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習近平總書記的7年知青歲月學什麼?

作者:科研管理部 齊雄    發布時間:2017-09-06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不僅是一本書,一本視角新穎、內容豐富、文風朴實的好書﹔更是一段歷史,一段激動人心、令人難忘、催人奮進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用自身的成長歷程,為青年樹立了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一個青年,我思考著,要從習近平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中學什麼?

一、學讀書

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年時期酷愛讀書!不少被採訪者對此印象深刻。

在習近平總書記插隊的那個年代,讀書的行為或者說讀書人,很受歡迎嗎?為什麼被採訪者對習近平總書記酷愛讀書的印象都很深,而且贊不絕口?

或許,這可以從200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延安電視台《我是延安人》的節目專訪中,找到一些答案。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採訪中說,剛開始去的時候,一切都不太習慣、適應,老鄉看他們知青也不太習慣、適應。后來,怎麼融入到群眾中的呢?有一點,我印象很深。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說,晚飯后,村裡人陸續去他的窯洞,來串門。為什麼呀?因為他故事多。大家來問他這問他那,北京什麼樣子,在北京吃什麼,什麼最好吃,你們還見過什麼稀罕事,美國是怎麼回事,《三國志》《水滸傳》《紅樓夢》是怎麼回事,很好奇。后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給他們講北京,講國外,講《三國志》《水滸傳》《紅樓夢》,慢慢地融入老鄉中,跟大家都成為了好朋友。

據書中被採訪者反映,習近平總書記不僅中國古典文學知識知道得多,而且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歷史著作、國外優秀文學作品等等,都有廣泛涉獵,而且學得都還很深、很透。

在當時的條件下,光靠學校教育,一般來說很難達到這個水平。事實上,被採訪者也告訴我們答案了——“近平有個針縫的時間都要讀書,抓緊一切時間學習。”

在那樣的歷史大環境中,在從事那樣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余,習近平總書記還能自覺主動地讀書學習,通過向群眾“談古今”“講故事”的方式,最先融入到群眾中。

這讓我得到第一點啟示:自覺學!讀書貴在自覺,自覺主動地學,掌握豐富的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

再比如說,辦沼氣池。這個思路怎麼來的?習近平總書記說,有一天,他翻看《人民日報》,當時頭版有一條消息,說四川很多地方實現了沼氣化。他當時看到這個消息后,特別興奮,因為他一直在思考著梁家河的發展,在找經濟發展的切入點。同樣是看報紙,為什麼他就看出名堂來了,看出思路來了,最后還干出了大成績?

為什麼?因為習近平總書記思考得多!要不是長時間的思考,很難有那樣的靈光一現。

這讓我得到第二點啟示:勤思考!勤思考是打開智慧的鑰匙。所謂“偶然的機遇”,只是給那些主動學習積累、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現在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梁家河的人對習近平總書記酷愛讀書的印象都很深,而且贊不絕口。因為習近平總書記運用自己的知識,使梁家河村的群眾了解了很多大山以外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給村民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快樂﹔辦掃盲班、教村民認字﹔辦沼氣池,改善村民生活,給村民帶來的,是幫助。

這讓我得到第三點啟示:善運用!善於運用自己的知識,為他人帶來幫助和快樂,這也是共產黨員讀書的最終目的——為人民服務!

二、學吃苦

吃苦好嗎?

還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雙搶”期間,每天凌晨四點就要和父母一塊起床干活。大人搬谷子去稻場,我幫忙拿農具﹔天還沒亮,就要下地割稻子﹔一邊忙著割早稻,一邊忙著插晚稻的秧苗。大人拔秧苗、犁田,小孩插秧﹔天快黑了得趕緊回稻場收谷子。碰上天旱,一整夜都要去田裡看水﹔遇到下雨,田裡剛割的稻子又要捆上來,再挑回稻場,在天晴的時候晒干……所以,我那時候寧可熬夜看水,也不願下雨。每天晚上十點十一點才能睡,第二天凌晨四點再起來。陪伴我小學暑假的,是清晨的露水,中午的烈日,晚上的蚊子,水田裡的螞蟥﹔是汗水、雨水、泥水混合的濕了又干、干了又濕的衣服。這是吃苦嗎?是!吃苦好嗎?

