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定要記住抗聯?

作者:吳昊    發布時間:2017-01-16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近日,教育部要求中小學教材中涉及抗戰內容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以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將“九一八”事變后的14年抗戰歷史作為抗戰的整體。早在盧溝橋槍聲響起之前,在距黨中央千裡之外的東北大地,始終活躍著一支中國共產黨掌握的武裝力量,他們曾一度擁有“中國工農紅軍第32、33、36、37軍”等番號。不過,這支紅軍部隊后來的名字更家喻戶曉——東北抗聯。

東北抗聯,這是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說熟悉,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這些耳熟能詳的民族英雄皆出自這支軍隊。說陌生,大部分粗通歷史的人多少都能知道紅軍的兩萬五千裡長征,八路軍有三個主力師,但很少能講出東北抗聯經歷過什麼,有過哪些部隊,在哪裡作戰。

過去的絕大多數和抗聯有關的文字裡,也多“概念”式強調東北抗聯在艱苦困難環境中堅持14年抗戰。在那個革命歲月裡,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哪一支軍隊不是在敵強我弱的艱難困苦中戰斗的呢?東北抗聯和黨領導下的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相比有哪些特點,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一定要記住東北抗聯呢?

播種但不收獲

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在其名著《苦難輝煌》的序言中說,真正的英雄是具有深刻悲劇意味的:播種,但不參加收獲。東北抗日聯軍就屬於這一類英雄。

201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中,有一支“東北抗聯英模部隊”的徒步方隊。據報道,該方隊主要由陸軍第38集團軍某部組成。而熟悉歷史的讀者大都清楚,如嚴格追溯歷史,這支昔日朝鮮戰場赫赫有名的“萬歲軍”的前身主要是1928年參加平江起義的湘軍、解放戰爭中的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隻在抗戰勝利進軍東北后吸收了少部分原抗聯部隊,非東北抗聯“嫡系傳人”。

為什麼要“生拉硬拽”從“萬歲軍”中抽調軍人組成閱兵方隊呢?原因可能在於,東北抗日聯軍在抗戰結束后的幸存者寥寥無幾。即使是東北抗聯的最后精華——抗聯教導旅(蘇聯紅軍遠東第88旅)在1945年隨蘇軍進軍東北的作戰中,更是被分散空投、滲透在“滿洲國”各地,為蘇軍消滅關東軍乃至於之后我黨搶佔東北打下基礎。所以,東北抗聯在戰后基本上沒有成建制部隊被保留下來。

在革命勝利后,對革命功臣給予獎勵或重用,既是對其對革命做出貢獻的肯定,也賦予其為建設國家更高的平台。但東北抗日聯軍的戰士們大多都是“不收獲的播種者”。

很多在解放戰爭中擔任過重要職務、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原抗聯領導人如周保中、李延祿、馮仲雲、於天放等都沒有評授軍銜,這些抗聯將領被稱為“無銜將軍”。

《義勇軍進行曲》真正傳人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這句13億中國人都會唱的歌曲,最初為田漢、聶耳受到當時正在東北大地的抗日義勇軍英勇戰斗的故事所感染創作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不久,中國人民實際上就已經開始了各種形式的武裝抗戰。不肯投降或撤退關內的東北軍舊部、山林隊、有愛國心的土匪、地方士紳、關內青年學生等不同階層、群體,紛紛打起義勇軍大旗,一度給日軍造成嚴重損失。但東北抗日義勇軍從一開始就處在外無援軍、內無裝備、給養短缺的境地。其內部缺乏統一組織,多系結義和幫會性質,紛爭不斷,很多將領投降。

經過幾年戰斗,東北抗日義勇軍大部失敗。唐聚五、鄧鐵梅等義勇軍將領犧牲,李杜、王德林等則率領殘部退入蘇聯。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則從一開始隻有十幾人的游擊隊,發展為11個軍、3萬多人,其中:第1、2、3、6、7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反日游擊隊基礎上建立的﹔第4、5軍是在王德林的救國軍、李杜余部的基礎上建立的﹔第8、9、10、11軍是在其他義勇軍余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

