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開端

作者:    發布時間:2017-03-21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建立鞏固的現代化國防,是應對帝國主義戰爭威脅的一項緊迫任務。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人民解放軍具備了集中時間進行各項軍事建設的有利條件。為適應國家在過渡時期總任務的要求,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這次會議以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為指針,總結過去幾年的軍事工作,確定了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方針和任務。

彭德懷代表中央軍委在會上作題為《四年來的軍事工作總結和今后軍事建設上的幾個基本問題》的報告,對人民解放軍的全面建設作了總結規劃和部署。首先,明確軍事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在現有的基礎上,有步驟地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以保衛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防御帝國主義的侵略。根據各方面的條件,根據需要和可能,確定現代化國防建設的第一步目標,即到1957年底,武裝力量除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提高質量外,在裝備、培養干部和訓練技術兵員上,都要達到一個相應的規模。

關於建設一支怎樣的現代化的國防力量,報告指出:我國武裝力量的總定額,是根據國家工業基礎、財力和技術的可能以及蘇聯可能的援助提出的。一方面必須盡最大的努力來建設我國現代化的軍隊,同時必須認識,國防現代化必須與國家工業的水平相適應。我們目前工業基礎還很薄弱,同時要照顧到國家在“一五”計劃期間集中力量於重工業建設,在財力上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國防建設既不能停步不前,也不能急躁冒進。那種要求過高過急的傾向,是既不利於國家工業建設,也不利於國家軍事建設的。國家武裝部隊的總數應保持一個適當的數量,既要避免減弱我國的防御力量,又要避免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必須明確,現代化軍隊的要求,決不是單純增加數量,首先是在於提高部隊的質量。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部隊的正規訓練,培養足夠數量的具有一定文化、科學、技術水平和馬列主義基礎知識以及能掌握軍事業務的干部,培養一定數量的技術兵員。彭德懷強調說,這就是今后軍事建設“一切工作的依據和出發點”。

這次會議提出,要用五年到十年左右的時間,逐步達到武器裝備現代化,編制體制合理化,軍事制度和軍事訓練正規化,為人民解放軍的正規化現代化奠定牢固基礎。這個宏偉的長期奮斗目標,對指導人民解放軍實現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偉大轉變,加速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於受當時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這個規劃提出的任務沒有完全實現。

為了適應建立鞏固的現代化國防的需要,盡快建設國防工業,在武器裝備方面提高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水平,是擺在新中國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解放軍部隊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從敵人手裡繳獲來的,不僅品種繁雜,而且性能落后。根據這個情況,1951年1月,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兵工委員會,負責兵工生產建設。同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集中力量建設重工業、國防工業和其他相應的基礎工業。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主管國防工業的第二機械工業部,歸口管理兵器、坦克、航空、電信工業,對國防工業實行集中統一管理,開始具體組織國防工業的建設工作。

大規模經濟建設開始后,中共中央將國防工業列為國家“一五”計劃建設的重點之一,決定集中力量,加快建設步伐。195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並審定了國防工業“一五”建設計劃的安排,明確國防工業“一五”建設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力量按國家規定的項目和進度,在蘇聯援助下完成國防工業企業的新建和改建任務,完成制式武器的試制和生產任務,完成飛機、坦克、艦艇的修理及部分制造任務,初步改變國防工業的落后面貌,增強國防力量。中央批准“一五”計劃期間新建的航空、無線電、兵器、造船等大型骨干工程共44項,改建擴建老廠的大中型工程共51項。“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助我國新建、改建和擴建的一批大型軍工企業,使我國常規武器的生產具備了一定規模,並且在全軍裝備了統一制式的武器。在此基礎上,1955年,中共中央、毛澤東不失時機地把發展國防尖端技術提上了國防現代化的議事日程。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有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彭真、彭德懷、鄧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參加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聽取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副部長劉杰及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等關於鈾礦資料和核科學技術的情況匯報,討論了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毛澤東強調說,我們國家已經知道有鈾礦,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現在有蘇聯對我們援助,我們一定要搞好!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這次會議作出發展原子能事業、研制原子彈的決定。3月,毛澤東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宣布:中國現已進入“開始要鑽原子能這樣的歷史的新時期”。為了加強領導,同年7月4日,中共中央指定陳雲、聶榮臻、薄一波組成中央原子能事業領導小組(簡稱三人小組),負責指導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工作。

中國的國防尖端技術,在“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方針指導下,從1955年開始起步,到50年代末,已有了一定的技術基礎。雖然當時國家的科技和經濟基礎還很薄弱,建設任務很重,但中共中央把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常規武器和尖端武器研制之間的關系,作了合理安排,重點突出了尖端技術的發展。實踐証明,這是十分必要的和完全正確的。這項有遠見、有膽略的戰略決策,對中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建立鞏固的現代化國防,必須根據對國際形勢的判斷,確立正確的國防戰略方針,這是國家武裝力量建設和使用的根本依據,是涉及軍隊正規化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一切工作的總原則。新中國成立后,在國防戰略上繼承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中積極防御的原則。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后,我國周邊環境出現相對穩定的態勢。由於積極開展和平外交,我國同南亞各國建立了良好關系,南部邊境大體安寧。東南沿海雖有美國支持的台灣國民黨集團對大陸的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但國家的整體安全是有保障的。在外敵大規模入侵可能性不大的情況下,黨中央考慮,國防戰略方針的重點,需放在敵人可能以突然襲擊為手段發動戰爭的威脅上。

1955年3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今后帝國主義如果發動戰爭,很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那樣,進行突然的襲擊。因此,我們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要有所准備,當著突然事變發生的時候,才不至於措手不及。”根據這個思想,中央軍委在1956年3月6日至15日舉行擴大會議,著重討論國家的軍事戰略問題。彭德懷在會上作《關於保衛祖國的戰略方針和國防建設問題》的報告,明確提出,為了有效地防止帝國主義的突然襲擊,保衛人民革命和國家建設的成果,保衛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應該採取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明確的國防戰略方針。

“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主要是針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集團可能對我國發動的突然襲擊。根據中央軍委對形勢的估計,國際局勢總的是趨向緩和,但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尤其是美國正在進行世界規模的戰爭准備,並且還霸佔著我國領土台灣。因此,繼續保持高度警惕,作好隨時應付突然事變的一切准備,仍然是軍事工作的基本出發點。會議深入討論了國防戰略方針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性質、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和外交政策,規定了我國在戰爭爆發之前的戰略方針是防御性的。但是,這種防御決不是消極防御,而應該是積極防御。所謂積極防御,就是在戰爭爆發前,應該不斷地加強我們的軍事力量,繼續擴大國際統一戰線活動,從軍事上和政治上制止或推遲戰爭的爆發。當帝國主義不顧一切后果向我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人民解放軍要能夠立即給予有力的還擊,並在預定設防地區阻止敵人的進攻,逐漸剝奪敵人在戰略上的主動權,然后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最后徹底消滅全部進犯之敵。“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的制定,為人民解放軍執行戰備任務和進行軍事訓練指明了方向,使我國軍隊正規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建設工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