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檔案揭紅軍長征緣何越走越強

作者:新華社記者 蔣芳    發布時間:2016-11-03    來源:西藏日報
分享到 :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那些紅軍長征中的經典戰役,對手究竟如何分析?對於自身的失利原因,國民黨如何總結?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國民黨軍隊對紅軍長征進行圍追堵截的相關檔案近千件、數百萬字。研究人員介紹,檔案至少從三個方面揭示了紅軍長征勝利的原因。

戰斗詳報窺見紅軍浴血苦戰

“縱橫天下路,難過烏江渡”。烏江以灘多、谷深、流急著稱,全長千余公裡,自西南向東北斜穿黔地,形成貴州南北天然屏障。突破烏江,是紅軍面臨的生死之戰、傳奇之戰,也被譽為長征十大勝戰之首。

然而,翻閱國民黨相關戰斗詳報,不僅難以找到“突破烏江”的段落,反而記載了“朱毛股匪,由贛東南方面經湘、桂境竄入黔中,經我追剿軍節節痛剿,受創極巨,賀、肖兩匪,竄擾湘西,亦被我軍迭次擊潰……”

“我軍重大的勝利,在敵人的作戰報告中大多輕描淡寫,而國民黨軍隊將自己的失敗逃跑則會說成‘轉進、撤退’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戚厚杰告訴記者。

歷史不會遺漏真相。在館藏檔案中,研究人員找到了一份《侯之擔關於紅軍突破烏江的電報(1935年1月10日)》。國民黨二十五軍副軍長兼剿匪后備總指揮侯之擔在潰敗后,用大篇幅描述自己作戰英勇的同時,也記錄下紅軍突破烏江英勇作戰的細節。

“共匪朱毛西竄,自上月中旬,由湘入黔,此剿彼竄,狼奔豕突,直趨烏江。擔奉命總領后備軍,率教導師全部,沿烏江三百余裡,扼防構鞏堰固截工事,嚴陣以待。匪於一日抵江來犯,擔部沉著應敵防,制該匪於南岸……該匪竟猛攻三晝夜,片刻未斷。各渡均以機炮集中轟擊,強渡數十次……匪於冬日午后五時,突過烏江。……該匪渡江后,節節進攻,連日激戰肉搏。擔部雖傷亡過重,仍以孤軍固守遵義至虞晚……”如今,閱讀這份電報,我們仍能從字裡行間窺見當年紅軍將士浴血苦戰的場景。

從“殘匪”到“強寇” 紅軍贏在民心

“據飛機報告:匪大股由大庚北約二十余裡之鐵司山、龍王山一帶,向西北移動,似有繼續西竄模樣。”……在國民黨相關檔案中,對於紅軍“匪”的稱呼貫穿始終,前期多稱之為“殘匪”,如記錄紅軍“僅殘部三數萬人,槍支不過萬余”,到后期稱之為“匪部”,甚至出現了“強寇”的字眼。

“字詞上的轉變體現了紅軍由弱走強的趨勢。”戚厚杰說,眾所周知,在突破湘江封鎖線后,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為3萬多人,但軍紀嚴明,依靠打土豪得到補充,依靠分田地得到民眾的擁護。在《陸軍第六十二師二十三年十二月份剿匪軍事工作報告書》中,就留下了這樣的記錄:“初出發時,每連有八九十人或百余人。瑞金的百姓,自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均集中起來了。或編在連上,或編為擔架兵……買不到糧食,全靠打土豪來吃。”

檔案不僅記載了紅軍軍紀嚴明,也將國民黨方面軍紀政紀敗壞暴露無遺。《剿匪軍追剿軍第一兵團二十三年度十二月份剿匪工作軍事報告書(1934年12月)》中記錄,在湖南省通道縣縣城至白沙鋪一帶,“蓋赤匪盤踞該地,不過數日,而其所需,均取自財主之家。對於一般窮苦民眾,並未予以不利,且多數為其宣傳所動。故國軍到時,民眾多相率逃避,在家者均系老弱。民心如此,隱患良深。”

敵方實力派擁兵自保 紅軍巧妙周旋

1928年12月底,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號稱統一了全中國,但實際上許多地方的軍閥仍然保持著半獨立的狀態。

“蔣希望通過追剿達到既消滅紅軍、又吞並地方軍閥的目的,地方軍閥則千方百計阻止蔣的軍隊進入自己的‘防區’,地方軍閥之間也為此相互攻訐,這些在檔案中都留下了記錄。”戚厚杰介紹。

最為典型的就是雲南軍閥龍雲與四川軍閥劉湘,龍雲想要把紅軍“送入”四川,劉湘則想阻擋紅軍入川,使之入滇,為此雙方互相指責。同時,為了擁兵自保,劉湘斷然拒絕了蔣介石擬派10個師入川“助剿”的要求,並同中央紅軍簽訂了《紅川桂秘密協定》,給紅軍以過境的便利。

國民黨並非對自己的問題認識不清,在一份《四川剿匪軍第三路軍軍戍區民眾勞軍代表團的快郵代電(1934年12月28日)》檔案中這樣總結:“我軍亦非不能勇戰,隻因內部團結不堅,擁兵者宅心不盡純潔,而負統一指揮之責者,又難以行使職權,遂不免有圖保實力,藉匪自重者,良由防區惡制相沿已久,強弱稍異、權力不均。竊慮匪患告靖,又起內爭,盤馬彎弓,留以有待。故有坐視他部被攻,如隔岸觀火者﹔又有擁一營、數營之眾。匪來隻五六人或數十人,遂相率潰逸者。”“蓋各部平日不相膠附,聚景搏沙,早為匪所窺破。”

“紅軍能在那樣艱難險惡的環境下走向勝利,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充分利用了敵方內部矛盾,選擇不同的地區作為我戰略轉移的落腳點,並巧妙利用沿途各地軍閥同蔣介石的矛盾,將敵人各個擊破,一步步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戚厚杰說。

(新華社南京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