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國史研究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唯物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述要 

原標題:深化國史研究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作者:孫欽梅    發布時間:2017-10-12    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分享到 :

2017年5月20日至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與福建師范大學共同舉辦的“唯物史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福州舉行。會議同時推介了當代中國研究所“國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及對策建議”課題組編輯的論文集《歷史虛無主義的破產》。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防大學、北京市委黨校、河南大學、上海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以及《中國社會科學》、《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黨史研究與教學》雜志社等學術期刊界的30余位專家學者和實踐工作者,就唯物史觀對國史研究的科學指導意義,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國史研究中的主要表現、實質、危害及對策,國史研究話語權建設等議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一、唯物史觀是指導國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論原則

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盡管受到學術界的有力抵制和批判,但在黨史國史領域並沒有銷聲匿跡,仍在滋長蔓延。這一思潮試圖否定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形成的全部歷史認識體系,不但搞亂了歷史,而且顛倒了人們的歷史觀。習近平強調:“以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待黨的歷史,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的執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應對意識形態領域挑戰,抵制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圖謀的必然要求。”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歷史研究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會議認為,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旗幟鮮明地批駁、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是國史學發展必須解決好的首要問題。

1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看待和書寫歷史。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武力指出,唯物史觀最基本的觀點是“人民是歷史的主人”,這是歷史研究者的世界觀和研究的出發點,離開這一基本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根本准則,歷史研究就會走偏或誤入歧途。我們既要解決“是什麼”“為什麼”的科學問題,也要解決“為誰主張”“為誰服務”的價值問題,時刻關注人民對歷史研究的需求,堅持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歷史虛無主義詆毀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貶損我國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取向及其偉大成就,卻極力美化和歌頌帝國主義,甚至提出“中國要發展至少被西方殖民300年”的觀點,這是對人民利益的漠視和否定。

2堅持和正確運用唯物史觀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法評價歷史人物。科學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認識階級社會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當前,階級斗爭已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階級分析的觀點和方法不但沒有過時,而且是厘清紛繁復雜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的“鑰匙”。尤其對黨史國史研究而言,合理地運用這一分析法研究歷史與現實、研究歷史人物,仍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意義。歷史虛無主義在黨史國史研究中的突出表現就是竭力排斥階級分析方法,誣稱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法是“單一的惡霸地主模式”,認為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應該堅持所謂的“價值中立”,從抽象的人性的角度進行“超階級”的重評,等等。

3堅持科學的研究范式,反對以范式轉換為名宣傳“告別革命”的錯誤主張。黨史國史研究能否准確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本質和規律,建構成熟的學科理論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范式理論的理解和認知。黨史國史研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革命史范式”和“現代化范式”兩大基本范式,代表了研究者的不同觀察視角和分析取向。但在研究中也出現了打著范式轉換的旗號宣傳“告別革命論”的現象,認為革命只是起到阻礙和破壞現代化的作用,沒有任何建設性意義,以此否定中國革命的正當性和歷史必然性,這是一種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

與會者指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指導國史研究的根本理論,但唯物史觀不是僵化、封閉的或某種神聖不可觸動的東西,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習近平多次強調要“豐富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這要求我們堅持發展和開放性原則,把唯物史觀視為“一種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生長著的活的學說”,站在歷史永不停息地變革的觀點上動態地分析問題。同時以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拋棄形式上的空洞樂觀的保守主義和墨守成規的思想,避免將唯物史觀教條化、程式化。但同時需要強調的是,發展是堅持中的發展,歷史研究不能以發展或解放思想為名,行否定之實,企圖用別的什麼主義來代替馬克思主義。

二、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新特點、新動向,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危害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動向和新變種。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世俗化”新趨向。李方祥具體談到了三點,一是從傳播的表現形式看,歷史虛無主義經過藝術包裝,通過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通俗讀物等“文化快餐”形式來“改寫歷史”,以博取普通民眾對其虛無主義歷史觀和價值觀的情感認同﹔二是從傳播的表現內容看,歷史虛無主義追逐不同時期的社會時尚話題,尤其是迎合了近年來社會上一股否定崇高、告別英雄的心理需求﹔三是從傳播的表現手法上看,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惡搞”來標新立異,以丑化和貶損英雄人物為樂,拿英雄人物隨意“開涮”、戲謔,以招徠讀者和觀眾。

2受眾青少年化。不少學者談到,歷史虛無主義借助微博、微信、論壇以及社區等新興網絡平台向青少年不斷滲透,導致部分青少年失去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產生懷疑。究其原因,一是青少年求新意識強,但由於其價值觀和歷史觀形成階段,往往缺乏辨別理論是非的標尺和能力,易受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思想觀點的影響﹔二是歷史虛無主義本身具有迷惑性、鼓動性和隱蔽性等特點,常常打著學術研究的旗號,以一些所謂的“鮮為人知的歷史”“解密”“披露”之類的聳人標題出現,使很多高校學生不知不覺地成為歷史虛無主義迷惑的對象﹔三是中國近現代史、黨史國史教育的相對欠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引導相對“不足”,不少青少年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中國傳統文化所知甚少,對黨的奮斗歷程缺乏切身體驗。青少年人群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價值取向是否正確直接關乎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不能不引起重視。

