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行傳統儀式 學習長征精神——全國各地開學第一天見聞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9-05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

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 題:舉行傳統儀式 學習長征精神——全國各地開學第一天見聞

新華社記者

9月1日是全國很多學校開學的第一天。舉行傳統儀式,學習長征精神,每所學校都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歡迎孩子們。

百歲老紅軍詮釋“長征精神”

在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開學典禮上,孩子們上了以“崢嶸歷史記心田、閃閃紅星耀童年”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

校長滕亞杰在開學典禮上說,“今年是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長征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傳承和發揚。同學們每個人都有夢想,你們的人生就是一次要自己完成夢想的長征。在追逐夢想的征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隻有不畏艱險、不懼挑戰、勇敢前行的人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隨后,紅軍后代梁寧寧先生為孩子們講述了自己重走長征路的故事,“心靈之聲”殘疾人藝術團為孩子們表演了大型舞劇《長征》的片段,展現了紅軍爬雪山、過草地艱難征程。

同日,伴著清脆的上課鈴聲,成都泡桐樹小學本部南區1400多名學生手拉手走進操場,迎來開學第一課:“不忘初心憶長征 精神永存向未來”。

為了更好地詮釋紅軍長征精神,泡桐樹小學特意邀請百歲老紅軍和長征英雄連指導員客串“老師”,為孩子們上了一堂充滿正能量的“紅色課程”。

102歲的老紅軍冉鴻章為同學們講起了自己的故事:“過草地,沒有吃的,我就用碗舀河裡的水來喝。我一共負傷3次,手上、腳上都是傷疤。我的文化是邊打仗邊學習得來的,這還不夠,現在我還要繼續學習。”

冉鴻章的現身說法讓孩子們既興奮又欽佩。六年級三班的曾柃瑋說:“冉爺爺讓我們知道了紅軍精神的含義,冉爺爺年齡那麼大了還在學習,我也會像冉爺爺一樣,好好學習,長大之后報效祖國。”

受災地區學校准時響起讀書聲

“我們開學了!”1日上午,孫沖中學400多個孩子整齊響亮的聲音,回響在湖北蘄春縣張榜鎮的山谷之中。盡管孫沖中學今年遭受了嚴重洪澇災害,但經各方面齊心克服困難學校依舊准時開學。

“同學們一個都不少,我們還能在教室裡上課,真的挺幸運!”孫沖中學九年級一班的學生胡芳華,在學校平整的操場上看著眼前恢復如初的校園,有點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

6月19日,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瘋狂襲擊蘄春縣張榜鎮孫沖片區,孫沖中學校門口的大橋被沖毀,主教學樓被淹、學校圍牆被沖垮、整個校園被淤泥掩埋。

校長馬文告訴記者,為了能在9月1日順利開學,學校20多名教師暑假一天也沒有休息。他們將老師的辦公室、計算機教室,所有能夠騰出來的全部騰出來作為教室,操場上的草也是老師親手鋪設。

在受台風災害影響嚴重的福建閩清,孩子們也在9月1日准時開學。

今年1號台風“尼伯特”引發的福建省“7·9”特大洪災,閩清是災情最重的區域。閩清全縣共有37所學校受災,黃雨婷所在的塔庄溪蓮小學成了危房,學生都並入塔庄鎮中心小學上學。

1日是黃雨婷到新學校的第一天,迎接她的“開學第一課”是防災演練,學生們模擬洪災來襲時的場景,學習自救的方法。

防災演練中,孩子們用心地聽著,很少有吵鬧。

“災難有時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大部分孩子隻要挨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喘過了這口氣,以后就會更堅強。”閩清縣教育局副局長毛起談說。

傳統儀式迎接孩子們

1日上午,280余名一年級的“小豆包”帶著對校園的無限憧憬走進沈陽市鐵西區啟工二校,迎接他們的是一個庄重的儀式——開筆禮。這個充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氣氛的儀式,給“上學”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首先由班主任老師為孩子們端正衣冠。老師們鄭重地為孩子們端正衣冠,並告訴孩子,這是知書明理的第一步,能展示一個人良好的精神面貌。

點砂啟智讓孩子們倍感神聖。老師們把朱砂點綴每個孩子的額中,孩子們專注的凝視著老師,仿佛在訴說堅定的決心:從今開蒙啟慧,發奮進取。

“今天是我上學第一天,我是一名小學生了。今天的點朱砂我特別喜歡,老師還抱了我,我很開心,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好學生。”一年一班學生於家歡說。

9月1日,鄭州市第六十一中學的校園裡熱鬧非凡,學校操場上聚集了一群拿著毽球的學生。

“毽球是學校的傳統特色。”該校毽球指導員樊朝輝說,學校的毽球社團非常注重培養隊員們的文明禮儀、團隊精神、自信心等,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球隊不僅屢獲佳績,還常常榮膺“道德風尚”獎。

記者看到,在校園裡除了操場上的毽球運動,教室裡的剪紙社等社團課程也在熱火朝天地開展著。

素質教育讓孩子找到興趣

新學期開學,浙江省台州市橫湖小學五年級學生馬麥莎發現,自己的課表“不一樣了”:原來一周語文、數學課有12節,現在變成了9節,“減”出來的課時成了拓展課和活動課。

新學期,橫湖小學開設了十字巧繡社、趣味數學社等43個社團供全校學生根據興趣選擇。馬麥莎想選象棋社,至於拓展課程,她想選修“溫嶺方言”,“現在上課變得有意思了,課程種類很多,我能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

作為全國兩個高考綜合改革試點之一,浙江開展了一系列“選擇性教育”變革。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說:“最好的教育是適合學生的教育。而適合學生的教育,隻有在被教育者、教育者的不斷選擇中才能發現、才能實現。”

在新學期的第一天,上海市長寧區天山第一小學一年級新生的第一堂語文課就採用等第制,孩子們被分為若干小組,7、8個孩子圍坐在一起。認讀一些簡單句子后,孩子們要給自己和同桌打分。

開學前夕,上海市教委宣布新學期上海將全面推行小學“輕分數、重過程”的等第制評價,原先的100分制將逐漸在上海所有小學各年級消失。天山第一小學校長呂華瓊說,等第制評價潛移默化地貫穿於日常教學每個環節,最終的期末評價由學習興趣、學習習慣、課堂作業、學習成果等四大類指標組成,小到一堂課上拿的星也成為學期末評價孩子的一個小指標。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語、數、外三門課的日常測評單和期末測評單上,沒有分數,而是等第評價,評價指標少則3-5個,多則數十項。“是否喜愛大自然,喜歡小動物”甚至成為一堂英語課課后評價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