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雷鋒的幾個“爭議”問題

作者:韓曉東    發布時間:2017-06-12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雷鋒生活在英雄輩出的時代,他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是毛澤東思想教育下的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精神是中華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影響了大批先進典型和道德模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然而,面對這樣一位熱愛祖國、熱愛黨,靠公而忘私、助人為樂的模范行為激勵了千千萬萬有志青年,贏得了全國人民無限崇敬的英雄,竟然產生了一些所謂的“爭議”!有人圍繞雷鋒做好事留沒留名、雷鋒照片造沒造假,以及雷鋒的收入與捐款等問題,提出了一些“疑問”,甚至妄加猜測。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

筆者從1990年開始研究“雷鋒在營口”歷史,拜訪過負責培養雷鋒的雷鋒生前所在團副政委劉家樂,採訪過見証雷鋒成長的雷鋒生前所在團的營長王柱根、連長虞仁昌、排長薛三元、親密戰友喬安山,以及為雷鋒拍攝過300多幅照片的張峻和季增等30多位雷鋒生前戰友,採訪過與雷鋒一起在鞍鋼化工總廠和遼陽弓長嶺礦工作、見証了雷鋒冒雨搶救水泥的工友易秀珍。筆者還於2009年編纂出版了《雷鋒在營口的故事》,2013年主編了《永恆的豐碑——雷鋒日記和雷鋒故事集》,2016年主編了《雷鋒》雜志“雷鋒在營口”紀念特刊,同時與雷鋒研究專家華東方等合著了《雷鋒檔案》。對於雷鋒在營口工作、生活的近一年時間,筆者雖然不敢說研究得很深很透,但最起碼對雷鋒的一些真實故事有所了解。下面,筆者就追溯當年採訪雷鋒身邊人的親身經歷和記錄,回答關於雷鋒的幾個“爭議”問題,以正視聽。

雷鋒做好事是否留名

有人說,雷鋒做好事都是留名的,要不為什麼你們能寫出那麼多雷鋒的好事?實際上,雷鋒做的好事許多是在他犧牲后,人們整理日記時發現的﹔也有一些是雷鋒的戰友等身邊人在事后回憶的。

說雷鋒做好事留名沒有什麼証據可言,倒是雷鋒做好事不留名有據可查。2003年2月19日,筆者採訪過營口火車站原客運主任李文久。老人家說,1960年一二月間,一位解放軍新兵來到火車站的候車大廳,主動幫助旅客背拿行李、抱小孩、攙扶老弱病殘,還幫助服務員掃地、擦地。李文久當時就問過這個小戰士叫什麼名字,雷鋒沒有報出名號。直到雷鋒犧牲后通過報紙上發表的雷鋒照片,李文久才知道當年在火車站做好事的小戰士就是雷鋒。這件事得到了雷鋒生前戰友、技術營原書記張時揚的印証。張時揚說,火車站曾給團部打電話,要求部隊表揚做好事不留名的小戰士。后來,營裡根據火車站提供的小戰士的體貌特征確定是雷鋒。如果說雷鋒做好事就留名,李文久老人能在雷鋒犧牲后才知道他是雷鋒嗎?

在接受筆者採訪時,張時揚還指出,雷鋒在營口市勞動小學幫助學校掃雪也沒有留名,后來是兩位女老師(一位姓李)受校長委派特地到營部反映情況,並希望部隊能夠表揚這位做好事不留名的好戰士。副營長阜右東根據兩位老師描述的體貌特征,命令張時揚到新兵連把雷鋒找來。當雷鋒走進營部時,那兩位女老師異口同聲地指著雷鋒說:“做好事的就是他!”還有什麼比這更有說服力的雷鋒做好事不留名的實例?

雷鋒的照片是否造假

多年來,在每一名中國人的腦海裡,都保留著許多雷鋒的照片,給我們留下印象較深的有他持槍的半身照,有擦汽車的,有和喬安山一起學習的,有送老大娘回家的,有給戰友讓飯的,有給傷病員送月餅的,有到儲蓄所取錢的……然而在當下,這些曾經感動了億萬國人的照片,卻變成了質疑雷鋒精神的“鐵証”。

2003年1月17日,筆者專程到鞍山市採訪了曾為雷鋒拍過200多張照片的雷鋒生前戰友張峻。老人家說:“有人曾提出,雷鋒白天打著手電筒看《毛澤東選集》的照片太假了。美聯社記者指著雷鋒給傷員送蘋果、雨夜送大娘的照片問:為什麼雷鋒做好事還有照片,是不是經過導演的?我作為歷史見証人和當事人,應該讓大家了解這背后的故事。”

