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一思潮起作用卻是從赫魯曉夫上台之后,蘇共黨內開始全面否定斯大林及斯大林時期的歷史,最后演變成對蘇聯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歷史及其執政合法性的全面否定。隨著人民對黨和黨的領導人失去信任,蘇聯社會主義政權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可以說,歷史虛無主義割開了蘇聯社會主義的“大動脈”,最終致其喪命。我們要認真從中汲取教訓,徹底批判和痛擊歷史虛無主義,保衛好我國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陣地。

2.斷章取義,偷換概念。這一手段的誤導性和誘導性極強,有必要對其進行詳細分析。階級分析法本是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但是歷史虛無主義者卻故意將其加以曲解,把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來分析問題說成是極左,是要搞文化大革命。不僅如此,他們還將辯証對待“文革”、維護革命歷史意義及作用說成是“真正要抹去歷史”,將歷史“禁錮”起來,是“最大的歷史虛無主義”。這樣,他們反將歷史虛無主義的帽子扣在了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身上。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讓人們拒斥馬克思主義,進而否定黨的領導。

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還極善用“偷換概念”的手法。比如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提出的自由、民主、平等等觀念等同於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所謂的“普世價值”,進而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追求的理想正是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這完全是在偷換概念。的確,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中提到過這些概念,然而,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從來都沒有抽象地談論過這些概念。馬克思主義從來都強調,價值觀是有階級性和歷史性的,那種超階級、超歷史的價值觀在階級社會裡是不存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無產階級價值觀恰恰是在批判資產階級價值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批判的正是資產階級的所謂“普世價值”。由此可見,“普世價值論”者不過是把概念的外殼搬過來為其所用,至於概念的內容尤其是無產階級價值觀的屬性他們卻從來不提,因為他們十分清楚,馬克思主義所講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概念與其所宣揚的所謂的西方“普世價值”完全是兩碼事。

3.道德綁架,借刀殺人。一些反馬克思主義者還經常以抽象人性論為依據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道德綁架。如歷史虛無主義者就從抽象人性論出發,大肆攻擊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論和革命論,指責講階級斗爭和革命就是鼓動暴動,主張流血犧牲,是有違人性的。對於人性問題,毛澤東早就說過,“隻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在階級社會裡就是隻有帶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麼超階級的人性”(《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870頁)事實上,資本主義正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起來的。

“普世價值論”者還極善用抽象價值觀對不接受西方價值觀的人或國家進行道德綁架。在他們看來,隻有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權才是真正的自由、民主和人權。據此,一些國家被他們打上了“非民主”標簽,強調這些國家都應接受西方價值觀的教化,變成真正的“民主國家”。一些西方大國宣揚這種所謂的“普世價值”,實際上是把西式民主等價值觀強加於別國,這完全是一種文化霸權主義和政治霸權主義。實踐証明,所有遵從他們“旨意”、接受西式民主的國家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如西亞、北非等國家幾乎都陷入混亂狀態。

4.自我標榜,篡奪成果。新自由主義者鼓吹,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是市場經濟在中國的勝利,是市場經濟“萬能”的有力証明。他們不承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存在,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隻不過是個幌子,社會主義隻會成為市場經濟的羈絆,並以此為理由主張中國應強力推進資本主義市場化、私有化改革。事實上,市場經濟在任何一個西方國家都不曾創造過像中國這樣的奇跡。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推進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結果,恰恰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勝利,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最好體現。新自由主義否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存在,大肆鼓吹資本主義市場化和私有化改革,完全是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鳴鑼開道。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戰略舉措。不改革是沒有出路的,但改革必須要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新自由主義是要我國的改革朝著西方的方向發展,這完全是違背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經濟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然而,在“普世價值論”者眼中,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全盤西化的過程——經濟上接受西方市場經濟,政治上接受西方民主制度,文化上全面接受西方“普世價值”觀。因此,“普世價值論”者把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成果歸結為向西方開放的結果,是“普世價值”的功勞,並宣稱不接受西方的“普世價值”就是逆改革潮流而動,這完全是違背事實的。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西方市場經濟相比,雖然同是市場經濟,都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但由於國家根本制度不同,發展方向不同,其基本價值追求也是完全不同的。政治上,我國實行的是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少數人的民主是完全不同的,我們決不會改變這一政治方向,不會向西式民主靠攏。在文化上,我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來凝聚改革發展的黨心民心力量。

