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同甘共苦 為民不忘初心
中共中央黨校組織記者深入基層一線,進行面對面訪談,歷時5個月,編輯成書《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編者共訪談29人,其中既有同習近平總書記一起插隊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處的當地村民,還有當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這些受訪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
本書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與民同甘共苦,為民不忘初心的歷史情懷,他把人民放在心裡,人民也把他放在心裡。我認真學習此書,深受感動、深受教育、深受鼓舞,現匯報四點體會:
一、 身處困境,不墜青雲之志
1962年,習近平總書記年僅9歲,身為國務院副總理的父親習仲勛遭受政治迫害,開始了長達16年被審查、關押、批斗、下放的歲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后,因不甘忍受欺負,得罪了造反派,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黑幫”家屬被揪出,差一點進少管所。1968年底,北京掀起上山下鄉運動,他主動報名參加。1969年,習近平總書記不到16歲,就和其他知青到了延安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直到1975年離開去清華大學讀書,歷時7年。很多知青來了延安,都想辦法通過參軍、招工離開農村,脫離苦境。很快,跟習近平總書記同時來一個大隊的其他14名知青,都陸續離開。隻有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在堅守,他並沒有消沉,並沒有放棄。由於父親被審查,他受到很大影響,前后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才被批准,參軍、招工與他無緣,1973年被推薦上大學不能去,1974年終於被批准入黨並擔任梁家河大隊村支書,1975年又被推薦上清華大學艱難過關。7年間,習近平總書記承受重重壓力,遇到重重困難,遭遇無數挫折,從來沒有放棄為老百姓做事的理想﹔7年間,習近平總書記主動向當地農民學習生產技能,努力同他們打成一片,與他們同甘共苦,得到了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一致認可﹔7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從一名15歲的初中生成長為一名成熟的好黨員、基層好干部。這種百折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讓我非常敬佩。
二、 品德高尚,春風化雨潤心田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告誡為政者要以身作則,嚴以律己,注重品德修養,百姓才會緊緊圍繞跟隨你。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全書訪談中,大家都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是個善良仁義厚道的人,大家都願意跟他在一起。這種仁義厚道一方面是父親習仲勛對他的言傳身教,另一方面是他本人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對農村剛去世的老人,他恭敬地吊唁鞠躬﹔對智力有缺陷的孩子,他從不欺負嫌棄﹔對要飯的老漢,他解衣推食,傾囊相助﹔對八一中學的恩師陳秋影、齊榮先,他尊師重道,一直保持聯系問候﹔對梁家河的村民,他盡力幫助看病、邀請去作客。逢善不欺,尊老愛幼、知恩圖報,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真心善念對待身邊的人,因此,不管他遇到什麼難事,大家都願意跟隨他,幫助他。這種高尚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不是一天修練而成。他從一名插隊知青到成為總書記,也絕不是偶然的。他切實做到了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三、 熱愛學習、勤於學習
從15歲離開八一學校到延安插隊,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沒有放棄學習。一方面,他跟實踐學,努力適應當地生活,跟當地農民學習生活、生產技能,從開始不會挑水、做飯、勞動,到后來成為勞動能手,每天能拿到成人壯勞力的最高工分—10個工分。另一方面,他跟書本學,在勞動之外,擠出時間,認真學習《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閱讀了大量國際政治和軍事著作以及歷史著作、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並獨立思考,與大家熱烈討論,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觀點。平時勞動是很辛苦的,每天早上4點就要起來上工,晚上回來已經筋疲力盡,到后來擔任梁家河村支書工作更忙,但習近平總書記真心熱愛學習,並持之以恆,堅持下來,自覺形成讀書學習的好習慣,真正使讀書學習成為工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7年的艱苦歲月,不論是在干中學還是在書中學,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學到了知識,開拓了視野、提升了思辨和分析能力,這為他以后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 具有強烈的使命感,為群眾辦實事
1973年,習近平總書記和好友雷平生聊起將來打算。雷平生說想上大學。習近平總書記說:“我1974年不上大學了”。“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麼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雷平生大受觸動。當時已經到了“文革”后期,周恩來總理通過做工作,促使大專院校招生政策有了一些變化,可以從基層招收大學生,知青就有了上大學的機會。但當時政治形勢復雜,未來招生政策很可能會有反復,錯過了也許就再也沒有機會離開農村。但習近平總書記很堅定地說:“走不了我就在這兒待著吧,我本來就是個農民!” 雷平生1974年考上大學后,梁家河就隻剩下習近平總書記一個知青。
1974年,梁家河村民一致推薦這個“有文化、有思想、有主意、吃苦在前、與大家相處融洽,敢做事、能做事”的年輕人擔任大隊支書。這個年輕人沒有讓大家失望。他擼起袖子加油干,為群眾辦了很多難事、實事。他看到報紙上介紹四川推廣利用沼氣,主動到四川取經學習,遇到難題分析症結,帶頭下到沼氣池底找裂縫修補,最終亮起了陝北高原第一盞沼氣燈﹔他遵循科學規律,帶領基建隊打壩淤地,找水利部門來現場考察,把排洪的相關數據嚴格計算好,按標准施工,特別是洪水沖擊的關鍵位置,搞得扎扎實實﹔他把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和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有機結合起來,帶領群眾辦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磨坊,既滿足了群眾需求、方便了群眾,又讓社員發揮了各自長處、解放了勞力,給村裡的發展帶來了好處、注入了動力。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習近平總書記后來離開梁家河,又去中央軍委辦公廳、河北正定縣、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工作過。變化的是工作地點,不變的是他不忘初心、務實為民的情懷。他不願意走捷徑,不怕吃苦。當年他在軍委辦公廳當秘書,主動要求去正定縣工作時說過一段話:“這次下去,干得好,將來成就一番大事業,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給老百姓做些實事。”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是這麼做的,他敢於擔當,自覺把人民放在心中,真抓實干,隻做“惠民、富民”之事,不施 “誤民、窮民”之政。功成不必在他,功成必定有他!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講話時曾提到:“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去謀劃人生,創造歷史。”我們這一代人,條件比以前好很多。不會再像習近平總書記一樣,像父輩一樣,遇到那麼多困難,吃大苦受大難,這既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我們的缺失。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好時代,經過改革開放39年發展,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中華民族卓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缺失的是,我們普遍缺乏艱苦的鍛煉和磨礪,在承受苦難和應對挫折方面與前輩們相比還差得很遠。王陽明曾說過:“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我們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多歷練多經事,修身修德,做一個仁義厚道、勤奮上進,腳踏實地,興國憂民的人。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把中國故事接著講下去,把中國事業接著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