“1960年11月26日,我和趙志華、佟希文、李健羽集體採訪了雷鋒和工兵第十團的部分官兵,以后發表了長篇通訊《毛主席的好戰士》,並發表在《前進報》上。后來,新華社、《解放軍報》等相繼轉發。年底,《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又刊登了新華社的通訊稿《苦孩子成為優秀的人民戰士》。從這開始,宣傳學習雷鋒活動全面展開,並不是人們習慣認為的雷鋒是犧牲后才出了名的。”“沈陽軍區工程兵黨委為了配合宣傳雷鋒,決定由政治部和雷鋒生前所在工兵第十團一起籌辦《雷鋒同志先進事跡巡回展覽》。幾個部門商量決定,雷鋒參軍前及童年部分,用照片和繪畫來表現﹔參軍后的部分,用照片來反映。這樣,就需要補拍一部分照片,沈陽軍區工程兵部隊首長對補拍照片作出特別指示:補拍的內容必須是雷鋒實實在在做過的好事,不許弄虛作假。很快,我按照領導的要求草擬出一份補拍計劃。計劃需要補拍的照片有20多張。比如,雷鋒打手電筒學習《毛澤東選集》,雷鋒送老大娘回家,雷鋒給醫院的傷病員送蘋果等等。這些事是真實存在的,隻因當時沒有照片才進行了補拍。”“補拍任務是由工兵第十團俱樂部放映員季增用了半個月左右時間完成的。照片沖洗出來后,還算不錯,但確實有一些存在擺布的痕跡,比如雷鋒白天打手電筒看《毛澤東選集》等照片。”採訪結束時,張峻還送給我一張他親手拍攝的雷鋒擦解放牌汽車的照片,並在照片背面簽上了他的名字。

筆者在採訪雷鋒生前戰友季增時,詢問他雷鋒把自己的飯讓給戰友是怎麼照下來的。他講述了給雷鋒拍照片的故事。1960年10月的一個星期天,運輸連組織大家上山勞動。出發前,連裡為每人准備了一盒已做好的午飯。當時四班有個飯量很大的戰士還沒到中午就把飯吃光了。待到中午大家吃飯時,他卻沒精打採地靠在樹上擺弄鐮刀。雷鋒看到后上前問明情況,並說:“今天我肚子不好受,不想吃飯,這飯你就吃了吧,不然還得帶回去,怪沉的。”經過幾番謙讓,那位戰士接過了飯盒。“我當時看到這個情形后,趕緊拿起相機抓拍了一張。由於沒有長焦鏡頭,還有樹林擋著,畫面上的人物太小,於是就走了過去,叫過幾個正在吃飯的戰友當背景,讓雷鋒重新把飯盒遞給戰友,我連續拍了兩張。”雷鋒生前戰友王樹興等對這段故事也作了証明。

在談到給雷鋒拍攝擦解放牌汽車的照片時,季增說:“記得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同雷鋒一起來到運輸連的停車場。這時,副連長白福祖將部隊剛剛從第一汽車制造廠進的一輛解放牌的拉水車開進停車場。我們請他把汽車方向調正,然后用高光打在車頭上的‘解放’兩個字上,並讓其在畫面中佔有顯著位置。然后讓雷鋒站在車前抬頭遠望,用那隻曾被地主婆砍過三刀的手擦拭‘解放’二字,體現出隻有解放才有他幸福今天的意境。后來,《解放軍畫報》以‘苦孩子,好戰士’為題將這張照片發表在1961年第3期上。事隔一年,我又與沈陽軍區工程兵政治部宣傳部干事張峻一起重拍了這一場景的彩色照片,發表在《中國攝影》雜志上。”

應該提及的是,雷鋒做好事的一些真實畫面卻沒有被拍攝下來、留存。例如,有一次雷鋒應旅順海軍基地邀請去做報告,張峻一同隨行。他們登上從沈陽開往旅大(今大連)的火車。上車后,雷鋒先是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了一位沒有佔著座位的老大娘,然后就是拿起笤帚打掃車廂,接著又給旅客倒開水,前前后后一直忙個不停。張峻親眼見証了“雷鋒出行一千裡,好事做了一火車”的過程,於是他舉起隨身攜帶的相機,准備拍下這珍貴的瞬間。不想,他的舉動被乘警阻止了。乘警告訴他,你知道這車上的旅客都是什麼身份、什麼成份嗎?萬一接受這位解放軍服務的是個壞分子,照片登出來就是你的立場問題,我們也會受牽連的。張峻聽后,不情願地放下了相機,錯過了這一難得的機會。

雷鋒的收入是否足夠其捐獻和花銷

有人抓住雷鋒的收入問題,否定其捐款事跡的真實性。有文章寫道:慶祝撫順市望花區人民公社成立,雷鋒送去200元﹔遼陽地區遭受洪水之災,雷鋒寄去100元﹔戰友小周的父親病重,他寄去10元﹔一位婦女車票和錢丟失,他為這位婦女買了車票。他隻在部隊生活兩年零八個月,當時部隊津貼最高每月隻8元,就算他拿最高津貼標准,合計收入隻有256元,僅他的一小部分事跡就已經支出300多元。此外,2001年有報道指出,雷鋒在撫順某儲蓄所有存款100元。這樣,捐款加存款就有400元左右。另外,雷鋒生前還有手表、皮箱、毛料衣服等當時罕見的“奢侈品”,包括在天安門前照了相,似乎消費很“超前”……總之,一些人認為,雷鋒就算不吃不喝都拿不出來那麼多錢去捐款。

