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長征:中央紅軍長征到底有沒有准備?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8-19    來源:央廣網軍事
分享到 :

對於中央紅軍長征到底有沒有准備,一種意見認為,中央紅軍長征是博古、李德等人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情況下,倉促決定的,沒有做必要的和充分的准備﹔一種意見認為,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是一次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戰略行動,中共中央進行了充分的准備。

實際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是進行了一些准備,但由於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領導和指揮下,決策猶豫,准備不足,中央紅軍是倉促出動的。

1934年5月,廣昌、建寧失守后,中央蘇區的形勢日趨惡化。國民黨軍進入中央蘇區的腹地后,中央紅軍在內線打破敵人的“圍剿”已經十分困難。

《紅色中華》關於廣昌失守的報道(資料圖)

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開始考慮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的問題,但並未選定突圍的目標和方向。至7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腹地進攻,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形勢已變得極其嚴峻。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為“吸引蔣敵將其兵力從中央蘇區調回一部到其后方去”,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配合中央紅軍主力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圍剿”,即先后派遣紅7、紅6軍團北上和突圍西征,在閩浙皖贛和湘中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新蘇區。

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圍剿”的國民黨軍隊(資料圖)

9月上旬,紅軍的驛前以北陣地淪陷后,國民黨軍從各方面深入到蘇區大門內來。在蘇區進一步縮小,蘇區內的人力、物力已經十分匱乏,紅軍在內線打破敵軍的“圍剿”已經根本沒有可能時,博古、李德等人才被迫放棄在蘇區內部抵御敵軍的計劃,決定於10月底或11月初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一些戰略轉移的准備工作。

一是初步選定了突圍的目標和方向。由於紅7、紅6軍團兵力過小,在北上和西征后,不僅未能達到牽制大量敵軍的預期目的,反而使“圍剿”中央蘇區之敵加快了進攻的步伐,中央蘇區的形勢日趨惡化。9月8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出“補充訓令”,命令紅6軍團向湘西北轉移,與紅2軍團在川貴湘邊境行動的部隊取得聯絡,以吸引更多湘敵於湘西北方向。這表明,中共中央此時已選定了突圍的目標和方向,要沿紅6軍團西征路線實行戰略轉移,准備到湘西去,同紅2、紅6軍團會合,爾后實行戰略反攻,以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圍剿”,恢復中央蘇區。

二是在此期間,為減輕中央紅軍突圍西進的阻力,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利用廣東地方實力派陳濟棠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派潘漢年、何長工與陳濟棠的代表進行會談,達成必要時相互借道等五項協議,為爾后中央紅軍順利通過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是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在中央蘇區設立中共蘇區中央分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項英任分局書記,陳毅任辦事處主任,統一領導和指揮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和地方武裝,繼續堅持斗爭,配合主力紅軍的行動。

突破四道封鎖線,向湘西轉移示意圖(資料圖)

四是征集新兵,擴大紅軍。9月1日,中央組織部、總動員武裝部等為了補充中央紅軍各部隊,加強突圍西進的力量,即發出在9月動員3萬新戰士上前線的通知。9月4日,中革軍委在《紅星》報上又發表了《為擴大紅軍的緊急動員的號令》 ,要求中央蘇區“無論如何要做到在九月間動員三萬新戰士去上前線”。中央蘇區各級黨政領導機關積極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迅速展開了空前緊急的兵員動員籌集工作,為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補充了大量兵員和物資。

五是發布預先號令。9月29日,中共中央以張聞天的名義在《紅色中華》報第239期上發表了《一切為了保衛蘇維埃》的署名社論,指出:“我們有時在敵人優勢兵力的壓迫之下,不能不暫時的放棄某些蘇區與城市,縮短戰線,集結力量,求得戰術上的優勢,以爭取決戰的勝利”。這個社論,發出了中央紅軍准備實行戰略轉移的公開信號。

中共中央雖然開始部署和進行了一些戰略轉移的准備工作,但對撤出中央蘇區這個關系到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卻隻限於上層少數人了解,甚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沒有進行過討論, 始終沒有進行必要的政治思想動員和教育,沒有進行必要的休養兵力和整頓訓練。廣大指戰員,甚至許多黨政軍高級干部,都沒有思想准備,或者准備不充分,造成了部隊思想上的混亂。許多部隊在撤離戰場后匆忙踏上了轉移的征程。“表現了不應有的倉促從事”。紅軍對戰略轉移的准備不足,出動倉促,是造成中央紅軍長征初期遭受嚴重損失的一個重要原因。(作者系軍史專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姜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