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的方法論剖析

原標題:歷史虛無主義的方法論剖析
作者:李方祥    發布時間:2017-07-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

通過剖析歷史虛無主義的方法論,我們可以更好地戳穿其編造的歷史謊言,還原歷史真相、澄清模糊認識,從而把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駁建立在言之有據、論之有理的基礎上。

歷史虛無主義已成為干擾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破壞意識形態安全的一種極為有害的思潮。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安全工作,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重要論述要求我們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新動向,從學理上進行深入批駁,堅決抵制和反對其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在社會思潮中比較活躍,學術界主要從三個層面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了研究。一是從宏觀層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成因、實質、表現、特點、傳播途徑、社會危害以及如何抵制等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代表性成果有梁柱的《歷史虛無主義評析》、梅榮政等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與危害》、田心銘的《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新變種》、羅平漢的《關於歷史虛無主義問題的幾點淺見》、鄭師渠的《當下歷史虛無主義之我見》、盧黎歌的《歷史虛無主義幾個基本類型》等。這些成果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歷史虛無主義形成的時代背景,剖析了其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理論來源,揭示了其傳播手段和途徑,尤其是網絡環境下的傳播渠道,指出歷史虛無主義實質上是一種瓦解社會主流價值的有害的政治思潮。

二是從中觀層面對歷史虛無主義在歷史、文藝等重點領域的表現和錯誤觀點進行深入剖析。比如,馬建輝的《文藝領域歷史虛無主義的三種手法》概括了某些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碎片化手法解構歷史、以抽象化手法混淆歷史、以娛樂化手法戲說歷史。朱佳木、武力等學者針對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領域的歷史虛無主義現象也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如朱佳木的《國史研究要重視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斗爭》對抹殺新中國建立的歷史正義性、虛無新中國成立的偉大進步意義、割裂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內在聯系等問題給予揭示和澄清。

三是從微觀層面以歷史與理論相結合的視角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個案進行辨析。吳英的《駁歷史虛無主義中的幾個主要觀點》對歷史虛無主義誣稱唯物史觀是“階級斗爭決定論”、“宿命論式的經濟決定論”、“歷史終結論”以及所提供的是“抽象的歷史發展公式”等錯誤觀點逐一剖析。還有一些學者對中國近現代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評價中的虛無主義觀點逐一進行辨析,如董振平的《長征原因分析要經得起歷史檢驗》、李殿仁的《我們黨領導的游擊戰“游而不擊”?》、劉書林的《用史實揭穿歷史虛無主義歪曲抗戰史的謊言》、王曉秋的《歷史不能任意顛覆隨便戲弄》等文章。

歷史虛無主義也引起了一些西方學者的注意。美國杜克大學德裡克教授在《革命之后的史學: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當代危機》一文中考察了美國漢學界歷史解釋的范式轉變,指出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出現了貶損“革命范式”的趨勢,“先前一直被描述為解放史詩的革命史,現在卻變成了衰落與失敗的故事”。美國學者費正清的《偉大的中國革命》《觀察中國》等著作,以比較嚴謹、公正的治史態度,對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給予客觀的闡釋,對歷史虛無主義對“革命”所持的偏激情緒提出批評。英國歷史學家艾文斯的《捍衛歷史》、伊格爾斯的《二十世紀的歷史學》等史著,有理有據地批評了虛無主義的歷史觀特別是后現代主義史學的學理基礎。這些嚴肅的學理探討提供了獨特的學術視角和學術價值,值得國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研究者借鑒。

