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為了更好地前行

——我們該從先烈那裡汲取怎樣的精神力量 

作者:高原    發布時間:2017-03-31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

又到一年清明時。

連日來,全國各地緬懷英烈的氣氛日漸濃厚,無論是烈士陵園祭掃、革命紀念館參觀悼念,還是互聯網上獻花留言,都是為了那不能忘卻的紀念。

回顧歷史,在民族危亡之際,是先烈們以“萬裡崎嶇,為國效命”的擔當,激勵和帶領人民同仇敵愾、共御外侮﹔和平年代,為保一方安寧和國家利益,英雄們不惜流血獻身。

他們中大多數的人生如同夏花一般,短暫而絢爛,卻將最美的一瞬留在了世間。今天,我們在對先烈的祭奠中,重溫民族記憶,激蕩家國情懷,從不朽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清明節,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吟詠那些不能忘卻的紀念。

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習主席強調,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清明節,那一個個深深的鞠躬,那一次次深情的仰望,都在表達對英烈的緬懷、對歷史的敬畏,都在試圖從先烈的事跡和精神中汲取強大的力量。

(一)

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這是先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回望歷史長河,無論處於何種境遇,先烈們身上所迸發出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都猶如長風出谷、雷霆萬鈞,噴薄萬馬奔騰的氣勢,迸發摧枯拉朽的力量,激蕩橫絕星空的鳴響。

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是指面對戰爭、危險和困難時,表現出的一種無所畏懼的人格特質,集中體現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主義氣概。正如明朝大思想家呂坤所言:“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其實,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一種大擔當、大襟度、大涵養、大識見。

在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無數先烈正是憑著這股精神,才經受住血與火的考驗與洗禮,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奪取一次又一次勝利。

(二)

很多時候,當人們談論理想信仰的時候,往往彌漫著一種夢幻的浪漫主義色彩。而在戰爭年代,理想信仰卻不是用來談的,而是用行動踐行的。這種踐行,很多時候意味著要犧牲生命。

和平年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並不一定要犧牲生命,而更多的在於一種慎獨與堅守,體現在能否始終不渝堅持理想、忠於信仰。

很多時候,有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也就有了“主心骨”。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無數先烈能夠視死如歸,根本支撐是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正如方志敏在獄中寫道:“我們是共產黨員,為革命而死,毫無所怨,更無所懼……我們始終是黨的正確路線的擁護者和執行者,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竭誠的信仰者……”“決不能絲毫動搖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信仰是鐵一般的堅硬的。”

正是因為有堅定的信仰,先烈們才成了“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反觀一些人在關鍵時刻叛變革命隊伍,根本原因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沒能在心中扎根,關鍵時刻又徘徊動搖、猶豫不決。

歷史的警誡,發人深省!

(三)

不畏凶險、敢於克敵制勝,這是大無畏革命精神的另一個側面。

戰爭年代,軍人往往常處死生之地、危險之境。面對對手的凶險、敵人的致命,英勇無畏、勇於制勝是對一名軍人的本能考驗。尤其是現代戰爭復雜萬變,每場戰爭都會導致一些軍人成為“戰爭應激反應”性精神病患者,這是浸染著硝煙炮火的青春殘片。

不畏凶險、敢於克敵制勝,就是軍人精神上的“撒手锏”。

長征途中,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時,連長熊尚林帶17勇士靠小船強渡之后拼命搶佔橋頭,無一犧牲﹔飛奪瀘定橋一戰中,由連長廖大珠帶隊的22勇士,攀著13根鐵索奪下瀘定橋。

面對天險沖向炮火,“戰神們”靠的就是這種視死如歸的鐵血精神!

今天,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周邊安全環境,也必然需要大力塑造和弘揚這種精神,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更何況,經過多年的建設積累,我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早已告別“小米加步槍”的時代——不但有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上的“撒手锏”,還有武器裝備方面的“撒手锏”,必然更加夯實了中國軍人能打勝仗的底氣!

(四)

李大釗說:“人生的目的,在於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

固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擔當!但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獻身使命,革命先烈為我們樹起了大無畏的典范。

對於軍人來說,獻身使命既不是“無謂的傷亡”,也不是“生命的虛擲”,而應是一種先天本能。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為了打通進攻通道,戰士梁英瑞毅然從射孔中把炸藥包塞進敵人的暗堡。為使命而英勇犧牲的梁英瑞被追記一等功,中央軍委授予他“戰斗英雄”榮譽稱號。

打開厚重的史冊,無數英烈為使命譜寫的壯麗篇章令人久久回味:劉胡蘭堅貞不屈、用生命詮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邱少雲舍生取義“在烈火中永生”,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歷史深處,厚重深邃,我們從中品味、思索、收獲。

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獻身使命不僅僅是在戰場上流血犧牲,更多的是在平時生活中的默默無聞、竭誠奉獻。或許,沒有鮮花和掌聲,要耐住孤獨和寂寞,但同樣因不可或缺而偉大。

其實,革命先烈們堅守信仰的忠誠、敢於犧牲的壯舉、熱愛人民的情懷、民族復興的宏願,早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嵌入民族精神的內髓。奔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我們后輩更當從前輩的精神中汲取動力和滋養,提振精氣神、集聚正能量,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作者系空軍(航空大學)黨的創新理論學習研究中心研究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