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揚芳:歷史虛無主義的 “真面目”

原標題:譚揚芳:歷史虛無主義的 “真面目”
作者:譚揚芳    發布時間:2017-03-20    來源:浙江日報
分享到 :

近幾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越來越多地打著學術研究的“旗號”,散布錯誤觀點,影響社會認知,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欺騙性。深入探究起來,歷史虛無主義在價值觀、方法論、認識論上分別體現著利己主義、形而上學、主觀主義,進而由此構成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特征。當前,我們唯有對其“真實面目”進行深刻剖析,才能更好地避免為其所擾、所惑。

價值觀上的利己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者無不是表面上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維護歷史公平和正義的幌子,實則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惜歪曲歷史、損害民族整體利益。

歷史虛無主義者之所以歪曲、否定、篡改歷史,目的無非有二:一是沽名釣譽。有些人憑空捏造所謂“新的歷史材料”,並自詡為“新發現”,以圖贏得“歷史學家”之名或是其他目的。但這種建立在子虛烏有材料基礎之上的觀點難以經受得起歷史的檢驗。二是換取經濟利益。他們借助新媒體平台的強大傳播功能和廣泛受眾群體,炒作、散布其錯誤觀點。有些人以所謂的“新發現”引來關注之后,就會借助網絡等新媒體迅速“華麗轉身”為市場經濟掘金者。他們更在意自身虛名和實利的滿足,完全不顧由此可能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和危害。

方法論上的形而上學

歷史虛無主義者慣於打著揭露歷史真相的旗號,虛構歷史事實,“忽悠”群眾,用各種形而上學的方法對其觀點進行包裝和掩飾。

其一,隻看問題,不看成績。既然是歷史,特定時期內必然有歷史成績,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局限。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者有意忽視、否認、歪曲若干歷史事件或人物。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推翻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他們視而不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他們視而不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以飛速提升,他們也視而不見。另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者緊盯歷史上的種種失誤和錯誤不放。他們或大力渲染社會主義改造搞得過早、過急,以此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合理性﹔或刻意突出改革開放以來貧富差距拉大、生態環境惡化、社會道德敗壞等現象,以此否定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歷史成就。

其二,隻看細節,不看整體。歷史虛無主義者總是從個別細節入手,有選擇性地對待、評價甚至戲說歷史人物,妄圖以偏概全蠱惑民眾,達到一葉障目之效。一方面,有意選取若干細節來否定、抹黑中國共產黨及其領袖人物和英雄人物﹔另一方面,對中國歷史上那些試圖“逆流而上”的歷史罪人,卻有意渲染、美化甚至翻案,混淆廣大群眾的思想認知。

其三,隻看現象,不看本質。歷史虛無主義者往往用個別事件的表象充當歷史的本質,把支流當主流。例如,他們羅列大量表象,將中國共產黨描繪成戰爭的“坐享其成者”和“不勞而獲者”,以此否認其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他們隻看到國民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忽視、否認在抗日戰爭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歷史虛無主義者隻看到了抗日戰爭初期的正面戰場,沒有認識到戰爭的發展變化和本質,更沒有認識到人民群眾才是中國共產黨最終贏得抗戰勝利的力量源泉。

認識論上的主觀主義

認識源於實踐。歷史虛無主義者的種種謬論多是立場先行,從主觀感情、願望、意志出發,從狹隘的個人經驗或本本主義出發,對實踐進行歪曲反映。

一是割斷認識與實踐的聯系。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而歷史虛無主義者不作調查和研究,主觀臆想出一些所謂的“歷史細節”,並以此來修正、顛覆歷史主流觀點。同時,他們僅僅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找到一點“新發現”,不予任何分析和考証,就妄稱為重大發現,加以大肆鼓吹。不作詳細調查、研究就輕易下結論,這顯然是違背基本認識規律的。

二是割裂感性與理性的聯系。歷史虛無主義者看待歷史充滿著極度感性。一方面,他們有選擇性地對待歷史。“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眼裡,歷史不過是一個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如此找出的歷史材料、得出的歷史觀點,還有多少可信度呢?另一方面,他們將歷史看作簡單的直線,似乎歷史就應該完全按照他們的設想去走,或者按照一條直而又直的路線去走。這種缺乏理性且極度隨意的治史態度,置於歷史長河之中,不過是徒增笑料而已。

三是混淆真理與謬誤的界限。真理有其存在的范圍。對於歷史虛無主義者而言,歷史背景從來都是無關緊要的,他們可以隨意地裁剪或評價歷史,或是用過去教條化的結論來評判鮮活的現實。由此得出的結論自然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任何恣意增添個人主觀色彩的歷史評判都與真理相悖。

總之,歷史虛無主義者從價值觀、方法論到認識論,無不充斥著利己主義和主觀色彩,遍布著偏見。我們要擦亮眼睛,看清其“真面目”,認清其危害性。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