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理論實質

1.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它們按照自身的需要,將歷史隨意裁剪,對歷史進行片斷化、碎片化解讀。它們任意抽取歷史上的某一個事件或片斷,將其無限放大,故意遮蔽當時的整個社會歷史環境,對其大加批判,從而否定后續歷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割斷歷史的連續性。這是典型的歷史唯心主義的表現。不僅如此,在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時,不是採取辯証的方法,將其放到歷史的總體發展進程中來考察,而是僅僅從某一個時間節點或某一個事件的側面去進行評價,這樣得出的結論必定是片面的和非歷史的。對於人性、價值觀等問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同樣不能進行客觀的歷史的分析。通過完全抹殺人性和價值觀的階級性和歷史性,將人性和價值觀放到一個特定的歷史的境域中,這個境域就是資本主義世界,所以資本主義將是歷史的終結點。基於這種思維,它們否認社會主義的人性論和價值觀,而把資本主義的人性論和價值觀高高舉起,奉為神明,讓人們來膜拜。這是徹底的歷史唯心主義。

2.方法論上的形而上學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在方法論上是形而上學的。歷史虛無主義者將歷史裁剪為多個片斷,以片斷代整體,以偏概全,不懂得歷史是一個過程,歷史的連續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是誰想割斷就能割斷的。在對待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上,不是辯証地去分析,而是採取二元對立的態度,即用非好即壞、非此即彼、非善即惡去評判。新自由主義者主張完全徹底的資本主義市場化、私有化,片面地認為國家調控得越少對國家經濟發展就越有利。在新自由主義者眼中,國家調控與市場經濟是完全不能相容的,尤其是共產黨領導的政府,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巨大阻礙。然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恰恰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的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必然結果。新自由主義對市場自由的極端強調,正是其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集中表現。任何政策的制定都要依具體國情而定,這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一直強調和堅持的。我們對具體國情的強調,在方法論上就是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則不管這些,它們要將西方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觀念統統移植到中華大地上來,這完全是形而上學的,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3.戰略上的政治和文化霸權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強行向中國以及其他國家推行西方經濟政策、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從戰略上講,是不折不扣的霸權主義。新自由主義者通過各種方式極力向我國推行貿易自由化、公共領域市場化、國有經濟私有化,其目的是要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變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使社會主義公有制演變成資本主義私有制。到目前為止,新自由主義政策在全球范圍內,不管是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主體國家如美國,還是被迫推行的南美和東南亞國家,都遭到了嚴重挫敗。而憲政民主思潮大肆鼓吹西方的民主憲政思想,將西式民主無限美化並將之普世化,向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不發達國家進行推廣。一些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西方憲政民主的國家,不僅給本國政治來了一次徹底的“大換血”,陷入了政治“休克”或“半休克”狀態,而且加劇了政局的不穩乃至混亂,比如西亞北非的一些國家。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在法律范圍內享有最廣泛的民主權利。憲政民主是以西方“三權分立”原則為依據的,是一種權力制衡下的消極民主,是少數人支配下的金錢民主,完全不適用於社會主義中國。一些反馬克思主義者和反華勢力肆意攻擊和詆毀我國的民主制度,目的就是要把西方的憲政民主強加給我國,這是徹頭徹尾的政治霸權主義。同樣的,“普世價值論”者通過道德綁架的方式,把西方自由、民主、人權等觀念強加於我國,這完全是文化霸權主義。

