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新長征

作者:程美東    發布時間:2016-08-30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長征是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的情況下而進行的一場悲壯行動,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經歷了“文革”等錯誤后進行的重大實踐,它們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共艱難地走出危難、走向新的輝煌的歷史。仔細研究這兩大事件和兩段歷史,可以發現兩者之間有很多的契合之處。

以內部共識的營造為前提,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共克時艱

長征時,中國共產黨面臨巨大的外在壓力,國民黨軍隊以數倍以上的兵力圍堵紅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全黨、全軍缺乏共識、優柔寡斷,那麼不僅無法走出層層設防的包圍圈,更無法壯大自己的革命力量。所以,在長征中黨中央非常重視凝聚共識、宣傳共識,以形成合力。這些共識包括:長征的必要性、長征的方向、長征中決不妥協和視死如歸的精神、重大戰略戰術認識上的一致等等。沒有尋求共識的努力,遵義會議就開不起來﹔沒有尋求共識的努力,張國燾的分裂錯誤就不可能得到糾正,就不會有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陝北的壯舉﹔沒有尋求共識的努力,就不會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形成。

改革開放也是在外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下開啟的。當時不僅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大發展,一些“二戰”后新興的國家和地區更是呈現出勃勃生機,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現實就對當時中國的發展構成了強大的壓力。改革開放中很多新政策、新措施、新方法的實施出台,都經歷了多多少少的曲折,因為這些新內容的真正實施,需要建立在凝聚共識的基礎之上。聯產承包責任制從1978年小崗村開始,一直到中共十二大后才合法化,其原因就是考慮到這個政策需要通過時間和實踐才能形成共識。關於市場經濟的思想,鄧小平在1979年就已經提出,但為何直到1992年才得到合法化?也是考慮到這個思想想要在實踐中得到貫徹實施,必須要一段改革開放的實踐的檢驗才能慢慢形成為共識。一旦有了共識,我們的黨就能形成合力,就能匯聚成無窮的能量,就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取得輝煌的勝利。

在目的明確、信念堅定的前提下,絕不受教條主義框框條條的束縛

長征和改革開放在具體道路的探索上具有驚人的相似性,由於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隻能“摸著石頭過河”,邊實踐邊總結經驗。中央紅軍長征的目的地一開始是湘西,渡過湘江后決定到川黔一帶,紅一、四方面軍會師之后決定在川陝甘建立根據地,后來決定到陝北,三大主力會師后又決定打通國際路線。這個不斷變化的方案就是根據形勢的變化而作出的探索,是不恪守陳規的“闖”和“試”。四渡赤水之戰也是在實踐中不拘一格地闖出來的、試出來的。

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也是一步步摸索走過來的,雖然總的目標就是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但是到底採取何種手段和方式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在實踐中一點點積累經驗而形成的。無論是毛澤東還是鄧小平,在探索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上,都是堅持實踐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典范。

善於利用一切內外條件,善於把握時機,變劣勢為優勢

中國共產黨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特別善於吸收時代的精華,具有頑強的生存能力,可以用鄭板橋的那首詩來加以形容:“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種頑強的生存能力在長征和改革開放中得到充分體現。

在長征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不是簡單地逃命,而是千方百計地壯大和發展自己。比如,利用一切機會進行統一戰線工作,先后與陳濟棠和張學良、楊虎城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統戰關系,大大減少了長征的阻力。又比如,在紅軍長征中每到一個地方,無論經過的時間長還是短,中國共產黨都盡力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都盡力進行政治宣傳,努力壯大自己的隊伍。

在改革開放中,中國共產黨敏銳地抓住一切有利的機遇和條件來推進這項事業的發展。198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面臨著資金過剩、市場不足等問題,一個具有十多億人口和近千萬平方公裡國土的中國,無疑是他們資本、市場擴張的寶地。所以,當時的黨中央及時地抓住這個機會,不失時機地派出各種代表團到西方發達國家考察,引進他們的資金、技術等。在農村改革初步成功后,很快就把城市改革提到日程當中,迅速啟動沿海、沿江、沿邊開放戰略。蘇東劇變后,鄧小平在認真總結這個事件教訓的基礎上迅速做出反應,不失時機地提出市場經濟的合法化的主張,使得我們的經濟發展躍上新的台階。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