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

原標題:辛向陽: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基礎
作者:辛向陽    發布時間:2017-10-16    來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分享到 :

作者簡介:辛向陽,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 100732

內容提要: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一個系統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它奠定在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科學基石之上。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堅持人類社會發展存在客觀規律的觀點,強調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始終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國情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認識﹔堅持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強調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推進改革開放﹔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各方面事業的發展,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智慧和力量,從嚴治黨必須依靠人民。

關 鍵 詞: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方法論

標題注釋:本文系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項目“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明確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是一個系統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之所以科學,一方面是因為它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貫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邏輯、現實邏輯以及未來邏輯,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另一方面它奠定在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科學基石之上,處處閃現著唯物史觀的光芒,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思維和方法,不斷開辟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發展征程。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體現著歷史唯物主義的高遠的理論智慧。正因為如此,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了第11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

一、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堅持人類社會發展存在客觀規律的觀點,強調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更大勝利,就要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2015年12月11日,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要防止出現顛覆性錯誤,就要深入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而要認識規律,就要牢牢掌握和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牢牢掌握和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很顯然,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離不開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再次指出:“隻有真正弄懂了馬克思主義,才能在揭示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上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才能更好識別各種唯心主義觀點、更好抵御各種歷史虛無主義謬論。”[2]在這裡,弄懂馬克思主義就包括弄懂歷史唯物主義。正是由於我們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在認識三大規律方面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2016年7月1日,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講話中,習近平提出了八個“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思想。這八個“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體現的就是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以及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是體現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東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是體現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東西,牢記我們黨從成立起就把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而奮斗確定為自己的綱領和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是體現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東西。這表明我們黨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有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會順利發展。2016年10月29日,在學習《胡錦濤文選》報告會上,習近平指出:“實踐証明,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不斷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3]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也明確提出:“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要聚焦現實問題,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4](P5)

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我們要認識自然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自然規律要求經濟社會發展不能突破自然所承載的極限,給自然以自我修復的空間。遵循這樣的自然規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依托山水地貌優化城市形態和功能,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准﹔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濕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把握經濟規律首要的就是要把握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什麼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這個一般規律的內容是什麼?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標准、市場價值、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經濟規律。把握社會規律就要把握社會建設的諸多規律特別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規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這是一條帶規律性的經驗,是我們依法治國必須堅持的。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我們還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認識大國崛起和發展的規律,適應規律,構建起有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型大國關系,確保中國在和平發展道路上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基辛格在《大外交》開篇中寫道:“幾乎是某種自然定律,每一世紀似乎總會出現一個有實力、有意志且有知識與道德動力,試圖根據其本身的價值觀來塑造整個國際體系的國家。”[5](P2)大國崛起的規律是與世界科技、經濟中心轉移的規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對科學中心轉移現象進行系統的定量化研究的第一位學者,是日本的科學史家湯淺光朝。他得出的結論是,“從意大利到美國,科學中心已經發生了四次轉移,每個國家的平均興隆時期約為100年”。15世紀之前,中國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經濟的中心國家﹔15-17世紀初期意大利曾經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經濟的第一中心,出現了諸如伽利略這樣偉大的科學家:17世紀初到19世紀初英國成為近代世界科技的第二個中心﹔19世紀初到19世紀末法國成為近代科技的第三個中心﹔19世紀末期開始德國成為近代科技的第四個中心﹔20世紀中期開始,美國成為世界科技的第五個中心。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事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13年3月4日,習近平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討論時指出:“我們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有持續創新形成的系列成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經具備良好基礎和條件。因此,我們要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開創國家創新發展新局面,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6](P14)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精神,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指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二、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始終把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國情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認識

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之所以有效,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改革和發展作出的所有部署,都是從我國當前的社會存在出發的,即從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的,也就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的。

認識中國的社會存在首先要把握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有的人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似乎不是初級階段了,這是不對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重申了“三個沒有變”。“三個沒有變”最重要的是“基本國情沒有變”。基本國情是我們最重要的社會存在。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不僅在經濟建設中要始終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也要始終牢記初級階段﹔不僅在經濟總量低時要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經濟總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記初級階段﹔不僅在謀劃長遠發展時要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記初級階段。”[7](P76)當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表現形式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就表現為階段性特征。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就是新常態。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指出:“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8]新常態的特征就是: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這是對中國當前社會存在的科學認識。把握了這一社會存在,制定政策就會更加科學合理。

