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干部教育的經驗與啟示

原標題:延安時期干部教育的經驗與啟示
作者:魏寧    發布時間:2016-11-11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在延安時期的教育實踐中,毛澤東不斷豐富和發展教育內容,一些重要著述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都被列為學校的授課內容。

干部教育一直是我黨工作任務中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和改進干部教育培訓,提高干部素質和能力,對新形勢下干部教育工作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開展干部學校教育和在職干部教育,培養了約百萬干部,創造和積累了干部教育的許多寶貴經驗。回顧和總結這些經驗,對於改進新時期的干部培訓工作,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延安時期干部教育的基本特點和經驗

延安時期的干部教育根據當時獨特的歷史背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結合延安精神對干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思想路線教育,引導黨員干部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當時的干部教育體現出以下特點:

領導架構的特殊性。根據當時干部隊伍的實際,中央專門設立了干部教育部,毛澤東親自領導干部教育工作。在教育實踐中,毛澤東不斷豐富和發展教育內容,一些重要著述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都被列為學校的授課內容。延安時期干部教育的領導體制,是干部教育獲得成功的有力保証。延安時期,一些黨政領導身兼多職,不僅擔任干部學校的領導工作,還在學校承擔課程講授。如毛澤東擔任中央黨校校長,王稼祥擔任八路軍軍政學院院長,林伯渠擔任行政學院院長,高崗擔任民族學院院長等。除此之外,他們還親自參加制定學校的教育方針、教學方案,營造出良好的校風和學風。

培訓方式的靈活性。延安時期,干部教育的目的突出表現為短時間內培養抗日戰爭所急需的大量干部,因此設置了黨的訓練班、行政人員訓練班、群眾工作干部訓練班等各類訓練班。訓練班均以短期訓練為主,培訓時間從幾十天至半年不等,具體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以適應當時革命發展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體現了學用一致的原則。此外,因為抗戰形勢的復雜性,會臨時成立新的學校,或調整、合並一些學校,以適應戰時需要。考慮到陝甘寧邊區的實際,辦學地點也是靈活多樣的,有的在敵后根據地辦學,有的則在戰爭前線辦學,這種靈活的辦學方式,保証了我黨干部隊伍建設的持續性,把戰時培訓出來的一批批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專門人才不斷輸送到前線。同時,教學方式方法也靈活多樣,採取了啟發式教學、研究式教學和實驗式教學,強調“教、學、做”合一,提倡自學為主、討論為主、訓練為主,這種培訓方式在當時既先進又有效。

培訓內容的豐富性。延安時期干部教育內容的豐富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從內容來看,包括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育、黨的方針政策教育、軍事和戰爭教育、中國歷史和現狀教育、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思想作風與工作方法教育和經濟生產教育。其二,從范圍來看,有各干部學校的具體課程設置,有在職學習的典型經驗,還有短期培訓等。其三,從形式來看,有集體智慧,也有個人的理論貢獻,上自中央、下到基層都涌現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教學范例。

培訓理念的導向性。延安時期,黨中央把干部教育擺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許多教育方針政策都是針對干部教育制定的,並以此帶動全局。為了改變當時干部隊伍中社會成分復雜、政治思想不統一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培養和充實有利於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有生力量,各類黨校都把馬列主義的政治思想貫穿到學校教學及管理過程中。毛澤東同志在1939年5月26日明確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針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朴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教學指導方向體現了較為鮮明的政治性、思想性,要求各級干部要把黨性鍛煉和政治思想修養放在首位。

利用延安經驗創新新時期干部教育培訓工作

今天,可以充分借鑒延安時期干部教育的經驗,創新干部教育培訓機制,建立以需求調研為基礎的培訓機制。

一是建立科學的培訓班次類型和培訓方式。首先,在學習小組設置上要做到三個轉變,改變以往以辦主體班為重點的做法,實現主體班與特色班並重。通過設置專題班、研討班、學習班等中短期班,豐富班級設置,鼓勵專業特色。充分調研學員學習需求及意向,以此為出發點確定特色班級教學重點。其次,實現分級別教育向分類別教育的轉變。將以往依據干部級別設置培訓班次,轉為根據工作性質、工作任務設班,科學設計培訓班次,提高培訓效果。再次,改變以往政府直接辦班方式,實現社會統籌辦班。充分利用社會各種教育資源,拓寬干部教育組織方式,積極倡導遠程教育和網絡在線學習,建立社會統籌化的干部教育機制。

二是建立干部教育常規化需求調研機制。開展干部教育需求調研工作,使之常規化、制度化。干部教育需求調研是制定具體教育計劃的依據。隻有了解了干部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意願,並結合科學發展對干部隊伍素質和能力的各項要求,以及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制定出科學的教育計劃和方案。在具體操作時,應注意的問題是確保調研的實用性。具體操作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確保調研的針對性、確保調研的實用性、確保調研的常規性。隻有及時了解干部對培訓班次類型、課程、時間、師資力量、培訓方法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和需求,才能根據調研結果撰寫干部教育需求調查報告,使之成為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依據。

三是倡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教學,積極培養干部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鑽研問題的習慣﹔倡導研究式教學,鼓勵干部利用學習培訓得到的知識進行獨立或集體的研究探討活動,營造熱烈良好的學習研究氛圍,以培養干部理論結合實踐的探究能力﹔倡導實踐式教學,強調“知行合一”,鼓勵教學機構與工作機關或事業部門積極合作,培養干部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採取“菜單式選課”與“學員必修”相結合的方法,把學習十八大精神、科學發展觀、領導方式轉變、發展方式轉型的相關理論列入必修課程,使廣大干部實現素質新躍升、思想大轉變。

四是建立訓用結合機制。干部教育培訓隻有制定相關的激勵政策,才能使培訓效果得到根本保証。如果干部培訓學得好得不到激勵、晉升,學得不好不會受到任何影響,那麼培訓的實效性就無從談起。因此,要把干部培訓的考核結果同干部的任用、晉升或轉崗挂鉤。隻有把干部學習效果作為選拔干部的“第一道工序”,才能使學習真正成為各級干部提升素質能力的內在需求和不懈動力,才能學有所用、學以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