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青山在第15期青年沙龍上的講話

作者:(根據錄音整理,已經本人審閱)    發布時間:2017-05-04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今天很高興和德剛副主任、機關黨委(人事局)的有關負責同志以及在座的各位青年同志一起參加機關團委舉辦的青年沙龍。青年沙龍至今舉辦了15期,在大家關注的研究問題方面為室裡的青年提供了一個討論交流平台。以往學術交流比較多,這一期以基層挂職、交流鍛煉為主題,大家分享經驗和體會,這樣的主題策劃也很好。聽了大家的發言,我感覺這期活動組織得好、各位青年同志的發言好、德剛副主任的點評好,聽了以后很受啟發。

人們常說,青年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是一個國家的未來。1957年,毛主席在蘇聯接見留學生時講了一段著名的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對於中央黨史研究室來說,希望也寄托在你們青年同志身上。今天聽到各位年輕同志的發言,我非常欣慰和高興,感到中央黨史研究室充滿著希望。借這個機會,我對年輕同志提三點建議和希望。

一、要處理好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主動彌補實踐不足的短板

剛才很多同志談到、德剛副主任也點到了理論和實踐、做人和做事、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上接天線和下接地氣等相互之間的關系。總來看,這些關系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即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要把自己人生經歷中的實際感受、實踐經驗和書本知識相結合。以我的經歷來看,實事求是地說,在座各位青年在處理這個關系方面存在一個弱項,就是比較缺乏實踐經驗。

這幾年我們室招錄的大部分是應屆畢業生。這是室裡考慮到單位的研究性質,為了培養、組建黨史研究一流的國家隊,向中央組織部反映希望直接從全國重點大學中考錄應屆畢業生,得到特批的。不過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應屆畢業生都是從家門到校門再進了機關門,恰恰缺乏社會實踐這一塊。

就我們從事的黨史研究工作來說,黨史是一部百科全書,研究的對象是整個社會。如果對社會的認識、把握像霧裡看花,隔著一層紙,那麼對問題的認識就隻能停留在表層或淺層,無法到達事物的本質和深層核心。黨史大家胡喬木、胡繩,既在理論學習上下了功夫,有深厚的學術積澱﹔同時,又在領袖毛主席的身邊工作、學習,他們的實踐和收獲也是得天獨厚的。社會科學的領域眾多、知識浩瀚,僅僅從書本到書本,獲得的知識非常有限。在座的年輕同志都經歷了系統、專業的學術訓練,有著較好的研究基礎和理論功底,但也要看到我們的弱項就在實踐方面。木桶定律說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缺乏實踐就是我們年輕同志的短板,這個短板如果不補齊,其他的木板再長,也無法增加水桶的容量。你們現在就是要主動地把自己的短板補起來,從整體上提升自己的能力。

現在中央對青年干部的培養採取了很多舉措。包括選派大學生村官,公開遴選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驗的公務員補充到中央機關等。從2012年開始,中央和國家機關不再接收直接從高校畢業的學生,凡是進入中央和國家機關,要求必須有兩年基層工作經驗。此外,干部的選任提任,也要求有兩年以上基層實踐經歷。從中可以看出,下基層挂職鍛煉是青年干部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和條件。

前段時間,《學習時報》刊發了一組訪談:《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我建議年輕同志們好好讀一讀。當年總書記到陝北延川梁家河插隊的時候,還不滿16歲。他是形勢所迫下去的,因為父親習仲勛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批斗,他待在北京反而更危險。剛下到梁家河村時,他的內心也比較迷茫。他曾在三個月后回到北京,又被送到從前的太行山根據地。在那裡,他的姨父、姨母以自己革命生涯的經驗告誡他:你現在不靠群眾靠誰?回到梁家河村后,他就下決心要融入農民。一塊下到梁家河的15個知青,有的人很快就走了,習近平一下子干了七年,最后一個離開。他回憶自己在梁家河過“四關”,包括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第一個跳蚤關,他當時皮膚很過敏,被跳蚤咬得成片的紅包,最后變成水泡爛掉。但三年以后就不怕咬了。他還曾經幾個月吃不上肉。一年春節,他與同窯洞居住的同學買了幾斤冷凍豬肉,回來把肉切成片還沒燒,就忍不住把生肉都吃了。就是這樣艱苦的生活讓他經受了磨練,最后可以說是鳳凰涅槃。他獲得了群眾的認可,在父親還受迫害的情況下,被批准入黨,還被推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為老百姓扎扎實實干成了很多實事、難事。

習總書記回憶說,他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習總書記今天的為民情懷從哪裡來?一是父輩的熏陶和影響,再一個就是七年的知青經歷,這對於他的成長太重要了。

