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邦交正常化親歷記【5】

作者:江培柱    發布時間:2017-04-28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添了麻煩”掀起波瀾

田中首相一行抵京當日下午,中日雙方就邦交正常化的談判立即正式展開。談判分為三個層面:一是中日兩國總理與首相的小范圍限制性會談﹔二是兩國外長的會談﹔三是雙方主管官員級別的工作會談。兩位總理和首相主要就重大的原則問題進行陳述並交換意見,外長根據首腦會談的精神和指示,商討起草聯合聲明,由主管負責官員具體落實文字。日方參加上述后兩個層面會談的成員分別有大平外相,二階堂進官房長官,外務省亞洲局局長吉田健三、條約局局長高島益郎、中國課課長橋本恕等。中方參加會談的有外交部姬鵬飛部長,韓念龍副部長,外交部顧問廖承志、張香山,亞洲司司長陸維劍、副司長王曉雲,日本處處長陳抗等。

在整個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過程中,中日兩國總理和首相先后舉行了四次會談,兩國外長舉行了三次正式會談,一次非正式會談。我作為工作人員參加了姬外長與大平外相的會談以及修改確定《中日聯合聲明》文字的一些具體工作。

我方關於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基本立場與見解以及《中日聯合聲明(草案)》,是1972年7月由周總理全面闡述,通過訪華的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帶回日本轉告田中首相、大平外相的。日方關於談判的議題是由小坂善太郎率自民黨各派議員團訪華時帶來的。就在田中首相訪華前夕,日方托資深議員、大平外相的親信古井喜實帶來了日方在研究我《中日聯合聲明(草案)》后擬出的《聯合聲明大綱》。中日雙方對邦交正常化的基本想法以及有關問題處理意見大體一致,但在對我方所提復交三原則、台灣問題以及對第三國關系的認定與文字表述上還存在分歧,有待商榷。因而整個談判的過程,歷經艱辛,充滿了斗爭。可以說《中日聯合聲明》的每一段文字,乃至每個用詞的敲定都費盡了心思,凝結著血汗。

在雙方談判中最先遇到的難題是日方對侵華戰爭的道歉的表態。這個問題是由田中首相在周總理為他舉行的歡迎宴會上講話引起的。本來在互換草案中,中日雙方同意在前言中簡述一段歷史的回顧和日方表示道歉,但是未落實文字。田中首相在周總理為他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的祝酒辭中,輕描淡寫地提到日本在戰爭中給中國“添了麻煩”,出席宴會的中方人士聽了都感到吃驚、很別扭,當場就議論開來,表示不滿。田中的這一表態公開報道后更是引起了廣大公眾的強烈反感與憤慨。

周總理在第二天與田中首相會談一開始就坦率而嚴肅地指出,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人民蒙受深重災難,其結果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樣的經驗教訓日本政府應當牢牢記住。而“添了麻煩”意思太輕,許多人想不通,接受不了,更不要說那些有殺父傷親之仇的人了。田中首相向周總理作了些表白和解釋,說他首先是要反省、道歉,向中國人民謝罪,承認講得不夠,要設法改。

我方談判和接待班子中有不少是山東和東北人,對日本侵華都有親身經歷和體會,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日本軍國主義罄竹難書的種種罪行。無論是撫順的“萬人坑”,還是哈爾濱的“731”細菌殺人工廠,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日寇屠殺中國人民駭人聽聞、令人發指的血証。千百萬人生命財產的巨大傷亡與損害豈能用一句“添了麻煩”了結?!我私下對橋本恕說,連我上大學學日文,家鄉父老都反對。他們痛恨“日本鬼子”,正因為他們是那場戰爭的受害者呀!日方不考慮中國人民的感情,怎麼能行得通呢?

針對日方對“添了麻煩”詞義的解釋,我方還搬出了日本出版的辭書、辭典,一一查出“添了麻煩”、“反省”、“道歉”、“謝罪”等字詞的含義以及程度,表明用“添了麻煩”來道歉的不足、不當。橋本等人連連稱“厲害”、“折服”!

后來在兩國外長會談中,日方表示願意照中方的意見修改,准備拿出一個方案來商量。9月27日晚,毛主席會見田中首相時一上來就問起“那個‘添了麻煩’的問題吵得怎麼樣了?”田中稱,已經基本解決,可以按中方的習慣改。毛主席高瞻遠矚地說:“吵出結果就好,天下總沒有不吵架的,不打不相識啊!”在當天夜間,姬外長與大平外相第三次會談中,大平提出並親自口述對戰爭加害反省的措辭,為中方所接受。最后寫進《中日聯合聲明》的就是大平口述的文字:“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我方的嚴正立場和日方的反省、謝罪之意,寫進了庄嚴的歷史性文件,為我們經常所說的“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留下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