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青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作者:曲青山    發布時間:2017-11-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這些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指明了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生死相依的血肉聯系,闡明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明大國,在歷史上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到了近代,才由於各種原因落伍了。但先進的中國人不甘落后,無數仁人志士“以愛國相砥礪,以救亡為己任”,拯救民族危難,寫下了不朽的歷史篇章。

中華民族曾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的文明都曾中斷過,唯有中華文明有國有史一直傳承到今天,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福全世界。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中國人的發明佔175項。英國人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在現代科學技術登場前十多個世紀,中國在科技和知識方面的積累遠勝於西方。”中國歷史上先后出現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彰顯了經濟文化發展的繁榮景象和中國社會治理的博大智慧。據有關研究得出的結論,1750年中國工業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2.8%。康熙年間,全世界50萬人口以上的10個大城市中,中國佔了6個。

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復興不屈不撓、前仆后繼。近代以后,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難。但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奮起抗爭,進行了一場場氣壯山河的斗爭,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詩。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近80年間,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和各種政治力量都曾登上歷史舞台,力圖挽救中國於危亡之中。但無論是太平天國起義還是戊戌變法,都以失敗而告終。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並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此后,政黨政治在中國興起,當時在北京、上海等地曾出現過大大小小300多個政黨和政治團體,但很快就在中國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近代中國歷史表明,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改良派、革命派都沒有能力承擔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20世紀上半葉先后建立的不同性質的政黨、政團也都沒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沒有先進的階級作基礎,未能提出正確的綱領並發動人民群眾以解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所面臨的迫切問題,沒有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因此,它們的失敗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已走過96年光輝歷程。96年來,中國共產黨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先后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一是救國,二是興國,三是強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這三件具有內在必然聯系的大事,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演進的大邏輯,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同人民群眾一道頑強拼搏、接續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譜寫的光輝篇章。

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前提。1921年7月,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近代以后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中,在中國人民反抗封建統治和外來侵略的激烈斗爭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偉大歷史貢獻,其意義在於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興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偉大歷史貢獻,其意義在於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中國發展富強和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光明前景。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一偉大歷史貢獻,其意義在於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同志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中華民族充滿自信,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黨的偉大歷史貢獻對中國的意義和世界的影響。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的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500年歷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辟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具有近70年歷史的新中國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短短30多年裡擺脫貧困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使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貢獻,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歷史的啟示

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推動者、引領者、實踐者。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敢於面對曲折,勇於修正錯誤,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攻克的難關,從勝利走向勝利。這一切給我們以深刻的歷史啟示。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証。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先進理論指導,沒有用先進理論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領導,沒有先進政黨順應歷史潮流、勇擔歷史重任、敢於作出巨大犧牲,中國人民就無法打敗壓在自己頭上的各種反動派,中華民族就無法改變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我們的國家就無法團結統一、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日益走向繁榮富強。歷史事實表明,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

中國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歷史告訴我們,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國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歷史事實表明,封閉僵化的老路是一條死路,改旗易幟的邪路是一條絕路,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一條發展壯大中國、繁榮穩定中國的新路、正路、大路。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

中國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歷史告訴我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中國力量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是我們黨克服各種困難、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力量源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和共同事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建立起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聚合起磅礡之力。歷史事實表明,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長期實行的群眾路線和愛國統一戰線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

中國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歷史告訴我們,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國土廣袤、人口眾多、經濟文化曾經嚴重落后的國家探索民族復興道路,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求我們不僅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在精神上強大起來。歷史事實表明,我們黨和人民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就是因為我們擁有強大的中國精神,這是我們獨特的政治優勢。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它是我們凝心聚力的興國強國之魂,是我們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弘揚踐行的中國精神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2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