可以看出,東北抗日聯軍和東北抗日義勇軍相比,抗戰態度更堅決。他們在對日作戰中,同樣面臨日偽軍來自空中、地面的大討伐,“集團部落”的封鎖和孤立。但抗聯沒有退縮、妥協。楊靖宇率部在幾次試圖打通與關內黨中央聯系的西征相繼失利,部隊元氣大傷的情況下,作為指揮員,他沒有為自己和部下做出更為“理性”的選擇——拒絕撤往蘇聯境內休整的提議,自領一支數百人的小部隊在當地堅持游擊作戰直至最后軍破身死。

趙尚志曾兩次被開除黨籍,第一次開除黨籍后進入一支義勇軍部隊當馬弁,黃埔科班出身的他幾年間又拉起一支隊伍,東山再起。第二次被“永久”開除黨籍后,他本可以留在蘇聯,遠離當時處境已日益險惡的抗聯。但他又一次隻身返回,企圖再挽狂瀾,卻不幸被叛徒打傷,最后犧牲。趙尚志犧牲后甚至連完整的照片都沒有留下,以至於后世的文獻中隻得用肖像畫替代。

“八女投江”中的8位抗聯女兵在發現敵軍偷襲后,本可以不驚動敵人全身而退,但她們為了讓大部隊平安撤退卻主動暴露自己,最后消失在冰冷的烏斯渾河裡。

明明可以生存,卻要選擇戰死。也許他們的力量一直非常弱小,也許他們的抵抗對敵寇損害輕微,但正是這些東北抗聯將士的堅持,告訴了侵略者還有不願做奴隸的中國人在戰斗,他們是《義勇軍進行曲》的真正傳人。

不是“高大全”的完人

長期以來,人們談及抗聯往往注重謳歌其與強寇作戰的艱苦卓絕,把抗聯軍人塑造成“高大全”的戰士。但平心而論,東北抗日聯軍從鼎盛時期的3萬多人,到大部作戰失利被迫退往蘇聯后被整編為僅1500多人的教導旅,雖不能說“全軍覆滅”,但如此重大的失敗其中肯定有其自身原因。抗聯並不是“高大全”的完人,他們也犯過錯誤,但他們仍然是英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大地抗日活動風起雲涌。受當時“北方會議”的“左”傾錯誤影響,東北黨組織在發展武裝斗爭初期,強調階級斗爭,發動工人和農民暴動,希望和關內紅軍一樣建立蘇區,“沒收地主豪紳軍閥資本家的土地”,和地方武裝、其他義勇軍部隊發生摩擦,造成自己異常孤立,這也是東北抗日聯軍發展“先天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直到1933年1月26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共中央的名義發出《中央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論滿洲的狀況和我們黨的任務》(即“一二六”指示)指出應“聯合一切反日力量,開展反日反帝斗爭與反日游擊運動”,才開始擺脫片面強調階級斗爭影響,團結其他抗日力量聯合抗戰。

在東北抗日聯軍中也曾經出現過和紅軍“肅反”擴大化類似的錯誤。日偽特務機關為擾亂抗日力量,策劃成立“民生團”打入抗日武裝內部。同時,面臨艱苦卓絕的環境和日偽的策反,叛變投敵情況增多。如《智取威虎山》中匪首座山雕的原型之一謝文東就曾任抗聯第8軍軍長,后因忍受不了艱苦條件而投降。另有李華堂、程斌等多名抗聯軍、師級干部投敵。可見當時日偽滲透情況之嚴重。

在面臨日偽軍的外部圍剿、內部瓦解外加“集團部落”封鎖的巨大壓力下,抗聯(含其前身東北人民革命軍)使用有效但同時也對自身傷害極大的手段——“肅反”來應對。但“擴大化”卻造成了許多冤假錯案,比如抗聯第11軍軍長祁致中就是被趙尚志錯殺的。