2004年2月18日,筆者專程到撫順採訪雷鋒生前戰友喬安山。他說,當年他和雷鋒在鞍鋼工作時的月基本工資有30多元。撫順市的雷鋒資料收藏者褚士奇收藏有雷鋒在鞍鋼工作時的體檢表。這份體檢表顯示,雷鋒的月基本工資是34.5元。褚士奇為此特地到鞍鋼尋訪了當年與雷鋒一起工作的工友。工友們說,當時雷鋒開推土機有保健費,倒班有夜班費,綜合來看,雷鋒月收入應在50元以上。2010年3月,褚士奇應邀在營口電視台專門講了雷鋒在鞍鋼的收入問題。

實際上,雷鋒從1958年11月到鞍鋼,至1960年1月入伍,我們估算他的總收入有1000元左右,因此他是有這個能力捐出兩三百元的﹔至於雷鋒買皮夾克、料子褲子和英格手表,按照當時的物價水平和雷鋒的實際收入,他也消費得起。實際上,雷鋒主動響應黨的召喚,放棄每月幾十元的高工資,參軍保衛祖國,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雷鋒半夜保護地板、搶救水泥等事跡是否存在

關於雷鋒半夜熄滅爐子、保護地板的事跡,有文章寫道:一個嚴寒的冬天,雷鋒與戰友睡在一個簡陋營房裡。半夜,雷鋒發現爐子座板把地板燒壞了,立刻從外面打來水,把爐子澆滅,又把地板上的火澆滅,把窗戶、門打開,屋裡變得非常冷。他又到外面找來小木頭柴,把爐子重新點燃。可是,簡陋營房怎麼會鋪地板?爐子座板是隔絕煤炭熱輻射、防止地板被烤焦的,能把地板燒壞?雷鋒半夜裡那麼大動作,他的戰友居然一個都沒醒?對此,筆者採訪了雷鋒生前戰友、技術營原營長王柱根。他說:“雷鋒入伍剛到營口時,由於新兵需要在一起訓練,所以臨時將一部分戰士安排到營部的大禮堂裡住下。禮堂裡確實鋪有地板。爐子是臨時搭建的,防火工作做得不好也會有。”可見,不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硬是靠主觀想象去推斷當年的情景,借以將雷鋒的事跡打上“疑點”,這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

關於雷鋒搶救水泥的壯舉,有人稱:一次突然下雨,工地上散放著7200袋水泥。雷鋒先說自己和20多個小伙子用雨布和蘆席蓋,避免國家財產受到重大損失,但一年后又說是“把自己的棉衣、被子拿去蓋”。這是“前后矛盾”。對此,筆者在採訪雷鋒的工友易秀珍時,她說:“雷鋒搶救水泥時,苫布不夠用了,為了避免國家財產損失,他毅然回到宿舍將棉被抱出來蓋在了水泥上。后來,由於雷鋒的被套被水浸濕板結,我在幫他重新縫洗時,偷偷把自己的好被套縫進了雷鋒的被子,然后把雷鋒那板結的棉被套縫進了自己的被子。”2009年,易秀珍把珍藏了50年的當年雷鋒搶救水泥所用的被子無償捐獻給遼陽雷鋒紀念館。

雷鋒不是神,也並非完人,他也會犯錯誤。在日記中,雷鋒多次記錄並檢討了自己的缺點。雷鋒在營口剛入伍時就犯過兩次錯誤,在我編著的《雷鋒在營口的故事》裡有記述。一次是他剛到部隊時,頭發留有的“劉海”不符合戰士的發型要求,因此被副團長批評了﹔再一次是他星期天上街照相沒有請假,回來后被連指導員批評了。難能可貴的是,雷鋒主動接受批評,而且知錯就改。這點就值得我們學習。

有關雷鋒的“爭議”看似都是“小問題”,但如果我們把這些文章搜集起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它們無時無刻不在侵蝕著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一代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心。歷史虛無主義的危險必須引起我們全體國人的高度警惕。保留和增強對我們中華民族英雄的自信和文化清醒,倍加珍惜、精心呵護我們無限崇敬的各個時期的民族英雄,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神聖職責。

實事已經証明,雷鋒和雷鋒事跡是真實的、可信的,不容置疑和褻瀆。社會需要雷鋒精神,社會呼喚雷鋒精神,社會永遠都離不開雷鋒精神!實際上,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對雷鋒事跡的每一個細節去刨根問底,並借此吹毛求疵。我們這個社會就算沒有雷鋒,依然會有雷鋒式的人物不斷涌現,這是人類對自己善良本性的贊美和追求,是一種對善良的信仰,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學雷鋒,貴在持之以恆,久久為功。隻有人人學雷鋒,天天學雷鋒,常學常新,才會匯聚成愛的河流,社會才會充滿友善、愛心與和諧。隻有這樣,才能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的要求落到實處。

雷鋒精神將永遠佔據中華民族的道德高地!

(作者系營口市史志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