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青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作者:曲青山    發布時間:2017-09-18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編者按:近日,《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為深入學習研討該書的重要價值及其重大意義,中央黨校專門召開了出版座談會。本文是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同志在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

中央黨校的同志們追尋習近平總書記初心,探訪歷史足跡,歷時5個月,採訪編輯成《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以下簡稱《歲月》)一書,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當這部書的文章最先刊登在《學習時報》時,我就認真讀過了。我也有過知青歲月。當然,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歲月遭遇的困難和艱辛,我們是無法相比的。但是,正是因為有著相似的經歷,每一篇文章細細讀下來,我都深受震撼和沖擊,讓我長久不能平靜,也讓我進一步加深了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敬仰,進一步增強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我認為,這部書的出版發行,對於當代青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選擇正確的成長道路必將產生重要影響﹔對於廣大黨員干部加強黨性鍛煉,進一步提高踐行“四個意識”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必將產生重要影響。

結合閱讀《歲月》一書,我談五個方面的讀后感。

一是艱難困苦磨礪堅強意志。對於習近平同志的知青歲月,那些歷史親歷者們都有一個深深的感嘆,感嘆習近平同志的知青歲月“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簡單”。他是當時上山下鄉隊伍中“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而對於習近平同志來說,他所經歷的知青歲月,遠不是過農村艱苦日子這麼簡單。他是帶著“黑幫子弟”的身份走進知青隊伍裡的,被扣帽子、被歧視,忍受著各種各樣的不公平。然而,習近平同志堅定地相信黃土高坡曾養育了父輩,也一定會以寬大的胸襟接納自己。他真誠地和鄉親們打成一片,自覺地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煉和挑戰。短短的幾年裡,他闖過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思想得到淬煉,境界得到升華。七年光陰,錘煉了習近平同志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塑造了他剛強堅毅、勇敢無畏的鮮明性格,鑄造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赤子情懷。習近平同志曾經說過:“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堅強意志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堅強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寬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堅韌不拔、充滿自信地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二是扎根人民厚植為民情懷。在親歷者看來,“為群眾做實事是習近平始終不渝的信念”。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也不是被灌輸的教條,而是七年知青歲月裡,在和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掙扎著生存的普通群眾共度時艱的過程中,油然而生、鑄入血液的信念,是沒有其他任何興趣能夠替代的人生樂事。七年歲月中,習近平同志總是自稱“普通農民”,而不是“知青”,他以自己是勞動人民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和自豪,曾立志“這輩子就當個農民”。從不會做飯、不會干農活,到成為鄉親們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麥子走10裡山路不換肩、“有知識、點子多”“吃苦耐勞的好后生”。習近平同志正是在與群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干的過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蛻變,贏得了鄉親們的信任,也建立了與人民群眾難舍難分的感情。隻有將安身立命、成長發展的根系深深扎進人民群眾之中,與父老鄉親們一起面對風吹雨打、體味酸甜苦辣,才能真正做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也才能真正收獲勇往直前的勇氣和力量。

三是了解實際錘煉務實品格。習近平同志曾經說過,陝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獲有兩點,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在歷史親歷者的口中,我們也總能聽到“近平是了解實際的”“插隊幾年讓他更加貼近實際”“他了解梁家河”“為群眾做實事是習近平始終不渝的信念”等這樣的表述。而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習近平做事總是沉穩務實的,他不喜歡‘三把火’‘三板斧’式的工作方法,而是講究吃透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大家都覺得他講問題“講得最實”,“辦法最管用”。接觸實際,深入實際,習近平同志就讀懂了“生活”這部大書,讀懂了“中國農村”這部大書,也讀懂了“實際”這部大書。這些“書”上雖然沒有字,卻比有字的書更難讀、更深刻。正是有了對實際的真切了解,堅定了習近平同志扎根實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的決心。習近平同志說:“當年我離開梁家河的時候,我就有個想法,如果將來我有機會從政,我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工作。”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同志在陝北這塊紅色土地上取到了父輩革命者締造的“真經”,這就是求真務實。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堅持和發揚下,求真務實才成為我們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成為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共產黨人的鮮明政治品格。

四是勇挑重擔鍛造擔當意識。在梁家河的鄉親們心中,習近平同志是“敢說敢做敢擔當”的“后生”。為了改變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擔起村支書的責任,在短短一年多時間裡,帶領鄉親們開拓進取、苦干實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個鐵業社、縫衣社和第一座磨房。聽聞四川有沼氣池試驗成功,習近平同志便遠赴四川學習,回到梁家河后親手試驗建成了陝西省的第一個沼氣池,還建成了第一個淤地壩。在他的帶領下,原來一到青黃不接就全村出動去乞討的貧困村庄,變得紅紅火火,一片生機。任何一種擔當都是由強烈使命感驅動的,擔任村裡帶頭人的習近平同志也是如此。他始終把自己看作是黃土地的兒子,並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如何為人民服務﹔他始終充滿強烈的憂患意識,憂慮村民的溫飽和社隊的發展。他曾說:“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麼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共產黨人要想有所作為、有所進步,就要敢於較真碰硬、敢於直面困難,自覺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這樣才能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

五是博覽群書提升理論素養。習近平同志酷愛讀書,這是眾所周知的。《歲月》一書給我們生動展現了知青歲月裡習近平同志的讀書生活。在歷史親歷者眼中,習近平同志“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在繁重勞動之后,習近平同志長時間地閱讀。他自己也曾經感嘆到:“農村知青生活可真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高度結合呀!”山溝裡文化活動極端匱乏,他千方百計,通過種種渠道收集到各種圖書。在低矮昏暗的窯洞裡,他研讀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閱讀了大量軍事和國際政治著作以及歷史著作、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在閱讀中,他注重分析對比,從不同的側面去了解和剖析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如飢似渴的閱讀,使他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性情,提升了思維能力。習近平同志說過:“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這些由衷的話語,正是他從自己讀書學習經歷中得出的深刻認識。我們也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隻有真正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自覺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真正使讀書學習成為工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識和文化入腦入心,沉澱在我們的血液裡,融匯在我們的實踐中,才能有所貢獻、有所作為。

何毅亭同志在接受《學習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非凡經歷,你們已經講了他的知青故事,如果有可能你們把后面的故事接著講下去。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通過報社記者們的努力,通過專家學者的努力,更加全面生動地展現習近平總書記是在濃郁革命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我們黨的領袖﹔是在苦難歷史和曲折經歷中成長起來的我們黨的領袖﹔是在長期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我們黨的領袖﹔是在新的偉大斗爭中確立起來的我們黨的領袖﹔是在重大國際斗爭中成長起來的我們黨的領袖﹔是在人民群眾中成長起來的我們黨的領袖。這是具有重大政治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我們熱切地期待著新的作品問世。

原載:《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