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輿論引導

原標題:淺談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輿論引導
作者:■司麗    發布時間:2017-07-26    來源:中國軍網
分享到 :

提 要: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借助自媒體平台強大的傳播功能和廣泛的受眾群體,大肆泛濫和蔓延,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和危害。本文在分析歷史虛無主義傳播基礎和特點的基礎上,從防控和疏導角度,提出了輿論引導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自媒體 ﹔歷史虛無主義﹔輿論引導

自媒體是當今網絡傳播的新模式,其高效互動的傳播方式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思想觀念、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帶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中沉渣泛起,尤其是借助自媒體廣泛的受眾群體和強大的傳播功能,大肆宣揚充滿謬誤和偏見的歷史觀,導致一些網民的社會主義信念和唯物史觀出現動搖。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我們要敢於亮劍、直面交鋒,打贏這場“思想狙擊戰”。

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基礎

歷史虛無主義反叛歷史傳統,顛覆正統觀點,以戲說來解構經典,用荒誕來替代正說,消解嚴肅和正統,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反思。歷史虛無主義的泛起,並不是偶然的,背后有著較為深刻的政治因素、社會因素。

(一)國內外環境的影響。歷史虛無主義是虛無主義的一種類型,雖然在我國是一種非主流的社會思潮,但卻是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在思想層面的深刻反映。從國際上看,國際輿論場被西方國家主導,話語權呈現西強東弱的態勢﹔從國內來看,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公眾價值觀呈現多樣化,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不可避免地存在,如新自由主義思潮、后現代主義思潮、消費主義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等。這其中有的雖含有某些合理因素,但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價值觀體系的思潮,不僅會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產生消極影響,而且嚴重沖擊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同時,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不同利益主體訴求難以及時有效關注和回應,極易滋生不滿情緒。歷史虛無主義趁虛而入,將公眾的負面情緒進行串聯,引導他們質疑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質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合法性,質疑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乃至質疑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二)滿足公眾探秘心理。隨著消費主義的興起,人們關注的焦點從公共領域退回到個人領域。而這恰好為歷史虛無主義通過爆料歷史人物、革命領袖的私生活而達到抹殺、歪曲的目的提供了便利。歷史虛無主義的手法之一正是通過一些鮮為人知史料的挖掘,冠以“爆料”“解密”“還原歷史真相”“你所不知道的”“鮮為人知的另一面”等標題,把歷史人物和革命領袖從曾經仰視的高地上拉下來,以達到解構主流價值觀、推崇西方價值觀的目的。普通公眾由於信息不對稱,獲得全面准確的信息存在一定困難,因而難辨真假。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公眾挖掘秘聞、追求刺激的心理特征,歷史虛無主義甚至會被當作具有創新價值的學術新觀點而被追捧, 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公眾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認知。

(三)自媒體的傳播優勢。著名傳播學家哈羅德·伊尼斯認為:“傳播媒介的性質往往在文明中產生一種偏向,這種偏向或有利於時間觀念,或有利於空間觀念。”微信、播客、網絡社區以及新興的視頻網站等構成了自媒體平台,在拉近交流者之間距離的同時,也為各種社會思潮、思想交鋒提供了一種穿越時空界限的傳播平台。歷史虛無主義利用自媒體的一些訂閱文章,把核心觀點轉化為感性的影視形象和奪人眼球的通俗文字進行發布,傳播速度快、成本低、擴散廣。而公眾也有自己的話語權,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發表觀點或轉發言論, 顛覆了以往公眾被動接受信息的形式,這樣的新模式使得信息傳播速度呈幾何倍數增長。此外,自媒體的相關約束機制還未完善,管控相對寬鬆,尤其對表面上遠離敏感政治問題的歷史虛無主義來說,大多沒有“把關人”,無需經過嚴格的審查流程就可以直接發布,對公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特點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到來,歷史虛無主義借助自媒體平台傳播呈現出新特點,主要是:

政治化。毛澤東同志指出:“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否定現實是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歷史虛無主義反映的是對待現實態度的政治問題。本質上,歷史虛無主義與黨爭奪理論的制高點和話語權,妄圖把批判的矛頭引向黨的指導思想,制造思想混亂。而作為行為先導的思想一旦出現問題,就容易轉化為現實行動,增加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對此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碎片化。碎片化是自媒體傳播的特點,也是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特征。歷史虛無主義將原本邏輯體系嚴密、內在有機統一的歷史觀化整為零,隨意地編造、篡改歷史情節,切換歷史場景,通過從公眾關注點的某個歷史問題、歷史人物切入,用貌似“客觀”的小細節小故事來剪裁歪曲大歷史,斷章取義地把一些歷史事件不顧前因后果地任意剪裁。這種“發於細節、止於細節”的“碎片化”傳播,往往將原本內在有機統一的歷史理解為某些“細微”的歷史個案的分布、組合與拼湊,難以解釋歷史的主流與本質、主題與主線。

