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領袖足跡 感悟青春真諦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以訪談實錄形式展現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經歷,讀來仿佛在聆聽身邊朋友的故事,娓娓道來,情真意切,使習近平總書記立刻變得親切具體、可觸可感。下面我結合學習情況及自身經歷談四點學習感受。
一是學習是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從習近平總書記帶著兩大箱書到梁家河,到后來跑三十多裡地借《浮士德》,還有“上山放羊揣著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時,就拿出新華字典一點一滴積累”,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對讀書的“痴迷”。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我雖然接受過高等教育,但經常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受,特別是在理論學習上明顯感覺存在差距。機關黨委(人事局)的領導經常告誡我們年輕人,要抓好學習特別是理論學習,既要成為業務方面的行家裡手,也要站在高位,不斷提升理論研究水平。他常說“抓不好理論學習就沒方向、沒前途”。每次召開機關黨委會議,總要求年輕人主動談感想、談認識、談體會,督促我們年輕人學習成長。我主要從事老干部服務工作,同樣要加強黨史知識學習,隻有這樣,才能與老同志更好地交流,同時從歷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二要干一行愛一行,扎下根去才能吸收養分。1969年,在物質和精神匱乏的條件下,習近平總書記帶著“黑幫子弟”的沉重負擔來到梁家河大隊,開始了艱苦的插隊歲月。隨著他主動扎下根去,他越來越熱愛這片土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帶領鄉親們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磨礪出了不怕吃苦、不避艱險、不怕困難的頑強意志。如今,習近平總書記是黨中央的核心,是國家發展的領路人,這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錘煉出的意志品質。
一個人一生工作幾十年,可能會面臨許多變化,甚至會有跨行業、跨領域的情況,因此必須沉下心來,才能跟上工作節奏。我於今年1月份來到中央黨史研究室老干辦工作,先前對老干部工作並不了解。現在通過近八個月的工作,我深刻感到老干部工作雖然不屬於中心,但是卻牽動中心、影響大局。在室務會和室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今年首次由老干辦牽頭到湖南和寧夏開展“我看十八大以來黨史工作新變化”主題調研,充分發揮了老干部的專業優勢,激發了正能量。我在其中也受益匪淺。通過用心用情關心老干部,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和認可,他們經常會無私分享自己幾十年的經驗,這對於我來說是一筆寶貴財富。
三要先付出再談收獲成長。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期間給自己定了一個方向:“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扎根農村、立志改變梁家河面貌”。他在實干中收獲、成長。正如他所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對於我們在機關工作的年輕人來說,大家都渴望成長、渴望進步、渴望成才,而這隻有在切切實實的工作中,“不惜力”地付出才有回報。
四要善於觀察和思考。習近平總書記是個有心人,從他在梁家河的點點滴滴就可見一斑。比如,他在梁家河村設立代銷點,減輕了村民為買生活日用品而遠途奔波之苦﹔他主張由專人負責勞動者的吃飯問題,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這都是習近平總書記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體現。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品質,遇事多想一想,如何能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爭取打開思路,把被動應付變為主動作為,創造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