認識中國的社會存在要把握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觀要求。2013年11月12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直接引用了馬克思闡發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思想,指出要突出經濟體制改革這條主線。習近平說:“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協同推進、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為政、分散用力。”[9](P94)全面深化改革至少包含著這樣一些客觀的要求:經濟體制改革是主軸,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問題,所有改革都要緊緊圍繞經濟體制改革而展開﹔各個方面的改革是相互關聯的,是相互協同的,是一個整體,改革不能單打獨斗﹔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認識中國的社會存在還要科學地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狀況。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習近平說:“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8]我們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方法?加減乘除法。首先是減法。(1)直接惠民式的減法:減稅、減費。2016年將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征范圍,從小微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和個人,僅此一項比改革前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2)著力化解過剩產能,穩妥處置“僵尸企業”。中央財政2016年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於職工分流安置。其次,是做加法。(1)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以及供給質量,從而引導居民需求的提升。(2)加大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的投資。到2020年,高鐵營業裡程達到3萬公裡、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約3萬公裡,實現城鄉寬帶網絡全覆蓋。(3)加大積極的財政政策。第三,是做乘法。(1)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台,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2)增強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使之產生乘數效應。(3)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加強旅游交通、景區景點、自駕車營地等設施建設,規范旅游市場秩序,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游時代。第四,是做除法。(1)除去絕對貧困。2016年要完成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其中異地搬遷脫貧200萬人以上,繼續推進貧困農戶危房改造。(2)逐步去除污染。2016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別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

三、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堅持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強調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推進改革開放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強調,要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隻有掌握了這一方法,才能真正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方向性和趨勢性。隻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我們提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

改革開放為什麼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很顯然,這是由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決定的。社會基本矛盾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生產力發展了,一定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變革了,必然會造成經濟基礎的變化﹔經濟基礎變化了,一定會引起上層建筑的調整。不僅如此,改革的方向和趨勢也是由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決定的。也是就是說,今天這樣改而不是那樣改,是由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和狀況決定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也是國有企業重要的實現形式之一。為什麼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這完全可以從社會基本矛盾發展變化中去分析和研究。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的生產力已經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生產力發展成為了商品經濟性質的生產力,從比較分散的小農經濟發展成了社會化大生產為主的生產力,從相對封閉的生產力轉化為開放的生產力,從農業經濟的生產力轉變為現代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生產力,從行政管制下的生產力轉變為市場決定的生產力。生產力的變化要求我們必須變革生產關系,特別是完善體現生產關系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通過改革,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使這一制度發揮出核心作用。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通過改革,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斷成長壯大,既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也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這一基本矛盾還要求我們必須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變革上層建筑。隻有既解決好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的問題,又解決好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的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綜合效應。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經濟基礎發生了很大變化,改革開放之前,我們曾經認為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是對立的關系,嚴格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們逐步認識到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有益補充,在一定范圍內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可以共同發展。在當代中國,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經濟基礎的變化要求我們推動上層建筑的變革,特別是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使它們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指出:必須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有效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增強人民群眾財產財富安全感,增強社會信心,形成良好預期,增強各類經濟主體創業創新動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今后還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

正是由於經濟基礎的變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協商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平等地位為實現真正的協商創造著強大的經濟基礎。隻有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才能實現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協商。習近平曾經講過:“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內部商量好怎麼辦,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夠,要想把事情辦成辦好是很難的。我們要堅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涉及全國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體人民和全社會中廣泛商量﹔涉及一個地方人民群眾利益的事情,要在這個地方的人民群眾中廣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眾利益、特定群眾利益的事情,要在這部分群眾中廣泛商量﹔涉及基層群眾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層群眾中廣泛商量。”[10](P73)實現這樣的協商,就需要建構平等協商制度。

四、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各方面事業的發展

習近平反復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為。

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強調要不斷為深化改革開放夯實群眾基礎。改革開放不是少數人發財致富的事情,而是億萬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自我創造的事業。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項振奮人心的成就和奇跡,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習近平指出: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越繁重,我們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善於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於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強調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証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習近平說:“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11]人民主體地位的要求包括人民立場、人民邏輯。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邏輯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要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本身作為改革的重要舉措,依舊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業創新的關鍵是要發揮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智慧,把人的主觀能動性更加充分地調動起來。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勞動者的平等權益,最大限度激發人的創造活力,吸引和激勵更多人投身創業創新,讓人們在創業創新中獲得應有的尊嚴,創造適度的財富,體現人生的價值,實現幸福生活,獲得公正的社會地位。中國有13億多人口,約9億勞動力,其中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各類技能勞動者近2億人,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通過激發大眾智慧能升級“中國制造”,催發體力加腦力、制造加創造的創新創造創業熱潮,一定能夠形成“人人創新”的新態勢,必然能培育打造新引擎,不斷改造升級傳統引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16,(9).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3]習近平.在學習《胡錦濤文選》報告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0-30(1).

[4]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5][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顧淑馨,等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於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7]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8]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0(1).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