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領袖優秀品格 扎實做好黨史工作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用真實的歷史細節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陝北黃土高原艱苦生活的知青歲月和成長歷程。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被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經歷深深地感染和震撼。在他身上,勤奮讀書、刻苦鑽研,扎根人民、真誠為民,立足實踐、勤懇務實的精神品格尤為突出。下面我談幾點體會。
一、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勤奮讀書、刻苦鑽研的優良習慣和精神風貌
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習近平總書記吃過晚飯后總是拿起書本,開始學習。他看書常常到非常晚。有時候,雷平生半夜醒來,發現他還在看書,就問:“近平,你怎麼還不睡呀?”他總是說:“再看一會兒。” 書中像這樣的片段還有很多,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艱苦的環境和繁忙的工作之余堅持讀書的好習慣。
學習必須勤奮。“一勤天下無難事”,多個受訪者反映,習近平總書記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有個針縫的時間都要讀書。正所謂“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我覺得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的經歷深刻說明了這一點。我們青年同志正處在人生的大好時光,必須抓緊一切時間、見縫插針讀書學習。胡繩同志曾講:要爭取讀得多,品種多,特別是年輕時,看一眼總有些印象。 因此,讀書實為我們青年黨史工作者第一要務。
讀書要有方法。習近平總書記讀書注重分析對比,圍繞一個觀點、史實找出很多相關的參考書籍來閱讀比較,從不同的側面去了解和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后,去跟別人討論自己的觀點。我們在黨史研究時要學習這種方法。真理越辯越明,黨史研究中的歷史事件、學術觀點必須經過多角度、多材料的論証。正如胡喬木同志在談黨史時說:黨史應該有新的材料,新的觀點,新的態度,是在掌握了充分材料的基礎上寫的。
以我的日常工作為例,2015年我剛進入單位就參加了中央交辦的《胡耀邦畫冊》項目。為獲取真實生動的圖片,我們專程到中央黨校校園實地拍攝,回來后反復比較,從幾十張照片中才選取到一張滿意的照片。對於文字材料更是反復斟酌,多次修改完善才定稿。有時候確定下來后依然想方設法再找材料來核驗。也許黨史研究的樂趣就在於此,“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扎根人民、真誠為民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作出的庄嚴承諾。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實踐証明,他一直實踐著自己的諾言。“人民”是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出現的高頻詞。去年這個時候,我參加了我室機關黨委在延安干部學院舉辦的黨務干部培訓班,走進梁家河,切身感受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的為民情懷。他到梁家河以后,在生活勞動中與老鄉接觸,越來越多地了解到當時農村的落后與老鄉生活的艱苦,激發出為他們做實事的志願。他不僅自稱“農民”,也經常說“我們老陝”如何如何,可以看出他已經把自己看成陝北農民中的一員了。2015年9月,他在美國演講時還動情地回憶道:“上世紀60年代末,我從北京到梁家河當農民……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能經常吃上肉。但是,這個心願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 這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
青年是一個人樹立理想並為之奮斗的關鍵階段。正如曲青山主任所講,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在這一時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樹立起扎根人民、真誠為民的理想追求。黨史研究同樣必須堅持人民立場。胡喬木同志曾說:“我們黨史工作者要闡明,黨的斗爭的勝利都是依靠人民群眾共同努力才取得的……因此,我們在研究、著述我們黨的歷史時,必須時刻牢記著,黨是在人民群眾的斗爭中,依靠和團結人民群眾才取得勝利的。” 作為青年黨史工作者,必須堅持為黨寫史、為民寫史,寫出經得起實踐和歷史考驗的黨史。
三、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實踐、勤懇務實的工作方法和優良作風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還記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和幾位同志去四川學習辦沼氣的事跡。到了四川,他們蹚河溝,踩深水,每見一個沼氣池必下去,每到一個地方必問清楚,學的特別具體。后來他回到北京上學,畢業后又放棄了看似更平坦舒適的道路,下到基層,到社會實踐的最前沿去工作。他選的這條路,與他“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抱負是有直接關系的。
作為年輕人,我們的人生體驗和閱歷都相對缺乏,去基層、去艱苦的地方鍛煉很有必要。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參加工作后,在普通崗位上經歷一些難事、急事、大事、復雜的事,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國情、社情、民情,也就是人民常說的“接地氣”。早熟的果子長不大,拔苗助長易夭折。干部多“墩墩苗”沒有什麼壞處,把基礎搞扎實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社會是最好的大學,習近平總書記在陝北錘煉出勤懇務實的品格,為我們年輕人的成長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青年有理想,國家就有前途。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展示了他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激勵我們前進。最后,用書中的一段話來結束我的發言:“我們這個國家,正是因為有一批近平這樣的人——未必都是領導干部,可能是工人、農民、教師、醫生,無論是不平凡的人,還是平凡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熱愛這個國家,願意窮盡畢生為她而奮斗。所以,中國才會像今天這樣,有這麼快的發展和這麼大的進步,而且有這麼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