在我挂職村裡有一戶人家,戶主50來歲,本來家境還行。不料,就在2015年,老母親中風了,打擊不小﹔媳婦又在此時查出子宮肌瘤,夠苦吧?還好,有2個兒子,都成年了,大兒子還是大學畢業,在天津工作,每個月工資還可以。不料,體檢被查出得了白血病。母親和媳婦都顧不上了,他先去天津給大兒子換骨髓,各種花銷110多萬。大兒子的事還沒忙完,二兒子又查出得了尿毒症,趕緊回來給二兒子換腎。二兒子沒怎麼讀書,結婚早,兒媳婦此時正懷孕。你說他們家苦不苦?你問他吃苦好嗎?

無數事實也証明,坐了輪椅,不一定能成為張海迪﹔去村裡吃了苦,也不一定能有收獲和進步。

那為什麼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吃苦呢?

我認為,學吃苦,學的是總書記面對苦難的人生態度和英雄行為,學的是吃苦的精神和境界﹔而不是吃苦的具體做法。我認為,吃苦也是分境界的。

第一個境界是能吃苦。習近平總書記剛到梁家河時,苦不苦?苦!跳蚤關、勞動關、飲食關、思想關,都很苦。青年習近平都克服了,特別能吃苦!但是,我見過,我相信大家也見過太多能吃苦的人。由於生活所迫、環境所迫,很多人都能吃苦。這只是吃苦的第一個境界。

第二個境界是敢吃苦。也就是不怕吃苦!習近平總書記剛到梁家河時,怕不怕苦?他后來回憶說,剛去時,那個勞動強度讓他感到震撼,甚至可以說抽煙就是那個時候學會的。因為當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煙癮犯了,可以抽根煙休息會。但是,很快,習近平總書記就適應了,不怕了——兩百斤的擔子,走十裡山路不換肩!“近平與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近平真是個好后生”,“就是當地人都不一定能吃得了的苦,近平能吃得了”……梁家河村民朴實而又飽含深情的話語,既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敢吃苦的精神境界和英雄行為的如實描述,更是真心贊譽!

這啟示我,青年人,不僅要能吃苦,更要敢吃苦,不怕吃苦。組織安排你去基層,去,不怕苦﹔領導安排你加班,加,不抱怨﹔你本來覺得寫材料崗位重要,被調整到跑腿打雜看庫房,坦然面對……這就是敢吃苦。

第三個境界是善吃苦。就是把吃苦當做一種歷練本領的機遇。書中有一段話我讀了特別感動:“我為什麼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為什麼就不能留在這裡為老百姓辦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習近平總書記當時是這麼想的,實踐証明,他也是這麼干的,而且干得特別好,干得特別成功——“近平既一心為民辦事又善於為民辦事”,“入黨、提干、上大學都是近平奮斗的結果”,“七年知青經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

這啟示我:組織安排去基層,不僅要敢去,還要能積極為群眾辦點好事辦點實事﹔領導安排加班,不僅不抱怨,還要能爭取做出點成績來﹔不管工作崗位如何調整,不僅坦然面對,而且要干一行愛一行,爭取能專一行成一行……這就是善吃苦。

我想,這就是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的吃苦。不僅能吃苦,更要敢吃苦、善吃苦,把吃苦當作一種歷練本領、砥礪意志的機遇,相信青年有著大好機遇。正如在上一期青年沙龍上,曲青山主任、吳德剛副主任與我們青年同志談心時所說的一樣:“不怕吃苦,吃苦歷練的是你的本事﹔不怕吃虧,吃虧提升的是你的境界”,“處處用心,皆是機會﹔處處留心,皆是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