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邦交正常化親歷記【7】

作者:江培柱    發布時間:2017-04-28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絞盡腦汁“苦汗泉”

9月27日上午,田中首相在姬外長陪同下游覽長城,大平外相隨行。兩位外長在往返長城的路上也沒有停下手上的工作,一直在就《中日聯合聲明》的內容表述等進行商談。大平談了在前言中加入理解復交三原則和關於“結束戰爭狀態”以及兩國“盡快”交換大使等問題,並表示當晚提交日方最后對案。此次長城途中兩國外長的對話成為日程之外追加的外長非正式會談。

大平外相一覽長城的雄偉壯觀,感慨無限。為了寄托滿腔的情懷,也為了紀念此次訪華,他寫下了一首七言詩:“長城蜿蜒六千裡,汲進蒼生苦汗泉。始皇堅信城內泰,不知抵抗在居心。山容城壁默不語,榮枯盛衰幾如夢。”詩中寫出了對中國老百姓修建長城付出艱辛勞動甚至流血、流汗的感觸。我想,作為輔佐田中的外相,作為日方復交談判的主將,為達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協議,寫就《中日聯合聲明》,大平也是絞盡腦汁、苦汗如泉涌!想到周總理對人講過的“大平內秀而博學,輔佐田中很得力,有大平才有田中,才有日中復交”的話,深感果然如是。

9月27日夜,中日兩國外長舉行第三次正式會議,在兩國首腦會談達成基本一致的基礎上,敲定符合雙方立場的聯合聲明。雙方談判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兩位外長就“結束戰爭狀態”、復交三原則和台灣問題的表述進行最后的商定。

對於幾個關鍵問題,經過對雙方所提方案、對案的討論和比較,中日雙方基本達成協議:“我方同意在日方表述理解與接受復交三原則的前提下,聯合聲明中可不提及‘日台條約’、避開‘確認戰爭狀態結束’字樣。”

鑒於此,關於“結束戰爭狀態”問題,雙方同意在正文中以“聲明公布之日起,兩國之間不正常狀態宣告結束”取代“確認戰爭狀態結束”的表述。而在前言裡寫明“戰爭狀態的結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兩國人民這種願望的實現,將揭開兩國關系史上新的一頁”。原來我方方案正文裡“不正常狀態”前還有一個“極”字,大平認為“極不正常狀態結束,容易造成尚有某種程度上不正常的誤解,莫如換成‘迄今為止’”。我方接受了這一提議。

關於台灣問題,日方認為:日本是《波茨坦公告》的當事國,在台灣問題上接受和簽署的是這一公告。對於中、美、英三國發表的《開羅宣言》,日方認為自己並不是當事國。最后經過協商,雙方在台灣問題的表述上達成妥協:首先在《中日聯合聲明》的前言中寫明:“日方在充分理解復交三原則的立場上謀求實現邦交正常化。”然后在正文裡寫道:“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日本充分理解與尊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該公告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款,必須完全實施”,而開羅宣言宣布,“台灣應歸屬中國”。日方就這樣以間接的方式,接受了台灣屬於中國一部分的立場。

關於我方原來所提的有關台灣問題的三項默契(即台灣是中國領土,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中日聯合聲明》公布后,日本自台灣撤銷使館並採取有效措施使台灣自日本撤館﹔解放台灣時,對戰后在台日本團體和個人投資與企業予以適當照顧)。日方認為,實質性內容已寫入《中日聯合聲明》,因此雙方沒必要再搞默契與口頭諒解,也免得日本國會審查,懷疑其中有什麼秘密協議,反而造成日本內閣被動。

兩國外長午夜會談還在緊張地繼續,而周總理也一直等在辦公室,隨時聽取進展情況和最后信息。所以會談中間,姬外長兩次要我出去打電話報告。周總理同意會談最后商定的內容和文字,並指示立即把它打印成文件呈毛主席。至此,經過兩國外長和有關官員的徹夜奮戰,雙方已經就所有的重大問題取得一致,並字斟句酌地敲定了《中日聯合聲明》的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