3與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錯誤思潮沆瀣一氣。當前社會存在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普世價值”等錯誤思潮,危害嚴重,並出現了合流趨勢。這是因為它們都以唯心史觀為其哲學基礎,都具有相同的價值取向和政治立場,具有很大的相通性。但它們的分布領域和發力點不同,歷史虛無主義從意識形態上摧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群眾基礎和歷史依據﹔新自由主義從經濟層面摧毀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則否認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主張用對經濟的民主監督取代消滅私有制,相互之間又具有彌補性,互為條件,互為幫手。但歸根到底,它們都是西方資本主義設置的理論陷阱,有著共同的政治訴求,要警惕它們沆瀣一氣。

與會者強調,要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危害。國史研究中的各種“否定”只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虛幻表象,表象背后隱藏著深刻的政治動機和價值取向。梁柱在發言中指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徹頭徹尾的唯心史觀,甚至比起舊史學的研究還不如。舊史學對待史料的態度尚且是嚴肅的,並能發現歷史過程的個別真理,但由於它是唯心史觀,不可能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在這一點上,歷史虛無主義連最起碼的學術道德都不具備,他們進行研究不是從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出發,而是依據一定的政治目的對歷史進行虛構、夸大和演繹。新時期泛起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雖然人數不多,有的是屬於一時迷誤的盲從者,有的是屬於學術研究中的錯誤觀點,但就其主體部分來說,則是自覺地以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反對派、“推牆派”自居,在“學術研究”的名義下,按照他們的政治訴求來進行所謂的“反思歷史”“重寫歷史”。也有學者指出,歷史虛無主義抱有明確的政治意圖,反對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上是一種反動的政治思潮。盡管它打著學術旗號,尤其是歷史學旗號,但不是學術思潮。我們和歷史虛無主義的分歧,本質上是政治分歧,是中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分歧。因此,馬克思主義學術與歷史虛無主義的分歧是不可調和的,必須與之展開堅決的斗爭。

三、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新的衛國戰爭”

與會者指出,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新的衛國戰爭”。國史研究應該敢於站在史學斗爭的前線,敢於旗幟鮮明地同歷史虛無主義作斗爭,敢於理直氣壯地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尊嚴。主要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建議。

1批駁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要具體化、精准化。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宏觀的理論剖析和揭露,無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時還要結合史實的層面,通過精准的實証研究來揭露歷史虛無主義敘事中的“硬傷”。即把它“虛無”的主要歷史節點等信息逐一或集中進行研究,針鋒相對、有理有據地把確鑿的史實講清楚,從一個個具體問題入手,一一戳破它存在的謬誤之處,積小勝為大勝。缺乏這種解決問題的精准個案研究,單純高屋建瓴地提出空泛的原則和口號,是難以從根本上有效解決問題的。在研討會上,有學者以“書記獨裁”和“毛澤東送毛岸英上朝鮮戰場是為了鍍金”兩個歪曲歷史真相的歷史虛無主義個案為例,具體分析了歷史虛無主義者是如何罔顧歷史事實,僅憑自己的想象和主觀好惡,隨意對歷史進行虛構和編造的,正代表了這樣一種研究范例。當前在黨史國史領域還存在很多類似的以歪曲、虛無等手法混淆視聽的歷史虛無主義現象,如果這些不實細節不被指正,歷史事實得不到澄清,利用網絡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后不僅會以假亂真,而且經持續發酵后將對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產生威脅。

2構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基本理論框架、體系。正如學科建設需要基本理論做支撐一樣,深入地批判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也需要一套相應的系統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對歷史虛無主義斗爭面臨的新形勢、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表現、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問題,都作出了科學精辟的回答,並提出了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這一重大課題。作為重大課題,它需要有一套相應的、成熟的理論體系做學理支撐。歷史虛無主義本身是一個怎樣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批判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又需要怎樣的一套理論和話語?這都是需要我們認真進行科學界定和系統總結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后者,隻有建立起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基本理論框架、體系,才能形成對這一問題的基本定位和清晰認識,包括厘清歷史虛無主義批判的概念、對象、性質、內容、功能以及與各種錯誤思潮的關系等。

3拓展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視野。一是批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要有國際視野。周新城在發言中強調,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不能局限於國內,還要放寬到國際,認真研究國際共產主義中的歷史虛無主義,總結蘇聯向資本主義演變的規律,從中汲取教訓。不能簡單否定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更不能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和放棄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我國曾經走過的道路究竟對不對、今后應該往哪裡走的問題。二是要注重跨學科研究。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並加深了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借鑒和運用不同學科或相關學科的理論、成果和技術手段,越來越成為我們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從而為我們深入批駁和克服歷史虛無主義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強有力的論據。三是破立結合。國史研究一方面要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危害進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建構,善於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社會廣為傳播。中國的自信來源於人民、來源於實踐,來源於真理。改革開放近40年,國家由一個貧窮落后的社會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這些不爭的事實從另外一個側面佐証了歷史虛無主義言論的荒謬性。

