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結合 砥礪前行

作者:中共黨史出版社 范近近    發布時間:2017-09-06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剛拿到《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口氣讀完了一大半。我感到,不論是同他一起插隊的北京知青,還是同他朝夕相處的當地村民,他們的話語間無不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展示了青年時期習近平總書記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

高山仰止的頂峰固然會讓人敬仰,但是,那一段段崎嶇道路上的自強攀登同樣讓人心生敬意、深受教益。通過閱讀學習,我深切感受到《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是我們青年樹立正確人生觀、勵志成才、提升素質的鮮活教材。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歲月的成長歷程,將激勵我們青年同志砥礪奮進,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精神追求,進一步激發我們立足本職、做好本職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一、 不忘初心,抓住自己的際遇與機緣

習總書記曾在北京大學講話時提到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去謀劃人生、創造歷史”。當年不到16歲的習近平總書記積極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口號,來到延安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初到時,面對溝壑縱橫、地瘠民貧的黃土地,舉目無親的他一度迷惘、彷徨,但是,時代的大潮和鄉親們的淳朴激勵著他,抱著扎根在這片黃土地當一輩子農民的決心,他很快與村民打成一片。七年多的鍛煉與磨礪,使習近平總書記與當地群眾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變得堅定而自信。從梁家河走后,他多次給梁家河的村民寫信,關心村裡的變化。后來,不管是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還是在中央領導崗位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群眾的深情厚誼,始終如一、未曾改變。

當年習近平總書記與眾多知青到陝北黃土高原上開始一段艱苦、特別的人生之旅,是一種際遇與機緣,也是他們那代人的命運。而我們青年一代,有良好的時代契機,有和諧的社會環境,有優越的生活條件。我們唯有抓住當下際遇,利用好時代賦予我們的機緣,始終堅定自己入社的初心,珍惜工作機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站好崗。不說能做出偉大貢獻,最起碼要把本職工作干好,而且要干得漂亮,從中找到樂趣。

二、 要系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

陝北都是高高低低的山路,每天一出門就開始爬坡、下

坡。陝北的老鄉這樣描述:“走山路可急不得,得走得慢慢的、穩穩的,才能走得遠。要是心急,一會兒就能走出一身汗,還能叫你喘半天!”老百姓中間蘊藏著大智慧,走山路如此,做人做事何嘗不是如此。越是遇到困難,越不能著急,一定要慢下來,穩下來,才能克服苦難,走的更遠。

如今,到處是寬闊的大馬路,腳力也被各種交通工具代替,青年一代的我們能夠耐得住安逸的考驗,沉下心,穩住腳步嗎?現代社會,科技發展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是也給我們青年一代帶來了形形色色的誘惑,各種電子產品的陪伴,各種新興娛樂的出現,使整個社會環境彌漫著喧囂與浮躁。但是,我們青年一代一定要經得住考驗,耐得住寂寞。不論這份工作是否是第一份工作,都要干一行,愛一行,扎扎實實地系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這樣才能行穩致遠。

三、 學做結合,砥礪前行

書中多位知青回憶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窯洞裡,湊在煤油燈前,夜以繼日看書的場景。白天去山上勞動,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書,就是有個針縫的時間都要讀書,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在書中習近平總書記忘記了白天的疲憊和困倦,而是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享受讀書的樂趣。7年的知青歲月,習近平總書記廣泛涉獵了包括政治、哲學、文學、歷史、軍事等方面的書籍。

我們青年一代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榜樣,養成良好的學習和閱讀習慣,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黨史出版社是黨史工作的輸出部門,作為出版發行人員,我從事的雖然是市場營銷方面的工作,但是也要把學習好、宣傳好黨史工作作為首要任務,同時也要為全國黨史讀者、黨史愛好者服好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