國內外學者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現有研究成果,為該問題的進一步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參考。但現有成果主要是立足於思潮外部進行研究,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內部機理,包括其內部如何分化、其否定性的表現形式為什麼會導致歷史的虛無等深層次的問題,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是如何通過歪曲“史料”進而歪曲歷史真相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這就為繼續深化歷史虛無主義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學術空間。歷史虛無主義作為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一種特殊形態,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和迷惑性。我們需要從方法論層面揭示歷史虛無主義混淆歷史是非的內在機理,推動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學理化、精細化,從而使我們的批駁更具說服力和可信度。要深入思考歷史虛無主義的方法論為什麼是反歷史的,可以從其歷史認識方法的偏激、史學研究方法的片面以及歷史評價方法的主觀性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第一,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認識方法。具體來說,歷史虛無主義者的歷史認識方法主要有這樣幾點:一是“有罪推定”。他們不是從事實出發,而是從自己的主觀判斷和價值立場出發,提出和論述問題,從而得出符合他們政治要求的荒唐結論。二是激情煽動。他們利用社會的浮躁情緒,企圖使人們以感性壓倒理性。三是故弄玄虛。他們利用人們對歷史的好奇心理,故意設置“你所不知道的真相”等“問題陷阱”,誘導不明真相或缺乏辨析能力的人。四是責備求全。他們不是客觀地指出前人的歷史局限性,而是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和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求全責備,不允許領袖和英雄人物有任何的缺點,不顧主流、無視成就,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往往揪住一點錯誤不放,甚至無限放大。

第二,歷史虛無主義的史學研究方法。不少學者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缺乏史料基礎。然而這是一種錯覺,以學術形態出現的歷史虛無主義往往以史料考証的形式呈現。與其他以理論化形態出現的社會思潮相比,豐富的歷史資料使歷史虛無主義更具有蒙蔽性,它特別擅長運用歷史細節來否定和顛覆歷史。歷史虛無主義不是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實的相互聯系中去掌握事實,而是根據片斷的、精心挑選的個別事實輕易作判斷、下結論,以個別代替一般,將局部當作全局,用支流遮蓋主流。對歷史細節和微觀歷史做精細的考証性研究,是歷史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對歷史的局部或細節考証得越細致、越准確、越周全,才有可能對歷史整體的認識更加可靠、更接近歷史真相。從這個角度說,細節研究、微觀研究無疑是必要的。但僅僅局限於微觀層面的細節考証或微歷史的探究,並不一定能夠科學揭示出歷史整體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甚至可能偏離歷史真相。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其一,如果僅僅把個別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細節作為研究對象,那麼往往難以抓住甚至可能忽略了理應加以著重研究的最關鍵、最重要的歷史問題,過分糾纏細節隻會使歷史顯得雜亂無章而難辨本質。

其二,如果只是孤立考察個別歷史事實,而脫離整個歷史現象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脫離個別歷史事實自身的發展以及與其所處社會環境的聯系,那麼即便是弄清了個別細節也不能做到深刻、全面地考察整個歷史。

其三,如果隻考察歷史碎片,那麼用歷史碎片串起來的歷史整體則可能是一種直線式的歷史。事實上歷史的發展並不是直線式的、筆直的,而是充滿矛盾的、曲折的運動。有的人熱衷於對新中國歷史上的失誤逐個進行細致入微的考察,把由這些細節或碎片串起來的歷史扭曲為、簡單化為一個錯誤接著一個錯誤的歷史。顯然,這種研究方法不能客觀地展示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全貌,更不能揭示出歷史的主流。

其四,即便對個別歷史現象或歷史細節無一遺漏地作了全面考察,也不能由此就輕易地得出歷史的整體概貌。隻有把各個局部的歷史細節按照內在的聯系組織起來,使之成為有機的整體性歷史,我們才能揭示出隱藏於紛繁復雜歷史現象背后更深層的歷史本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研究歷史細節或微歷史時,歷來反對把研究對象孤立起來,而是主張從全局著眼,從局部入手,在研究局部時不忘全局。

第三,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評價方法。歷史研究不僅包括對客觀歷史事實的揭示,還包括對歷史的評價。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評價方法主要有兩個:一是不根據社會實踐來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而僅僅根據歷史人物的自我表白來判斷人物;二是不把研究對象放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下進行考察,而是把研究者自己的思想強加給歷史人物,或者用當今的思維來評判歷史。這就使歷史評價脫離了具體的歷史情景,帶有極大的主觀性,失去了客觀性和科學性。

總之,通過剖析歷史虛無主義的方法論,我們可以更好地戳穿其編造的歷史謊言,還原歷史真相、澄清模糊認識,從而把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駁建立在言之有據、論之有理的基礎上。

(本文系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點項目“歷史虛無主義的最新內部形態、方法論及其引導研究”(FJ2016A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