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計劃地擴展公私合營工業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6-12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過渡時期總路線總體布局中的重要一翼。根據中央確定的方針,就是要在一定的時期內,有步驟地把一切對國計民生有利而又為國家所需要的資本主義企業,基本上改造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並使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向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然后在條件成熟時,逐步地變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為社會主義經濟。

1953年以前,以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為主的初級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在私營工業中已有較大發展。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進入新的階段。特別是國家對糧食、油料、棉花、棉布相繼實行統購統銷之后,以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的私營輕紡工業,在原料供應和銷售市場兩頭都受到國家政策的嚴格限制,資本家的生產經營不得不接受國家的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由於在私營工業的總產值中,輕紡工業的產值約佔2/3,私營工業從產值上看,已大部分被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從組織形式上看,私營工業中佔主要地位的仍是加工訂貨,實行公私合營的企業很少。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要求,國民經濟中的計劃管理日益加強,這就需要將對私營工業的改造工作向前推進一步,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發展的需要。

1954年1月,中財委召開會議,討論擴展公私合營工業的計劃問題。會議認為:對私營工業實行加工訂貨,主要是國家和資本家在企業外部的合作,企業基本上仍由資本家管理,勞資矛盾、公私矛盾及由此引起的其他矛盾,難以獲得有效的處理。公私合營是社會主義成分同資本主義成分在企業內部的合作,生產關系發生重要變化,企業由私有變為公私共有,公方和工人群眾結合在一起掌握企業的領導,資本家不再處於支配地位。這樣,勞資矛盾、公私矛盾能夠朝著有利於公方和勞方的方向解決,有利於改進生產,納入國家計劃。因此,需要有步驟地將私營企業改造為高級國家資本主義形式的公私合營企業。

據此,會議確定:1954年是有計劃地擴展公私合營工業的第一年,應以“鞏固陣地,重點擴展,做出榜樣,加強准備”為工作方針。擴展公私合營的工作,要以國家投入的少量資金、干部,去充實原有企業並進行技術改造﹔要採取發展一批,作為陣地,加以鞏固,再發展一批的方法,將有10個工人以上的資本主義工業企業基本上納入公私合營軌道。合營的條件,必須依據國家的需要、企業改造的條件、供產銷平衡的可能、干部和資金的准備,以及資本家的自願,穩步前進。3月4日,中共中央批准了中財委關於這次會議的報告。

9月2日,政務院公布了《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對公私合營企業的性質、任務和公私關系、勞資關系、經濟管理、盈余分配等問題,作了具體規定。由於公私合營企業在原料、市場、貸款等方面得到國家支持,不少未合營的私營企業漸感獨自經營困難,主動要求國家支持,實行公私合營。這樣,擴展公私合營的工作進展很順利。到1954年底,全國公私合營工業的戶數已增加到1746戶,產值佔私營、公私合營工業全部產值的33%。即是說,私營工業產值的1/3實現了公私合營。公私合營企業由於國家派遣干部加強領導,投資進行新建、擴建,整頓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人勞動積極性高漲,企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生產得到迅速發展。按可比產值計算,1954年較1953年增長25.5%,顯示了公私合營的優越性。合營工廠私股分得的紅利,也比私營時期的利潤多。這些情況,促使更多的資本家要求實行公私合營。

擴展公私合營工業的工作,一般是有選擇地從規模較大的企業入手,一戶一戶進行。企業的戶數雖不多,但大部分是規模較大、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企業﹔企業的所有者多是較大的資本家,有些人是有政治影響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這些較大型的企業實行公私合營后,剩下十幾萬戶基本上是生產落后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機器簡陋,工序不全,加上原有經濟內部的聯系被打亂,生產上處境更加困難。而國家又不可能分散力量向這麼多中小企業投入資金和干部。這樣,擴展公私合營的工作就遇到了新的矛盾和問題。

1954年12月至1955年1月,國務院第八(對私改造)辦公室與地方工業部聯合召開第二次全國擴展公私合營工業計劃會議。會議一開始,各地代表紛紛反映中小私營工廠發生嚴重困難的情況。加上國營經濟部門在加工訂貨任務的分配上,隻管國營、公私合營,不顧私營,更加深了困難的程度。

如果不解決私營工業的生產安排問題,擴展公私合營工作也難以進行。針對這個情況,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1954年12月31日,陳雲在國務院召開的關於私營工商業問題座談會上提出調整私營工業生產的方針,即在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在保証社會主義成分不斷穩步增長的條件下,對國營、合作社營、公私合營、私營工業實行統籌兼顧、各得其所的方針,進行合理安排,把四種工業都納入國家計劃軌道。陳雲指出,我們是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國家,對各種經濟成分要統籌安排。隻管國營不管其他,是會出毛病的。解決私營工業生產困難,必須正確處理公私之間的矛盾,凡國營能讓出一部分原料和生產任務給私營的就讓出一部分。這樣會減少國營上繳利潤,但維持了私營生產,可以少出救濟費,對財政是一樣的。對私營工業要大體上一視同仁,因為所有私營工業遲早都要變成國家的,私營工業的工人與國營工業的工人一樣,都是中國的工人,不能另眼看待.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擴展公私合營工業計劃會議確定了“統籌兼顧、歸口安排、按行業改造”的方針,由國營企業讓出一部分原料和生產任務給私營企業,解決公私矛盾﹔按照獎勵先進、照顧落后、淘汰有害的原則,解決先進與落后的矛盾﹔採取維持上海、天津,照顧各地的辦法,解決地區間的矛盾。在擴展公私合營的方式上,要求按行業作通盤規劃,統一安排﹔分別情況,或實行個別合營,或採取以大帶小、以先進帶落后的辦法實行聯營合並或公私合營。這樣,就為加快對資本主義工業的改造找到了途徑。1955年,全國公私合營工業已達3193戶,產值佔私營、公私合營工業全部產值的49.7%,相當於私營工業產值有近一半實現了公私合營。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