隱蔽性。在傳播方式上,歷史虛無主義更多地是利用微信等自媒體進行傳播。由於自媒體更加注重點對點的互動,“圈子”現象明顯,基本在同學、同事、親朋好友間傳播,使其發布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特別是在朋友圈中設置消息壁壘,需要加入其中才能閱讀、評論和轉發相關內容,信息的傳播因“鏈條”的拉長而容易規避監管,且不容易取証。在表現形式上,歷史虛無主義假借學術研究、理論創新的幌子,採取網絡短視頻、文學藝術作品、專業研究成果等不同形式的“外衣”,以掩飾它的政治意圖和意識形態色彩,極其具有迷惑性和煽動性。

滲透析性。受眾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話題與一定時期中的負面社會心理相適應,往往具有同質性的心理認同基礎,一般不易形成觀點的分歧。從這個角度看,歷史虛無主義大多呈現出一種潛隱的閱讀與傳播狀態,較少會形成引起激辯的顯性輿論漩渦。公眾對歷史虛無主義觀點也就缺乏批判和辨析。但與學術領域相比,這種傳播狀態的危害性更具有欺騙性、迷惑性和滲透性。

擠壓歷史虛無主義生存空間的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此,每一位有民族自尊心與責任感的國民都不能不倍加警惕並堅決回擊。

強化主流價值觀念引導。應增強運用主流話語平台的自覺性,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正能量,追蹤熱點解疑釋惑,及時積極回應發現的問題,增強正面輿論的影響力。強化平民意識和微觀視角,兼顧自媒體消費群體年齡和心理特征,綜合運用文字、漫畫、視頻等新媒體音、形、意表達方式,使主流話語的傳播更具親和力,提升文化產品的接受度和吸引力,更加潤物細無聲。積極發揮論壇、微博、微信等話語平台的互動作用,解決正能量貼近輿論呈現的“最后一公裡”問題,以取得更好的傳播實效。

加強網絡法治化建設。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並不意味著它是法外之地。抵制歷史虛無主義,關鍵在於加強網絡輿情監管,從根本上切斷其傳播路徑,從法治上保障自媒體空間安全,營造風清氣正的自媒體輿論環境。一方面,要完善法規制度。法律是對各項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剛性調控,必須根據社會發展不斷完善。在法律一時難以出台而相關領域又亟待治理的情況下,可以制定以遵守公民合法權益、公共秩序和信息真實性等為“底線”的網絡法規,讓信息在法律的“把關”下自由傳播。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懲戒機制。對在自媒體上蓄意系統性編造和傳播歷史謠言、詆毀歷史人物和革命領袖的言行,要旗幟鮮明地予以及時澄清、依法懲處,而絕不能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為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提供渠道和空間。

充分利用大數據。針對被歷史虛無主義者虛無和歪曲的歷史內容,充分利用大數據對中國近現代史、黨史上的關鍵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等進行梳理研究,實事求是地展現歷史原貌、有的放矢地開展撥亂反正工作,使專家學者能夠根據史實,反駁抨擊不實言行,讓公眾在自我閱讀中了解歷史,從而客觀上減少歷史虛無主義對公眾的消極影響。

積極培養網絡“大V”。意見領袖既可以是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放大器”,也可以是阻斷或消除其影響的“防火牆”。要善於培養和使用一批具有豐厚歷史知識、深知自媒體傳播規律的意見領袖,使其在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片面引用和剪裁史料而設置的“歷史陷阱”時,能旗幟鮮明地敢於發聲、善於發聲,積極引導輿論導向,把自媒體作為傳播正史,駁斥錯誤言論的重要陣地,以歷史事實和歷史規律來激濁揚清。

提升公民歷史素養。當前,由於“信息不對稱”,相當一部分公眾因無知而認同歷史虛無主義的某些觀點。因此,在自媒體上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有效方法,就是在公眾心中刻下歷史的圖譜,筑起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高壩”。主要是加強黨史革命史國史的教育研究,運用互聯網思維探索歷史教育的新形式、新渠道,讓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多地與正史“親密接觸”,把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碎片”放在歷史事實中定位,最大限度地擠壓歷史虛無主義的生存空間。

(作者單位:國家信訪局綜合指導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