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民主話語體系的陷阱

原標題:西式民主話語體系的陷阱
作者:蘇長和    發布時間:2016-09-14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政治思想界發生的最重要事件,莫過於被打造成唯一模式的西式民主在國際關系中的失落和衰落。一批曾經活躍在西方學術界和宣傳界的民主推廣人士要麼是因為底氣不足而失聲,或者是因為西式民主失靈而轉行,還有一些在為西方民主的普遍適用性做無力的辯護。與此同時,近年來一些西方國家內部出現了越來越多與其宣揚的民主相悖的現象,如信息監控、種族矛盾、政治極化、外交承諾的隨意性等等,加上西式民主輸出在發展中國家制造的陷阱、動蕩和混亂,凡此種種,從直觀上加深了人們對西式民主學說及其對外輸出弊病的認識。

然而,隻有在更深入地了解西式民主理論的敘事和表達結構之后,或者說,對這套理論背后的歷史編纂學有所了解,才能由表及裡,抓住西方民主話語體系的本質,從而增強對各種民主學說及其背后意識形態的鑒別、分析和揚棄能力。

西式民主理論編纂最流行的方式是將西式民主、資本主義民主這一特定概念,轉換和包裝成一個普遍概念。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精辟地指出:“佔統治地位的將是越來越抽象的思想,即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這在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資本主義體系在世界擴張進程中取得一定的物質支配力量之后,便著手從思想上完成對世界的精神支配。自此,西方主流的民主學說很快與其意識形態宣傳結合在一起,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完成對西方民主從特殊到普遍的改造。在這一表述結構中,所謂西式民主的普遍意義是借助一個對立面來襯托的,也就是常見的民主-非民主/專制這樣的二元對立敘事方式,其不是在別人政治發展經驗和教訓中獲得正反鏡鑒,而是在否定別人政治制度的對立中樹立自己的標杆。從抽象意義上講,民主和專制的二元對立本身並不存在問題,問題在於霸權國家在將自身塑造為民主的化身以后,得以將自己的利益巧妙地通過抽象的價值來進行了轉述,它可以將一切對其統治不滿的外部力量劃歸到專制獨裁的陣營,任何反對或削弱其統治的外部力量,在話語表達上都會被表述為是“專制”對“民主”的威脅﹔如果有人對西式民主提出批評,那麼其又會轉換概念,將人們對西式民主的批評設定為是對民主的批評或者反對。

上述表述結構的弱點在於,當人們將所謂普遍的、抽象的、單數的民主還原為特殊的、具體的、復數的民主的時候,西式民主學說的市場范圍必然出現萎縮。隨著人們在民主問題認識上的提高,這個趨勢愈來愈清晰。

西式民主理論的編纂的另外一種方式是試圖按照西式民主的價值來支配世界政治史和一些國家政治史的寫作,這就是一度流行的所謂民主化的歷史敘事。然而很清楚,西方特色政治學中所謂民主化的世界歷史敘事,實質上是按照西方民主的正統和歸屬為線索來編寫人類民主的歷史發展的。在該歷史編纂哲學的影響下,近代以來人們追求民主的歷史被移花接木地轉化為追求西方民主的歷史,而西方對外輸出民主的過程,又被巧妙地轉化為是近代以來世界的民主化浪潮的主流。在看上去像學術、同時在學術界較為流行的所謂幾波民主化分期中,一些真正的民主運動的重要意義被刻意回避、省略或者遮蔽了,例如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探索獨立政治發展道路的運動以及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踐,這些波瀾壯闊的民主運動在這種民主歷史編纂學中恰恰被刻意排除了,它們在20世紀以來推動世界民主發展上的意義,與西方民主輸出不可並列而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乃至中等新興國家,其本國的歷史寫作一旦被西方民主化敘事邏輯所主宰,很容易陷入發展階段的前后沖突和自我否定之中,在不知不覺中失去自己歷史敘述的主體性,造成歷史認識上的割裂和斷裂,進而引起社會動蕩的也不在少數。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少國家在採納西方民主化的敘事模式來書寫自己的歷史的時候,政治發展進入到一個困惑時期。因為一旦按照西方民主轉型的標准來衡量自己的政治發展,其原有的、連貫的歷史就陷入人為的對立、焦慮和折磨之中。這是當前不少發展中國家在政治發展進程中碰到的一個較為突出的歷史表述難題。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