4創新黨史國史教育模式。防范、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教育引導是基礎。近幾年歷史虛無主義不斷翻新花樣以吸人眼球,傳統教育模式受到嚴重挑戰。有學者指出,雖然在專業人士看來歷史虛無主義的“手法”和本質非常清晰,但社會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卻對之缺乏深入了解,易受感染,必須與時俱進地創新黨史國史宣傳教育方式。一方面,要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和方法增強黨史教育效果,組織力量精心編寫高質量的、適合人民大眾閱讀的黨史國史教材和讀物,播放類似《國家記憶》這樣的講述黨的奮斗史、創業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史和改革開放進程史的黨史國史題材的紀錄片,組織青少年瞻仰革命遺址、革命博物館和革命紀念館等,在對歷史的學習和教育中匡正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現代網絡媒體的作用,廣泛建立圖文並茂、瀏覽便捷、更新及時的黨史國史教育專門網站,各主流網站應多設“讀史求實”“談往閱今”等歷史欄目,使其成為防范歷史虛無主義的堅強陣地。此外,在歷史知識的教育和普及方面,黨史國史工作者應主動參與歷史知識社會化、網絡化進程,敢於和善於利用新興媒體引導人們用正確的歷史觀來認識歷史。

與會者提出,在斗爭中還需要防止另一種錯誤傾向,即進行空泛、簡單的批判,將各種錯誤觀點一並攏進歷史虛無主義的筐子裡。這種做法即使出發點是好的,也往往達不到好的效果,容易被反批為“戴帽子”,影響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效果。

四、推進國史研究話語權建設,增強國史研究宣傳、教育和傳播能力

國史研究是構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領域,對於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國史研究話語權的極端重要性,使其成為中西方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正是把黨史國史作為重要突破口,通過詆毀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與成就,夸大或捏造歷史上的失誤、挫折與錯誤,把社會主義事業說得一團漆黑,妄圖重新構建關於黨史國史的“新話語體系”。在國際上,他們不斷制造關於當代中國的負面話語,集中體現在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新殖民主義論”等各種論調中,中國的發展常常“被描述”“被建構”,國史主流話語體系面臨嚴重挑戰。

與會者認為,加強國史研究話語權和話語體系建設,有利於捍衛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傳播正能量,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和中國立場。

首先,國史研究要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根本指導。國史話語權的斗爭,從根本上說是歷史觀之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的根本。張國祚指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執政黨喪失了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因而失去理論和輿論的支持。在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之際,各種思潮相互激蕩、交織,國史研究隻有加強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建設,才能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進行徹底揭露和批判,否則就會落入它們的理論陷阱,國家被抹黑,“四個自信”也就無從說起。

其次,加強國史的記述和研究。宋月紅指出,大力推進黨史國史編修,加強黨史國史高端智庫與對策研究,有利於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科學揭示黨史國史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對黨史國史的嚴重歪曲和否定,必須以國家的意志、政府的力量和社會的參與,大力推進黨史國史編修事業,切實把黨史國史作為黨、國家、人民和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自覺維護好、運用好和傳承好。

再次,加強國史的社會傳播和普及能力。改進國史研究在社會傳播中不接地氣、比較被動的傳播方式,通過精心設計國家重大問題,以及社會群眾密切關注的熱點話題,增強他們對主流國史話語的認同。同時,要打造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和平台。新媒體時代,話語權建設已不再局限於借助筆墨和書本,移動電視、手機微信、微博、論壇等新興媒介成為非常重要的話語平台。國史研究在繼續用好傳統媒體的同時還要運用好這些新興媒體、新平台,適應新興媒體即時傳播、海量傳播的特點,用全新的互聯網思維來謀劃和推動國史研究主流話語權的建設,不斷佔領輿論傳播的話語制高點。

最后,善於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連西方都為之驚嘆的發展成就,但卻缺乏應有的自信,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話語權的缺失。國史研究應牢固堅持道路、理論、制度自信,重拾文化自信,逐步建立自身的話語體系,打破西方對話語權的壟斷,深刻闡明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制度的成功經驗和鮮明特色,向世界講述一個真實的處於發展變化中的中國。在講故事方式上,不能有故事、沒中國,也不能有中國、沒故事,既要在國際社會構建客觀、生動、立體的發展歷程,也要以融通中外的概念、術語和范式進行表達,引起國際共鳴。國史研究在正面宣傳積極的國家形象的同時,又要與國際上抹黑中國、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各種錯誤思潮和論調進行斗爭,及時組織研究力量對其歪曲之處給予回應和批駁,澄清謬誤,增強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並為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

(孫欽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