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遷中的歷史唯物主義
【核心提示】如今,人類自我毀滅的現實可能性不僅通過戰爭手段表現出來,而且還在環境資源不斷被破壞和消耗中日益得以顯現。歷史唯物主義隻有結合這一當代處境,才能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自我轉化,才有可能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成為切中當今時代的主題思想。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由於受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規定,現代性意義下的解放只是形式的、抽象的解放。資本主義生產中的剝削關系本質地反映著資本統治體系的不公正,而不斷爆發的危機論証了資本統治的不科學與不合理。為了打破這種不正當性和不科學性,歷史唯物主義主張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資本主義統治,實現人的真正解放,將人從異化狀態中解放並帶進全面自由的發展狀態。以批判資本為核心的理論,深刻揭示了現代性意義下解放的歷史局限性,並且抵達了當時歷史和思想條件所許可的理論高度。然而,相對於馬克思的時代,如今資本原則在國家、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全面滲透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由資本原則主導的社會發展,深度地觸及了人類存在的自然和社會底線,由資本所引發的問題早已不再只是異化現象存在與否的問題,而是人類是否能夠繼續存在的根本性問題。
歷史唯物主義經典作家們所生活的年代裡,沒有人類自我毀滅現實可能性的深切體驗,那是因為當時資本主義還沒有發展到摧毀人類現實存在的程度。如今,人類自我毀滅的現實可能性不僅通過戰爭手段表現出來,而且還在環境資源不斷被破壞和消耗中日益得以顯現。歷史唯物主義隻有結合這一當代處境,才能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自我轉化,才有可能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成為切中當今時代的主題思想。
在人類可能自我毀滅的歷史境況中,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敘事進行擴展和深化,是對資本可能帶來的人類歷史“終結”的深入理解。通過這一深化,歷史唯物主義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理論敘事就具備了雙重基礎,亦即歷史唯物主義不再只是以階級革命的方式實現人類解放的理論,而是一種喚醒人類超越資本主義文明形態以維系人類存在的救亡理論,同時階級革命內涵的人類取向也以人類自身的立場直接地凸顯出來,從而也就回答了各種階級還原論的指責。在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不管是解放還是救亡,未來理想社會的出現都不能建立在自發的客觀必然性之上,更不應被看成是機械自然必然性的生成,未來必然地充滿了諸多風險可能性。人類為了自由,而且也為了存在,必須以堅強的實踐意志指向應然的可能性,從而促成理想的實現。由此,可能性意識必須取代機械必然性意識,唯有如此,實踐意志才不至於被消解,才能真正激起歷史擔當的激情。
中國當代的建設實踐需要這種激情,需要形成創造歷史、守護人類的主體性精神。在這種精神指引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不只是一個政治宣傳的口號性事業,而是借助傳統的積極因素構成對傳統和現代雙重超越的創造性事業。在我看來,過去的德國不曾具有,日本也不可能具有。至於當代的美國,不過是趕上了歷史契機的暴發戶而已。站在歷史、人類道義的高度上來認識這一創造性事業,我們可以看到,實踐是唯一催生超越性視角的理念,隻有掌握實踐的歷史理性,才能獲得世界的歷史性意義。試想一下,高揚實踐的歷史唯物主義與中華悠久文明的相遇,將產生何種世界歷史性后果?無疑,這將開創人類歷史發展的又一條道路,中國人自己所走的獨特發展道路,必將對整個世界歷史產生不可低估的歷史示范效應。
如今這一事件被初步地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此實踐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早已蘊含在這個獨特的名稱之中,其復雜程度必將超乎我們的想象。為此,我們需要樹立實踐主體性意識,並力圖將實踐理性規定在開創人類未來的生存方式和維系人類生存的道路上,同時還要將其鞏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在此,歷史唯物主義的革命動員功能也就需要相應地發生轉化,為超越資本主義現代性建構新的發展意識,並在對資本原則主導的歷史后果的最新領會中,突出社會主義的救亡和守護人類發展未來的歷史重任。
面對現代資本原則批判遭遇中國傳統精神反思的歷史新境遇,如何克服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超越現代資本限度這一重任歷史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需要我們在認識上避免傳統原則對現代的反思演變成簡單的保守主義。我們要堅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歷史唯物主義功能進行當代語境下的轉化,唯有如此才能最終克服歷史唯物主義在西方現代文明內部批判現代文明時所攜帶的限度和盲點,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強而有力的理論支撐。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