4.心態上的西方中心主義。新自由主義和“普世價值論”的支持者們之所以妄圖把他們的思想觀念、政策制度強加於中國,除了基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對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在心態上一直是西方中心主義的。從歷史上看,現代化道路的確是由西方國家開創的,並且首先在西方世界取得了巨大進步。客觀地說,開始於西方的現代化進程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步。正因如此,西方國家,尤其是某些西方大國,就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總是居高臨下,以現代化的先驅和鼻祖的姿態出現,要求其他國家都效仿或參照他們的現代化模式,走西式的現代化道路。然而,縱觀人類發展史,沒有哪兩個或幾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模式是完全相同的,能不能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應不應該走西式現代化道路,這要依各國的實際國情、依各國人民的意願而定的,而不是由西方國家決定的。某些西方國家學者公然宣稱歷史將終結於資本主義,此后再無更高水平的人類社會形態。這種歷史觀上的盲目樂觀主義,也是心態上的西方中心主義的集中表現。事實是社會主義中國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創造了人類史上的發展奇跡,西方多次預言的“中國崩潰”不僅沒有出現,中國崛起卻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中國模式已經迸發出超越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強大生命力。事實也將越來越能夠証明,歷史沒有也不會終結於資本主義。

三、在明辨是非、應對交鋒中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

當前,一些錯誤思潮對馬克思主義的非議和攻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發展,擾亂了我國社會思想領域的正常秩序,但也正是在這種意識形態的交鋒和斗爭中,促使我們不斷反思,不斷創新——反思馬克思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某些突出問題,從而不斷創新、完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

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在於實踐。馬克思主義不是純粹經院哲學,也不是理想的烏托邦,它最忌諱的就是理論研究不“落地”,不與現實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新近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隻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於實踐,也必須服務於實踐。在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問題意識,以問題引領創新。

在當前復雜的輿論環境和輿論斗爭形勢下,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創新尤為重要和緊迫。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過程中,影響宣傳效果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話語體系、話語方式,而當前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傳播方式相對僵化,形式不夠多樣,各種話語方式之間的轉換不夠靈活,是必須引起重視並加以改變的。從理論宣傳的角度來看,因受眾群體在職業、教育程度、年齡結構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為了適應這種差異,就需要有不同的宣傳話語,比如國家黨政機關就比較適合政治話語,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比較適合學術話語,而普通老百姓則更適應大眾話語。因此,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傳播方式應是豐富多樣的。如何將深邃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用大眾話語的方式演繹出來,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讓馬克思主義更“接地氣”,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和要做的重點工作。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力培養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的“宣傳員”十分必要。這其中,至少有兩類人才應該重點培養:一類是基層理論宣傳工作者,他們更了解基層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更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話語方式,應鼓勵他們充分發揮這種優勢,培養的重點要放在增強他們的理論修養和話語轉換能力上﹔另一類人才則是善於運用網絡媒體等新的傳播媒介的年輕學人,他們應成為當今意識形態網絡陣地的先鋒,做好主流意識形態的網絡宣傳工作主要還靠他們,應給予他們重點的培養和支持。

除了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來劃分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傳播方式以外,我們還可以按照傳播媒介的不同來劃分,比如劃分為傳統媒體的話語方式和新興媒體的話語方式。傳統媒體的話語方式比較規范、嚴肅,而新興媒體的話語方式則比較自由、活潑。這種劃分是基於也是順應了當前互聯網快速發展時代輿論宣傳的需要。要認真研究和探索適合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馬克思主義話語傳播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優勢,快速、高效地傳播主流價值和社會正能量。為此,還要大力培養具有相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堅定立場的網絡人才。全面佔領網絡意識形態的高地,及時清除不良網絡輿論,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是民心所向,也是我們做好網絡輿論宣傳工作的中心任務。

在這個社會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思想理論理應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把學術研究和理論宣傳有效結合起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創新,使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在中華大地上綻放光彩。

(王雪冬: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