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感慨他一生最緊張的時刻

作者:    發布時間:2017-10-13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1947年8月7日黃昏,劉伯承、鄧小平同志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部隊12萬大軍,在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部分兵力佯動掩護下,分左、右、中三路,從魯西南的巨野、鄆城地區出發,拉開了千裡躍進大別山戰役的序幕。這是一次沒有后方、沒有根據地的遠征,其艱難程度在整個解放戰爭中都是罕見的。

進行這次遠征既是戰略需要,也是形勢所迫。1947年3月,國民黨軍由全面進攻轉為集中兵力重點進攻陝北、山東兩解放區,使得兩地面臨巨大壓力。當時,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魯西南一帶尋找戰機,7月份取得羊山集大捷,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66師兩個旅。在這種有利形勢下,繼續留在魯西南地區,依托根據地相機再消滅國民黨軍若干是可能的。

但就在這時,毛澤東同志發了個秘密電報給劉伯承、鄧小平,其中寫道:“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已面告陳賡),如陳謝(指陳賡、謝富治——編者注)及劉鄧不能在兩個月內以自己有效行動調動胡軍一部,協助陝北打開局面,致陝北不能堅持,則兩個月后胡軍主力可能東調,你們困難亦將增加。”

晉冀魯豫解放軍自身此時面臨著很多問題,主力部隊經過一個月的連續作戰,傷亡較大,十分疲勞,彈藥消耗殆盡,冬衣困難,極需休整補充。但接到毛澤東的密電后,劉伯承、鄧小平深深意識到,挺進大別山,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關系戰略全局和黨中央在陝北的安危,這是大局,困難再大也要克服。鄧小平同志曾回憶說:“當時我們二話沒說,立即復電,半個月后行動,躍進到敵人后方去,直出大別山。實際上不到10天,就開始行動。”

躍進大別山,首先要渡黃河。當時正是雨季,連續幾天的大雨,黃河水不斷上漲,一旦黃河決堤,幾十萬大軍無法轉移,后果不堪設想。鄧小平晚年回憶這段歷史時曾感慨地說:“我這一生,這個時候最緊張,聽到黃河的水要來,我自己都聽得到自己的心臟在怦怦地跳!”

1947年8月6日,劉伯承、鄧小平在晉冀魯豫野戰軍前線指揮部作戰室召集干部會議,對何時挺進大別山展開討論。一部分人鑒於黃河隨時有決堤的危險,主張部隊應該縮短休整時間,提前出動﹔而多數人考慮到部隊還需要一段時間的休整和准備,主張按原計劃到8月15日再出動。鄧小平在會上說:“毛主席對我軍千裡躍進大別山估計了三個前途,一是付了代價站不住腳准備回來﹔二是付出了代價站不穩腳,在周圍堅持打游擊﹔三是付出了代價站穩了腳。我們要從最困難方面著想,堅決勇敢地戰勝一切困難,爭取最好的前途。當然我們馬上行動,會有很多困難,但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在全國各戰略區特別是陳粟(指陳毅、粟裕——編者注)、陳謝大軍的有力配合下,有廣大指戰員的艱苦奮斗,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鄧小平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會議決定部隊第二天就出發。

為了統一部隊思想認識,鄧小平提出,要教育各級干部和廣大戰士認識到,這是一個極其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是我軍戰爭史上的創舉。要准備為實現這一偉大戰略決策做出貢獻,付出代價。要不怕疲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連續作戰。

征程千難萬險,特別是通過黃泛區的一段。黃泛區遍地積水和淤泥,人煙稀少,路途難辨,糧食給養無從補給,很多戰士生病,隻能靠意志堅持行軍。由於重武器無法通過淤泥區,部隊不得不將十分珍貴的榴彈炮和卡車就地埋藏或炸毀。

過了黃泛區,還有一個難關就是淮河。1947年8月26日,部隊到達淮河北岸的息縣、臨河一線。這時,前面堵截的國民黨軍整編第65師先頭部隊距劉鄧部隊僅15公裡,后面還有國民黨軍的19個旅緊緊跟著。如果不能迅速過河,將陷入敵人的夾擊。8月27日凌晨,部隊搶渡淮河,歷史就是這麼巧合,當劉鄧大軍主力徒步涉水過了淮河后不久,國民黨軍就追到了,但淮河上游的洪峰卻驟然奔涌而下,國民黨軍隻能望河興嘆。鄧小平晚年回憶說:“我們剛過完,水就漲了,就差那麼一點點時間,運氣好呀!以前不知道淮河能夠徒涉,就這麼探出條道路來了。”

過了淮河,就是大別山。晉冀魯豫野戰軍勝利完成了黨中央交付的任務,如一把尖刀插在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區域,迫使國民黨軍從其他戰場調集重兵前來圍攻,全國的戰場形勢為之一變,人民軍隊從此開始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

黨的紀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紀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紀律。劉鄧大軍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勇挑重擔,體現的正是堅決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服從命令、服從大局、不怕犧牲的嚴格的政治紀律,這也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

原載:中國紀檢監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