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旺:他們推動了歷史巨輪

——讀《當尼克鬆遇上毛澤東——改變世界的一周》

作者:周興旺    發布時間:2017-03-20    來源:文匯報
分享到 :

《當尼克鬆遇上毛澤東——改變世界的一周》[加]瑪格雷特·麥克米蘭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當尼克鬆遇上毛澤東》的結尾部分,作為歷史學家的作者麥克米蘭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當年尼克鬆與毛澤東沒有下定決心解凍中美關系,今天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或許有人說,無論中美關系如何跌宕起伏,兩個大國之間終會建立外交關系。

麥克米蘭卻意味深長地說:此論肯定正確。但不要忘了,即使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算起,美國與古巴的長期對峙也已超過四十年,美國與伊朗的冰封關系也持續了近三十年。

所以,麥克米蘭很堅定地指出:尼克鬆之所以能成行,是因為兩國當時都有意願,而且認為這是個好主意。但還得有人來推動促成。就這件事而言,需要四個人:中國的毛澤東與周恩來,美國的尼克鬆和基辛格。

尼克鬆后來以自己推動訪華的破冰之旅為最大的政治遺產,認為此舉“改變了世界”。不過,毛澤東在尼克鬆那句“我改變了世界”之后,幽默地加上了一句“我看是世界改變了他”。

縱觀二十世紀的世界歷史,可能還沒有任何一個星期比尼克鬆訪華的那一周更為深刻地改變了世界的走向。

尼克鬆在其與記者談話時曾說,要辨識一個領導人偉大與否,“就看他是否能輕鬆推動歷史巨輪。”

衡量歷史事件的意義和歷史人物的功業,無疑也可參照這樣的標准。

毛澤東與周恩來,尼克鬆和基辛格,這兩對組合在中美關系的融冰之旅裡奇妙地相遇了,由此演繹出震古爍今的歷史大劇。

全世界的外交學者至今仍津津樂道發生在1972年的那次華麗的中美關系合奏之旅,特別是發生在訪華之旅中很多精巧的細節設計。但誰也不能否認,這次偉大的訪問是由政治家巨大的政治勇氣促成的,推動歷史巨輪的手屬於杰出政治家勇敢的心。

試想,如果當年尼克鬆未能下定決心推動對華關系,也拿不出政治決斷力最終簽訂《上海公報》,他的政治生涯將是何其黯淡無光,即使沒有后來的“水門事件”,尼克鬆也將只是一個沉悶而乏味的普通總統,他下野后肯定沒有多少資本去繼續充當美國的“國師”。

所以,苛刻的女歷史學家麥克米蘭也不得不承認:“隻有尼克鬆能前往中國。”

返觀當下的中美關系,如果我們回到1972年毛澤東與尼克鬆握手的現場,兩位杰出歷史人物肯定無法估計到,他們開創的中美關系居然能結出如此燦爛的成果。換言之,他們的握手由此培植出了決定人類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前途命運的兩個超級大國的關系。有人說,當今的中美關系太難、太敏感、太復雜,但試問,特朗普總統面臨的壓力難道比當年的尼克鬆還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