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馮俊:這套講中國故事的叢書,為何吸引海外出版社的關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講好中國故事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明確要求。在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越來越深入地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分析中國問題、提供中國方案、講好中國故事,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近日,中英文對照版《中國故事叢書》(10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英文版也已由英國查思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叢書還將推出韓文版、阿拉伯文版等多個語種版本。這套以中國故事為主題的叢書究竟有何不同,以至於吸引了眾多海外出版社的關注?其中又講了哪些中國故事?就這些問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叢書主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馮俊教授。
故事怎麼講:以講道理為底蘊
馮俊表示,在今天,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其中的話語體系,就包括跨文化交流中的話語方式和可翻譯性,就是讓不同的文化能夠相互交流和理解。而要達到相互交流和理解的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講故事”。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這是因為,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學術界講中國故事,不應該只是講表淺的故事、零散的故事,要保留故事的生動性,同時應該講出故事背后的道理來,講出完整的故事來。這是學術界的優勢和特長。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長期執政,並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中國有哪些重大戰略?中國下一步發展向何處去?對於這些國際社會和外國政要普遍關心的問題,叢書用自己的視角給予了回答。馮俊介紹說,該套叢書一共有10個選題,也可以說,講了十個方面的故事。具體包括,《中國治理新方略》、《中國共產黨的建設》、《中國政府架構與基本公共服務》、《中國改革開放與開發區建設》、《中國城鎮化》、《中國農業與農村發展》、《中國干部選拔任用》、《中國干部教育》、《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上海》、《中國外交與和平發展》。這些中國故事從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尤其是十八大以來的偉大歷史成就和歷史性變革,並深入地闡釋了背后的理念與邏輯。
故事怎麼選:以《外國學員百問》為“向導”
相比其他講中國故事的書籍,馮俊認為,這套叢書體現出了四個特點。
一是通過故事來講“道”。
馮俊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到,更深層次地看,我們在國際上有理說不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要把“道”通於故事之中,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要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更加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這套叢書就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來做的,力求把“道”貫穿於故事之中,不僅要講清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什麼,還要講清楚為什麼。比如,為什麼中國會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什麼隻有走這條路中國才能發展好?中國取得了偉大的成就,背后的秘訣是什麼?這些經驗或秘訣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哪些參考和借鑒的價值?通過生動的故事,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講出來。
二是把講好小故事和大故事、講好今天的故事和歷史故事結合起來。
馮俊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時,就講到這條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一百七十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這套叢書也貫穿了大歷史的視野。比如,在講我國改革開放前沿城市上海的故事時,就講了“上海”名稱的由來,講了近百余年上海如何逐漸成長為一座具有海派文化特質的移民城市,繼而在改革開放中再度崛起成為亞太區域中心城市,以及通過“四個中心”建設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上海將逐步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總體來說,叢書既要講好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村庄、一個社區的小故事,也要講好一座城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的大故事﹔既要講好今天的故事,也要講好故事的來龍去脈、發展源流和中華優秀傳統。
三是具有國際學術眼光,並輔以中英文對照。
馮俊介紹說,叢書中的每一本書的中文大約為7-8萬字,最長不過10萬字,目的就是力求講清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黨和國家的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轉變、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叢書的作者主要是來自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和上海各個學術機構具有國際學術眼光和涉外教學經驗的知名學者,英文譯文則是由上海外國語大學組織的高水平翻譯團體來完成的,目的就是力求讓中國人和外國人都看得懂。叢書被中宣部確定為“2016年的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和“國家出版基金2017年主題出版項目”,並且是中央對外聯絡部涉外教學的選用教材和國際形象推廣的參考讀物。
四是以涉外教學調研為基礎,堅持問題導向,針對性強。
馮俊認為,這套叢書並不是要一般性地介紹中國歷史文化,而是要幫助外國人了解今日中國的真實情況。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叢書不求全面系統,隻求務實管用。這套叢書在選擇故事時有著相對明確的導向,是以涉外教學中的調研為基礎的。作者們在國際交流和涉外培訓中收集了外國友人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官員在了解中國過程中的問題和疑惑,專門整理了《外國學員百問》,該叢書的選題就是以這一調研為基礎的,圍繞外國人最想了解的領域和問題來設置選題,甚至每一本書的章節標題都是一個問題。
提高講故事的藝術,傳播好十九大精神
我們即將迎來黨的十九大。如何運用講故事的方法,更好地傳播好十九大的重要精神?
馮俊表示,要緊緊抓住一個核心,就是要講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故事。具體包括幾個方面的建議:一是要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背景,把握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階段性特征,讓世界看到黨和國家的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我們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二是要把講好中國故事和總結好中國經驗結合起來。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5年來,黨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我們要總結社會主義的建設規律,總結好中國經驗。三是要把講好中國故事與提供中國方案結合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我們要把好的經驗、好的案例講出來,希望對於其他國家的發展有所借鑒和助益。最后,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提高講故事的藝術。要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採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使故事更多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