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聯解體教訓的再認識

原標題:對蘇聯解體教訓的再認識
作者:林彥虎 馮顏利    發布時間:2016-09-09    來源:《紅旗文稿》2016/17
分享到 :

蘇共亡黨、蘇聯解體是蘇聯人民的災難,也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悲劇。蘇聯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以意識形態滲透、和平演變為主要手段的進攻下,不費一槍一彈就輕易解體了,這種令人不可思議的現象引發了世界各國的反思和研究。尤其是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深入研究、深刻反思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認真吸取其歷史教訓,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義重大。

一、要全面正確認識蘇聯解體

蘇聯解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諸多原因中,蘇共高層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是主要因素。蘇聯解體是歷史悲劇,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但蘇聯解體不等於社會主義的失敗,也不可能改變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規律。

1.放棄馬克思主義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在這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中,蘇聯人民在列寧領導下建立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共產黨為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權。建國初期,面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圍追堵截,蘇聯在斗爭中不斷強大,並在二戰結束后,發展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不得不說,作為人類歷史上與資本主義截然對立的一種社會制度,蘇聯能在短時期內完成工業化,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這足以証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然而,后期的蘇聯發生了巨大的蛻變,戈爾巴喬夫上台后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徹底否定了社會主義制度,並大刀闊斧地推行所謂“新思維”,大搞“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這種背離社會主義的改革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治上的“多元化”。實質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否定馬克思主義的一元主導地位,棄守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陣地﹔二是經濟上私有化,從計劃經濟一步邁到放開市場,實行私有制,嚴重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三是在文化和國際關系上搞“非意識形態化”和抽象的“人道主義化”,既沒有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又推行一種妥協乃至投降的外交政策。不難看出,以戈爾巴喬夫為總書記的蘇共高層推行的全方位改革,完全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實質是資本主義的翻版。馬克思主義是指導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指南,是凝聚蘇聯人民的旗幟,在意識形態領域否定馬克思主義,必然導致蘇聯不斷偏離社會主義方向,也必然造成全國上下思想混亂、人心渙散。

2.蘇聯解體沒有改變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規律。蘇聯解體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一度處於低潮,西方資產階級開始對社會主義思想及運動冷嘲熱諷,美國政客布熱津斯基高調斷言“共產主義將不可逆轉地在歷史上衰亡”,弗朗西斯·福山也鼓噪“歷史終結”。但事實並非如此。蘇聯解體只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過程中的一次挫折,蘇共亡黨不會也不可能改變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規律。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是由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決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當然,當代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一個長期過程,尤其是伴隨生產力的發展,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加大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分化西化,另一方面也在體制內部做出了一系列改良,如強化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提高民眾的社會福利等等。資本主義的各種新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階級矛盾,也有效延長了其壽命,但資產階級的改良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也不可能從根源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伴隨資本向全球的不斷擴張,資本推動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同時,全球財富越來越集中於少數資本家手中,貧富差距的拉大必然導致階級矛盾的升級,資本主義的滅亡倒計時也會不斷加速。看看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給西方國家帶來的重創,放眼近年來發生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一系列民眾的抗議活動,如“佔領華爾街”“民主之春”“黑夜站立”運動等,再觀察一下當下美國大選上演的亂哄哄的鬧劇,就可窺見資本主義走向衰退的跡象和趨勢。

3.蘇聯解體是一場民族災難和歷史悲劇。一方面,蘇聯解體是蘇聯人民的災難。這種災難首先體現在物質生活領域。以工業為例,數據顯示,蘇聯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迅速完成了工業化,從1928年到斯大林逝世,蘇聯工業總產值幾乎增長了20倍,到1937年工業在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至77.4%。而在蘇聯解體后,除了波羅的海三國外,其他蘇聯加盟共和國3年內生產下降了1/2,投資減少了3/4,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2/3。經濟的嚴重下滑使蘇聯人民苦不堪言。看似和平解體的蘇聯,事實上不同程度發生了戰亂,除了俄羅斯和波羅的海三國,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中有6個國家經歷過戰爭。此外,蘇聯解體后走向資本主義的各國,貧富差距迅速拉大。以俄羅斯為例, 1991年,俄羅斯10%的最高收入者與0%的最低收入者收入之比為4.5︰1,1992年擴大到7.5—8倍,1995年達到13.5倍,2010年第一季度則升至15倍。社會的貧富懸殊不僅加劇了政治腐敗、社會治安等問題,也為恐怖暴力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社會矛盾激增,酗酒、盜竊、賭博、自殺、犯罪等問題頻發,人均壽命一度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蘇聯解體也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悲劇。蘇聯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陣營遭受巨大沖擊,世界共產主義凝聚力嚴重削弱。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在蘇聯解體后相繼選擇了資本主義道路,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由原先的15個減至5個,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共產黨員也不同程度地大量流失。同時,蘇聯解體也使世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內的共產黨組織遭受了嚴重打擊,不少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共產黨均出現了分裂與分化,一些國家的共產黨紛紛改旗易幟。