從總書記的知青經歷,我們可以了解下到基層鍛煉最深層的用意所在。到基層挂職交流,主要目的不在於把當地的某塊工作干熟悉了,最重要的一是增加你對基層群眾的感情,二是深入了解、認識國情,三是訓練你全面地、歷史地、辨証地看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表面上看,下基層所做的工作與現在的工作沒有直接關系,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從基層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干部,以后他的成長、進步會很快,他的后續發展力也更強勁、更持久。

剛才發言的幾位同志都經歷了基層鍛煉,接觸了實際、接觸了群眾、接觸了基層,他們的感受、認識明顯和以前不一樣,進一步深化了。李寧的發言談得很不錯,他用心做過的事情,總結起來就能說到關鍵點子上。還有齊雄的發言也很不錯,通俗、簡潔。雖然我和他的年齡懸殊,但是聽他談體會,不禁讓我回想起幾十年前當知青、工人、農民的時候,很多感受是一致的。這恰恰說明干部成長就是要走這樣一條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收獲才是更豐富的,成長才是有希望的。

二、要兼顧好專家和干部的定位,做一名合格的黨史工作者

作為中央黨史研究室的干部,青年同志確定工作目標、奮斗目標,一定要和整個單位的定性、定位統一起來。黨史工作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室是中國共產黨的黨史研究機構,是黨中央主管黨史業務的工作部門,這就決定了我們與高等院校和其他研究機構不同,我們的黨史工作者既要當專家又要當干部,而不能僅僅把自己視為純而又純的學者。

具體來講:一方面,黨史部門因黨而立、為黨修“紅色家譜”,講政治是基本要求,是做好黨史工作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証。第一,要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源自信仰,成於磨礪,貴在堅守。青年同志隻有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在立根固本上下足功夫,才會有強大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時也隻有在理想信念指引下不畏勞苦、勇於攀登,才能將理想信念轉化為愛崗敬業的精神,落到本職工作的實處。第二,要有政治擔當。青年同志要銘記入黨時許下的誓言和承諾,要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真正愛黨、信黨、護黨﹔要不斷增強和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始終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堅決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始終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開展工作,始終視為黨工作為第一職責﹔要嚴格遵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黨的歷史的重大判斷和關於重大黨史事件、重要黨史人物的最新結論和口徑,按照黨的兩個歷史決議精神和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以及重要會議精神,把握好開展黨史研究、黨史著作編寫修訂、黨史宣傳教育的根本遵循。第三,要以一名合格的黨的機關干部標准來要求自己。黨政機關的稱職干部,要講紀律、守規矩,按程序辦事,善於組織協調,有較強的辦文辦會辦事能力。我室每年要搞大量黨史人物紀念活動,還有大量咨詢件,對干部的領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有很高要求。青年同志這方面的能力往往比較欠缺,而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獲得的,也不是一味讀書就能獲取的,而恰恰是下去挂職,到實踐中經受鍛煉才能得到。領導學中有個著名的“一二七”法則,即一個人的領導能力,10%是從書本上學來的,20%是通過模仿、學習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得到的,70%是在自己的實踐中總結、摸索出來的。通過和基層群眾干部打交道,青年干部就慢慢知道怎麼去做群眾工作,怎麼去做干部思想工作,才能在實踐中鍛煉、提高領導能力。我們每位青年干部都要努力成為復合型人才,為黨史事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另一方面,黨史研究是中央黨史研究室的立室之本,我們講研究立室,歸根結底要靠人才立室、興室。第一,青年同志要堅持科研立身、繼承和發揚“史家四長”優良傳統,講史德、煉史才、悟史學、明史識,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成一行,把黨史工作作為崇高的事業去奮斗、去追求,而不僅僅把它作為一個飯碗和謀生的職業。隻有這樣,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把冷板凳坐熱,在默默無聞中打牢基礎,最后破繭化蝶,到達新的研究高度,不斷拿出精品力作。第二,青年同志要立志當黨史專家,努力鑽研業務,拓寬知識面。在整體把握我們黨90多年歷史的同時,一定要在某個方面鑽下去,在某個歷史時段、某個黨史人物或某些歷史事件的研究上掌握話語權。要達到這個要求不容易,因為我們搞歷史,要有一份証據說一份話,証據不足就不敢妄下定論。例如,關於黨的一大召開時,我們黨到底有多少個黨員。有53人說,57人說,58人說。每種說法都有自己的依據和道理。在不能確定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就隻能寫黨員50多人。金沖及老先生曾經同一位熟悉的哲學家開玩笑說:你們是在天上飛的,我們是在地上爬的。雖然是開玩笑,卻也有一部分是真話。哲學需要張開想像的翅膀在天上馳騁,歷史則“言必有據”,挪動一步都分外費力。我們黨史學科和研究工作的特點,是要吃苦、要下功夫的。上次我到四川,了解到一位業余的長征研究愛好者,為了確認紅軍長征翻越了多少個雪山,他一個一個翻越去數,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如果我們室裡干部沒有研究,是半拉子,人家知道的我們也知道,人家不知道的我們也不知道,甚至人家知道的我們還不知道,這樣是不行的。所以希望青年同志要努力鑽研業務,做專家,做權威,我想我們室裡這樣的人越多,我們室的地位就越高,在外界的影響力就越大。

