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近平歷史本體論思想樹立正確的社會歷史觀

原標題:學習習近平歷史本體論思想樹立正確的社會歷史觀
作者:胡佔君    發布時間:2017-12-06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是具有深厚歷史修養和深刻歷史思想的政治家。他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實踐出發,回應時代的需要和挑戰,發表了關於歷史的一系列論述。自2008年9月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發表“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回顧與思考”的講話,到2017年4月考察廣西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的談話,其間關於歷史的重要講話就有20余篇﹔此外,還有大量講話和文章內容涉及歷史的論述,其關於歷史的論述次數之多、涉及面之廣、內涵之豐富、思想之深刻,在我們黨歷屆中央領導中都是非常突出的。這些論述構成了其深刻的歷史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為深入學習習近平歷史思想,樹立科學的社會歷史觀,本文就其中的歷史本體論思想嘗試探析。

歷史本體論是關於客觀歷史進程的理論認識,主要回答何謂歷史?它的本質和基本特征是什麼等。關於這一問題,習近平關於歷史的一系列論述雖然沒有明確提到歷史本體的概念和體系,但他對歷史的闡釋無疑體現了深刻的本體論內涵。

何謂歷史?習近平在有關歷史的一系列論述中給予了明確回答。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他指出:“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2014年3月28日,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演講中,習近平又指出:歷史“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在這些論述中習近平指出了歷史是對客觀歷史的“真實”與“忠實”的記錄,從本體論來看歷史是客觀的。

習近平強調歷史是客觀存在,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以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他指出:“昨天的歷史不是今天的人們書寫的”,“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強調“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它是客觀的存在,“不管承認不承認,永遠就在那兒”。針對日本右翼勢力極力否認和美化侵略中國戰爭的言論,習近平尖銳地指出:“一切罔顧侵略戰爭歷史的態度,一切美化侵略戰爭性質的言論,不論說了多少遍,不論說得多麼冠冕堂皇,都是對人類和平和正義的危害”,“事實就是事實,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實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黃、指鹿為馬的言行都是徒勞的。黑的就是黑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黑的。一切顛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隻能是自欺欺人。”習近平關於歷史客觀性的論述,是對否定歷史、篡改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者的有力批判,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客觀性的捍衛和新的深刻論述。

習近平強調對待歷史,馬克思主義者應該採取正確的態度。一是應堅決地維護歷史的客觀性。對於篡改歷史、否認歷史等有損歷史客觀性的錯誤言行,“必須高度警惕、堅決反對”。二是應該認真地科學地研究歷史。對於歪曲和虛無歷史的錯誤言行,要“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讓文物說話”,用鐵的事實駁斥這些歪曲歷史的錯誤言論。三是應該尊重歷史,善待歷史。習近平指出:“對歷史,我們要心懷敬畏、心懷良知”,“不能用無端的想象去描寫歷史,……戲弄歷史的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對自己創作的不尊重,最終必將被歷史戲弄。”四是重視歷史,借鑒歷史。指出“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等等。

歷史的本質是什麼?習近平也給予了深刻的回答。他繼承馬克思主義“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鑰匙”的思想,強調勞動是全部歷史活動的基礎,是人類的本質活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2013年4月28日,他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又指出“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2015年4月28日,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明確指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是對人類文明進步規律的重要詮釋。……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2016年4月26日,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再次指出:“人類是勞動創造的,社會是勞動創造的。”在這些論述中習近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勞動創造了人,人的勞動創造人類歷史的根本觀點,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以勞動為基礎而確立的人民創造歷史的根本觀點,無疑深刻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以人的勞動實踐為本元的歷史本質觀。

習近平從馬克思主義歷史本質觀出發強調人民創造歷史的作用。他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不完全統計,在他的講話中明確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論斷,目前已不下15次﹔他以此為本源深刻闡發和強調黨的政治立場、根本宗旨、群眾路線、發展目的、奮斗目標等,構成了其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從人民創造歷史的根本觀點出發科學地論述了領袖個人與人民的關系。指出領袖人物是人民偉大實踐斗爭造就的偉大人物,是人民中產生的杰出代表。他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是從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時勢中產生的偉大人物,都是從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抵御外敵入侵、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艱苦卓絕斗爭中產生的偉大人物,都是走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偉大人物。”並指出領袖人物在革命斗爭中具有很高的理論水平、豐富的斗爭經驗、卓越的領導才能,但他們的認識和行動都不能不受到時代條件的限制,對於他們的認識和評價不能脫離他們所處的時代和歷史條件。針對目前學術界和社會上對待毛澤東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方面存在的錯誤傾向和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習近平科學地論述了正確認識和評價領袖人物歷史作用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提出了“四個不能”的觀點。即“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於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於個人。”這一認識和評價領袖人物的科學原則和方法,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人物評價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是對上述錯誤傾向的糾偏,也為我們正確開展歷史人物的研究和評價提供了科學的標准。

習近平深刻地揭示了歷史的基本特征。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時指出“歷史雖然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出現在當今人們的生活之中”,它不是死的,是活的,“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他認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2014年4月1日,習近平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中指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隻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裡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裡去和不會往哪裡去。”否則,人們就不知道其來路,不知道自己是誰,為什麼是這個樣子,也不知道自己未來會往哪裡去,就失去了一切。

歷史是現實的基礎。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人們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國並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積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質、制度條件”,是改革開放的基礎﹔而整個中國歷史則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現實基礎”,離開歷史所創造與積累的基礎,人們將無以開始創造自己的歷史。

歷史與未來緊密相聯。習近平指出:歷史與現實緊密相聯,與未來也緊密相聯,“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歷史的聯系是不可能割斷的”,也是無法割斷的。他認為歷史與未來的聯系是深刻的,比如歷史規律決定著現實道路和未來方向﹔歷史形成的基本國情影響著未來進程﹔傳統文化凝結成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品格,積澱成為民族的基因、價值體系,“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未來,等等。

習近平高度重視歷史、現實、未來的聯系。在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他總是從“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史”的歷史深處走來﹔在論述中國當代政治制度時,他總是著眼“源自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優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國政治發展的現實進程,源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源自新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實現的偉大創造”等﹔在論述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他總是立足“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文化中﹔在出訪國外和出席國際會議闡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與中外關系時,他總是從中國歷史的文化基因、歷史傳統、現實政策談到未來﹔在論述中國一些重大實踐問題時,他總是從歷史本來來展開,這些都深刻反映了其歷史本體論思想。

習近平嚴厲批判割裂歷史、否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言行。針對有些人否定中國社會政治的歷史演進,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言論,習近平指出:中國政治制度是中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不能割斷歷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這樣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針對一些人故意割裂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習近平明確指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針對一些人否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習近平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等等。

習近平關於歷史本體論的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其治國理政思想的理論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其歷史本體論思想,對於我們牢固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決反對歷史唯心主義歷史觀,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正確開展歷史研究和學習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於我們深刻理解和把握其治國理政思想,對於全黨“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具有重大意義。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雜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學習時報,2011-09-05(1).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4]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2).

[5]習近平.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1).

[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7]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8]習近平.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N].人民日報,2013-0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