二、蘇共亡黨、蘇聯解體帶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需要高度重視蘇共亡黨、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后果研究,深刻反思和總結其歷史教訓,從而進一步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奮斗到底。

1.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陣地。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的問題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互動頻繁,世界各國多元文化沖突碰撞更加激烈。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積極探索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各種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堅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不良影響,切實做到一元指導多樣,形成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多樣態文化發展的良好格局。

其次,在抵御錯誤思潮中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一方面要主動自覺、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各種錯誤思潮,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特別是要有力揭批當前一部分人中泛濫的歷史虛無主義,對那些借研究蘇聯問題來影射中國、指責中國的錯誤論調要深入批駁,厘清是非,以正視聽﹔另一方面,要時刻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各種滲透,不斷加強反滲透力度,切實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最后,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能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滲透,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又能引領和整合各種社會思潮,也能在各種利益矛盾與思想差異中形成社會共識,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變動可能帶來的思想對立與混亂,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與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2.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話語在建構社會價值共識中的統領地位。蘇共亡黨、蘇聯解體的教訓表明,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喪失很容易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被顛覆的突破口。以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蘇共高層推行的所謂“多元化”和 “民主化”,其實質是消解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這導致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在蘇聯國家的意識形態中被嚴重削弱直至最終消亡。取消了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蘇聯社會必然被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話語所佔領,整個社會出現思想混亂、價值錯位、民心渙散。這警示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堅決捍衛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話語權,發揮其在建構社會價值共識中的統領作用。因為隻有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別的什麼主義,才能為中國共產黨解決中國問題提供科學正確的指導,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一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

其次,堅持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人民主體性。話語的生命力在於人民的認同和傳播,因為人民不僅是話語表達和認同的主體,而且是將話語理念付諸實踐的主體。一個政黨若要得到民眾支持,進而實現政治目的,首要的問題是其執政理念能被民眾所認可和接納,而政黨執政理念主要是通過話語來呈現的。民眾對執政黨話語的認同主要是基於自身利益和需求,若執政黨的執政理念是以民眾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民眾就會認同其執政理念,反之則會反對這種執政理念。堅持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人民主體性,歸根到底是要維護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隻有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的需求,讓人民群眾能夠真真切切享受到自己所創造的勞動成果,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話語才能贏得民心、發揮引領作用。同時,要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主人翁意識,很好地傳播中國聲音,傳承中國精神,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者、推進者,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維護者和傳播者。

最后,借助文化“走出去”戰略增強馬克思主義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話語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文化交往的重要載體。中華文化“走出去”本身就是在傳播“中國聲音”、輸送“中國話語”,對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是要在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並積極借鑒和吸收國外先進文化,做到以馬克思主義主流文化引領和規范多樣態文化,共同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二是應明白話語的爭奪和斗爭不是概念和詞語的爭奪,而是理論和意識形態的爭奪。構建話語體系的核心不應放在虛構概念上,而應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打通和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先進文化的研究,從而形成新的話語體系﹔三是建立自己的學術話語體系,樹立自己的評價標准,掌握話語權,讓中國話語在世界學術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同時更要使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主導話語體系。

3.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被實踐証明了的成功典范,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強大的生命力,是中國人民敢於自信的堅實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七一講話中指出的:“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這種自信,不僅包括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還包括文化自信。堅持“四個自信”,既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對於帶領中國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勝利的必勝信念,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敢於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時代擔當。在中國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的道路可供遵循,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照搬,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從國情和實際出發,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既是我們必須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又是我們開辟未來的根本保証。與此同時,我們又面臨著嚴峻而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世情、國情、黨情隨時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導致前功盡棄,隻有堅定“四個自信”,才能化險為夷、克敵制勝,完成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作者: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