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國史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

原標題:推進國史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
作者:歐陽雪梅    發布時間:2017-06-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

我們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史話語體系,用體現中國理論、中國實踐的真歷史記述當代中國故事,彰顯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他同時強調:“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這一要求為我們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以下簡稱“國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這是由國史的內涵、本質、品格所決定的。國史研究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政權機關如何貫徹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如何組織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外交、國防等各項事業的建設,如何進行機構改革和提高自身效率以及各族人民如何團結友愛、奉獻創造的歷史。國史的核心內容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的演變歷程和黨領導全國人民奮斗發展的歷史。近年來,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因此,國史有著特殊的學科屬性,既是嚴謹的歷史科學,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又有很強的政治性、意識形態屬性,起著存史、資政、育人、護國的作用。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裡的“重點任務”的第一項就有“加強黨史國史及相關檔案編修”的要求。我們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史話語體系,用體現中國理論、中國實踐的真歷史記述當代中國故事,彰顯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

話語體系構建要從學科建設做起。國史學科是改革開放后興起的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1990年成立了專門編撰和研究國史的當代中國研究所。廣大國史工作者薪火相傳、接力奮斗,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努力推進國史研究的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推出了以《當代中國叢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叢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等為代表的一批重要學術成果,使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基本形成。國史工作者通過辦雜志、年會、國際論壇、網站以及合作拍攝電視片等形式,積極開拓國史宣傳與傳播的新形式新途徑新方法,較好地發揮了國史傳承文明、資政育人的作用,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貢獻。但同中國共產黨創建90多年、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創造的成功經驗相比,國史話語權的構建同國家對我們的要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法國的米歇爾·福柯認為,“話語是權力,人通過話語賦予自己權力”。話語體系表面上似乎只是一個“說什麼、怎麼說”的技巧問題,實際上它涉及價值表達、思想影響和文化傳播等重大問題。目前國史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面臨有利時機與發展空間,需要我們進一步增強其在國內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

第一,中國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是構建國史話語權的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理論創新,正確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課題。我們不斷根據新的實踐推出新的理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堅持正確義利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等等,都是我們提出的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它們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實踐上,經過60多年的努力,中國這個曾經被西方政治家預言“連吃飯問題都難以解決”的東方大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和發展問題,而且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跨越,在各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樣的發展、這樣的巨變在人類發展史上都是罕見的。中國的理論創新與成功實踐,是我們構建充滿自信的國史話語權的基礎。

第二,以科學性、客觀性奠定國史話語的公信力。話語的公信力是建立在科學性和客觀性基礎之上的,增強國史話語的公信力要求我們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用事實說話。新中國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動教科書,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的鮮活載體,是民族團結、人民創造的奮斗詩篇。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30%、對世界減貧貢獻率高達70%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建立了適合自身發展的國家治理體系與發展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是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中的靚麗篇章,有力地推動了全球化時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發展。中國不僅發展自己,而且積極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例如,我們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和地區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得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支持與參與。這是最能體現原創性、時代性的話語內容。國史研究應該積極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二是直面問題,不回避矛盾。新中國社會主義探索史中有巨大的成就,也有挫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示了巨大優越性,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國史研究要以唯物辯証法為指導,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牢牢把握國家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科學分析黨和國家歷史的主流與支流、全局與局部、本質與現象、必然與偶然,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正確認識歷史問題,警惕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同時直面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行客觀的解讀,並積極為解決這些問題建言獻策。

第三,建構國史話語體系要有強烈的主體意識。當前,國際中國共產黨學成為時代顯學,不僅一些國際知名的前政要在深入研究中國和中國共產黨,而且海外學界也在持續研究中國的發展經驗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理論、制度等各方面內容。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值得我們借鑒。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國史話語體系建設在研究、借鑒國外學術思想和學術方法時,應當“學外國織帽子的方法,要織中國的帽子”,這樣才能在合作和交流中實現學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為了推動國史研究的海外傳播,我們要擴大與海外中國研究機構、著名學者、學術期刊、文化傳媒的聯系,以開展學術訪問、接受訪問學者、舉辦國際論壇等形式,加強與海外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對話。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與意識形態的對立,在西方話語體系中一些研究者仍然固守“西方中心主義”的思維定式,習慣用西方價值觀和邏輯來評判是非、詮釋一切,產生對中國的誤讀甚至歪曲的認識,而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增強其國際影響力。

中國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西方話語的詮釋能力,以至於有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改革令人目眩的步伐導致任何系統的學理考察都很快會落后於時代”,這使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研究存在不少局限性。中國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因此,新中國發展史的話語體系建設需要國史研究者樹立主體意識,立足中國實際,以為國家寫史、為人民立傳的立場,用鮮活的中國話語講述中國故事,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實踐。此外,要增強話語的吸引力,必須豐富國史話語的內容與形式。目前的國史研究只是形成了構架、骨骼,還需要深度挖掘,加強對文獻史料、影像史料、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証和分析,特別要重視檔案文獻的運用,並提高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綜合思辨能力。為了忠實記述歷史、構建信史,各部門、行業、地方省市相關機構等應從各自角度出發,不斷總結經驗,充實國史研究,使其更加血肉豐滿。同時,國史研究不僅要總結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規律,而且要凸顯中國道路、中國經驗在解決時代發展和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重大問題時的文化意義和普遍價值,積極主動地與他國分享,這樣才能打造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世界性的話語體系,從而使國史話語更有感召力,更好地促進中國文化的世界傳播。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