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的“陰魂”為何久久不散

原標題:歷史虛無主義的“陰魂”為何久久不散
作者:張志初    發布時間:2016-08-17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今日歡呼孫大聖,隻緣妖霧又重來。”白骨精很狡猾,它在不同的時期,總是以不同的面目出現。如果沒有孫大聖的火眼金睛,很難認清它的“白骨”真面貌。歷史虛無主義也一樣,它不斷地改頭換面,給人一種很“新”的錯覺,似乎它是一種新思維、新思潮,如某些人標榜的是一種“后現代主義意識”。

其實,歷史虛無主義不是什麼新玩意,它在我國孽生的時間很早。20世紀以來,全盤西化思潮和歷史虛無主義如影隨形。陳序經、胡適都曾主張全盤西化。新中國成立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我國一度受到抑制。20世紀80年代開始,它又沉渣泛起,並從歷史領域向政治領域擴展。進入21世紀,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再次泛濫。其“陰魂”久久不散,原因是多方面的。蘇東劇變的沖擊。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共產黨垮台,不僅徹底丟掉了列寧、斯大林這兩把“刀子”,還丟掉了卓婭和舒拉、保爾等英雄形象。西方思潮的激蕩。歷史虛無主義者否認人類社會普遍規律的存在,認為歷史只是歷史學家主觀的構建物,對中國近現代歷史採取相對主義態度,陷入了歷史不可知論的窠臼。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它經濟上主張全面私有化,政治上主張多黨制,價值觀上主張“普世價值”。它以西化、分化中國為目標,在歷史觀上主張清算“革命譜系”,主張重新解說中國近現代史。傳播平台的拓展。一個時期以來,網絡等傳播平台有加力裝置,卻缺乏制動和檢測手段,導致管控乏力,無孔不入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和觀點便逐漸泛濫起來。特定人群的發泄。對於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對於開天辟地、翻天覆地、感天動地的大事變,陽奉陰違者有之,耿耿於懷者有之,鳴冤叫屈者有之,無端指摘者也有之。隻要稍微留心看一下那些“虛無”鼓噪者,就不難發現,他們雖然戴著學術爭鳴等面紗,但其實是為了一己私利、一腔私欲而發泄私憤的。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本文摘自《新湘評論》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