三、要把握好自己的青春,在黨史事業的大熔爐中歷練成才

生命隻有一次,青春不會重來。我小時候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到保爾柯察金那段經典獨白時,心潮澎湃:“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奮斗’。”年華一去不復返。今天的我看到你們,既想起自己曾經走過的路,又羨慕你們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人有一句話:自古英雄出少年。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慣例,也是個人成長的規律。在人類發展史上,很多人在年輕時就干成了大事。例如我們共產黨人的老祖宗——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25歲的時候,就已經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寫下經典名言:“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恩格斯在《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一文裡,寫下“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這一偉大論斷的時候,年僅23歲。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合作寫出《共產黨宣言》、正式創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時,馬克思隻有30歲,恩格斯28歲。同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領袖毛主席,1921年參加中共一大時隻有28歲,到1935年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他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時,年僅42歲。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有人統計過長征時各部隊主要將領的年齡,發現當時挑大梁的是20至40歲的年輕人,甚至還有18歲的政治委員。以“兒童軍”著稱的紅二十五軍,長征中“差不多沒有年逾18歲以上的戰斗員”,“大多數戰斗員的年齡在13歲到18歲之間”,十二三歲的“紅軍娃娃”有數百名之多。所以人在年輕時完全可以干事創業、大有作為。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五四青年節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講:“現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對在座各位來說,你們恰恰正當其時,現在就是用來奮斗的。

年輕同志怎麼奮斗?總書記說過兩句話:“無數人成功的事實表明,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我想就是要做到兩個不怕。一是不怕吃苦,吃苦歷練的是你的本領。很多人,尤其是在機關工作的人,容易陷入安逸,每天看報紙、閑談消磨時間。長此以往,便得不到成長、進步。而有一些人肯吃苦、積極主動承擔工作任務,過不了幾年就歷練出來。比如寫材料,這是個磨練人的苦差事。有的人肯下功夫,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練出一手好文章,這就增長了自己的才干,具備了別人沒有的優勢。因此,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同樣是兩個大學剛畢業的人,可能怕苦怕累的進步就慢,甚至停滯不前﹔不怕吃苦的那個就能不斷進步,不斷往前走。這就是總書記說的“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二是不怕吃虧,吃虧提升的是你的境界。人們常說吃虧是福。有些人總愛斤斤計較、處處較勁,為了蠅頭小利也要與人爭得面紅耳赤,其實做人的可貴之處是樂於虧己。不怕吃虧的人胸懷寬廣、好打交道,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把很難處理的問題解決妥當,反而是大有所得。這就是總書記說的,“選擇了奉獻就是選擇了高尚”。

我們年輕同志,正當青春時選擇了黨史事業,就要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在黨史事業的大熔爐中歷練自己,在黨史研究室這個大家庭中盡快成長。大家可能發現,搞歷史研究、黨史研究的人通常成名成家較晚,幾乎沒有在很年輕時就能出名的。這與歷史學科、黨史學科的特點有關:研究者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輸入大量知識,經過長期思考,才能提出深刻洞明的見解。正因為這樣,你們在年輕的這一段時間裡就要做好長時間積累的准備,要願意付出、願意吃苦,不要心浮氣躁、急於求成。這也就是范文瀾說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大家要從現在開始接受歷練,為最后能成為一個著名的黨史大家、名家、專家早下功夫。同時,中央黨史研究室也在想方設法為青年干部的培養創造條件。不久前室務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和改進年輕干部培養工作的意見》。這個意見是在吳德剛副主任的指導下,機關黨委(人事局)的同志參與配合下完成的。十一條意見經過一稿一稿的修改、廣泛征求意見,吸收了我們多年來行之有效的做法和一些新的想法,有含金量、有新意、有亮點、有辦法。希望年輕同志在這個意見的指導下,主動積極努力地鍛煉自己,早日成長成才,在黨史事業中擔當大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責任。事業是靠一茬一茬人、一撥一撥人接續奮斗、開拓前進的。我們是中國共產黨“紅色家譜”的編纂人,我們今天在寫歷史,歷史也在寫我們﹔我們今天評價歷史,歷史也將評價我們。黨史事業要可持續發展、代代相傳,我們室領導有責任,要把隊伍建設好﹔你們年輕干部也有責任,要接穩歷史的接力棒。黨史事業的希望在你們身上,希望你們把你們的責任擔當起來,把你們的使命完成好。

(劉慧娟、董瑩、張卓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