孤懸敵后、寄居他國

東北抗聯地處距離上海、瑞金的千裡之外的“滿洲國”,地理上的距離加上當時並不發達的通信手段,使得東北抗聯與黨中央的聯系極為不易。有時,一封中央指示信甚至需要幾年輾轉才能到達抗聯將士手中。而同一時間上海黨中央機關被叛徒嚴重破壞以及隨后中央紅軍的長征,則讓抗聯與黨中央的聯絡徹底中斷,成了“沒娘的孩子”。即使聯絡如此困難,距離如此遙遠,甚至最后退入蘇聯寄居他國,抗聯將士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歸屬。

在與黨中央失去聯系后,東北抗聯仍然通過敵偽報刊了解到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到達陝北。他們於1936年、1938年多次開展西征以圖打通與黨中央的聯系,但終因寡不敵眾失敗,李延平等許多東北抗聯骨干犧牲在西征途中。即使如此,東北抗聯仍然設法通過派無數的聯絡人員繞道蘇聯與黨中央取得聯系。

在抗聯密營裡,抗聯將士還組織學習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的《論持久戰》等有關黨中央、八路軍的報刊、書籍。“國內抗戰奪回城市40多座,消滅日軍18萬,國內第八路軍兵工廠15分鐘能造1架飛機。”“諾門坎蘇日大戰,消滅關東軍十幾萬!”這些是當年信息封閉的抗聯將士相互傳看介紹全國抗戰的“信件”。我們無法得知這些“夸張”消息的來源,但這些信息確實給了孤軍敵后的抗聯戰士們堅持14年抗戰的信心。

1940年前后,東北抗聯面臨既與黨中央失去聯系,自身又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蘇聯成為其最為重要的后援。但蘇方一開始就試圖單獨控制東北抗聯,甚至在與抗聯領導人會談時提出由蘇聯人擔任抗聯的總司令。周保中、馮仲雲等抗聯領導人對此據理力爭,堅持認為東北的抗日斗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一部分,才使得東北抗聯避免陷入脫離黨領導的危險。

他們是民族不屈抗爭精神的圖騰

當年和今天,一直有人在談論東北抗聯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東北抗聯究竟牽制或殲滅了多少日偽軍?

根據張正隆《雪冷血熱》引用的材料介紹,“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關東軍兵力不斷增加,1931年底達到3個師團,1932年增加為6個師團,1933年至1936年保持在5個師團,1937年為7個師團,1939年為9個師團,1940年為12個師團。1941年“關特演”時兵力達到70多萬。據關東軍參謀部的統計,1936年,僅日軍“討伐”作戰就達1890多次,如果每次出動兵力按10至50人次計算,配以偽滿軍,抗聯牽制的兵力數量即相當可觀。

不可否認的是,和武裝到牙齒的日本關東軍和偽滿軍相比,甚至和之前的義勇軍相比,東北抗聯的物質力量太弱小,弱小到幾乎每一發槍彈都需要從敵人手中奪取。東北抗聯留給我們的更多是精神遺產。楊靖宇在生命最后時刻對勸降者說出那句令所有國人動容的話:“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這句話恰好可以作為東北抗聯14年艱苦卓絕奮斗的總結。從這一點來看,糾結於爭論東北抗日聯軍殲滅、牽制了多少日偽軍似乎已經無關緊要。

無論是在零下40多攝氏度嚴寒的林海雪原裡堅持的東北抗聯戰士,還是1950年冬天朝鮮長津湖畔凍僵時還保持預備沖擊姿勢的志願軍官兵,他們心中的信念其實是一樣的,他們都是民族不屈抗爭精神的圖騰。

正如金一南書中所言:物質不滅,宇宙不滅,唯一能與蒼穹比闊的是精神。每一個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注入新鮮活力的人,都在使我們的聲音穿越蒼穹,讓世界聽到中國人的心聲。(吳昊)

原載: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