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合營后的方針調整

作者:    發布時間:2017-12-15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進入到全行業公私合營新階段,客觀上是幾年來經濟發展的結果,但是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群眾運動浪潮,則在很大程度上是七屆六中全會批判“右傾機會主義”所起的推動作用。形勢發展如此之快,從中央到地方都是沒有預料到的。各地准備工作不足,這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一些問題。中央及時採取對策,提出調整方針和解決辦法,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改造高潮中出現的缺點和偏差。

同農村經濟相比,城市經濟的構造更為復雜,生產改組和經濟改組牽涉到公私、勞資、供產銷、人財物等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繁雜細致的准備工作和周密安排,才能保証在所有制的變革中盡量避免或減少損失。黨中央、毛澤東在部署全行業公私合營時曾預先提醒說,“不要搞一陣風”,要充分准備,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然而一旦群眾運動高潮來臨,勢必給正常的工作程序帶來沖擊,如同陳雲所描述的:“他們要求得很厲害,天天敲鑼打鼓,迎接公私合營,就隻好倒個頭,先承認公私合營,再來進行清產核資、生產安排、企業改組、人事安排。”在這種形勢下,有關政策規定很多難於貫徹執行,以至實際工作中出現混亂狀況。不少地方不顧實際情況和條件,機械地仿效北京市的做法,對行業繁雜、數量眾多、情況各異的私營工商業不加區別地宣布實行公私合營,發生了不少影響經濟正常運行的問題。

許多地方在批准合營后,沒有按步驟進行清產核資、生產安排,而是急於進行行業改組,把許多工廠、商店以至小手工作坊、個體的夫妻店統統合並起來,實行集中生產、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結果,原來私營工商業有利於拾遺補缺、靈活經營等優點被改掉了。合營后,行業改組缺乏客觀依據,許多不該合並的行業合並了,不該分開的分開了,有些可以合並的又合並得過大。如雇四個工人以上企業歸屬工業,雇四個工人以下的歸手工業,使某些長期形成的行業被人為地割裂開。服裝、鞋帽業歷來有前店后廠的傳統,改組中將前面歸商業,后面歸手工業,這就打亂了企業原有的供銷渠道、生產協作和賒銷關系,造成供產銷脫節現象,妨礙了正常的生產和經營。原來遍布城市居民區的商業、飲食、修理、服務業網點,因盲目合並而撤銷過多,給人民生活帶來不便。許多企業在合營后,失去了原來的產品特色和經營特色,產品品種減少,質量有所下降。例如北京有名的老字號“東來順”涮羊肉、“全聚德”烤鴨,由於合營后輕易地改變原料供貨渠道和制作方法,品牌效益比過去降低了。一些地方在合營后,對原私營企業資方人員的安排和使用欠妥當,或者名義上安置了,實際工作中卻沒有處理好公私共事關系。

全行業公私合營中出現的上述問題,引起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1956年1月25日,陳雲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及時提出,現在全行業公私合營的工作僅僅是開始,先批准合營,等於把清產核資,安排生產,改組企業,安置人員,組織專業公司等工作放到后邊去做。這是需要注意的。1月30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的報告中強調說:我們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基本目的是為了改變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它的最終表現是生產的發展和提高。因此,在實行合營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保証生產和營業的正常進行,絕不允許在生產和經營上發生混亂現象,造成國家和社會財富的損失。

針對全行業公私合營浪潮中出現的問題,中央在肯定成績的前提下,及時採取措施,進行調整。1月下旬,中共中央相繼發出《關於私營企業實行公私合營的時候對於財產清理估價中若干具體問題的處理原則的指示》、《關於對目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應注意問題的指示》、《關於對公私合營企業私股推行定息辦法的指示》等。2月8日,國務院公布《關於目前私營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若干事項的決定》等幾個規范性文件。同時,《人民日報》接連發表《不要輕易改變原有的生產和經營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從經濟上逐步改組公私合營企業》等社論。3月30日,陳雲在全國工商業者家屬和女工商業者代表會議上,針對公私合營中盲目合並、改組過多等問題,提出了“大部不變,小部調整”的方針。中央關於公私合營后一些問題的方針調整和解決辦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部不變,小部調整”的方針。要點是隻能在企業原有的基礎上稍微加以改造和合並,並不是每一個工廠都需要改造,也不是所有商店統統需要調整。如果輕率地並廠並店,就會給經濟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因此,在批准合營后,應對各行各業妥善地進行生產和人事安排及清產核資工作。一般在六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應仍然按照原有的生產經營制度或習慣進行生產經營,保持原有的供銷協作關系,以利於生產的繼續發展,避免把原來生產經營制度中好的東西改掉了。對於企業原有制度中確實需要改變的不合理部分,不能採取群眾運動的方式解決,而應經過一定時間的考察研究,進行通盤規劃,作好充分准備,在中央和地方統一領導和安排下,有步驟地逐行逐業地進行經濟改組、企業改造和商業網點的調整,逐步地加以解決。

第二,私營商業中不雇店員的小商店數量很多,就其經濟性質來說屬於個體經濟范疇,必須採取與對資本主義商店相區別的辦法,慎重對待。小商店在宣布公私合營后,不宜實行定股定息的固定工資制,而應該繼續實行經銷、代銷的辦法,以保持他們分布面廣、經營商品零星多樣、作息時間靈活、對消費者十分便利等特點。小商店在新形勢下實行經銷代銷,應該看作是公私合營的一種形式。

第三,小攤販、挑販等,是商業中的獨立勞動者,對他們的改造,應該採取比較簡便的方式,使他們在自願的原則下,分期分批地組成分散經營、各負盈虧的合作小組,並在國營或合作社商業批發店的領導下,同社會主義經濟密切聯系起來,逐步成為社會主義商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至於習慣於走街串巷、流動性很大的部分小商販,應該長期保留他們單獨經營的方式,以保持他們的經營積極性和方便消費者的優點。

第四,要合理使用資方人員。在中國的各階級中,民族資產階級是文化程度高、知識分子多的一個階級。資本家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有相當一部分是好的,是一筆財富。吸收資本家參加工作對生產發展有好處,也利於他們在工作中逐步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黨中央、國務院的上述方針、政策和措施,從全行業公私合營后應採取什麼樣的組織形式以適應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出發,較好地處理了所有制變革同行業改組、企業改造相結合的問題,在私營工商業改造后期起了重要指導作用。根據中央的指示,各地集中一段時間認真進行清產核資、發放定息、安排資方人員以及生產安排等項工作,並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逐步進行生產改組和企業改造,基本上克服了改造高潮中的混亂現象。

經過生產改組和企業的初步改造,大多數公私合營企業合理調整了勞動力,集中了技術力量,平衡了機器設備,提高了設備利用率,解決了部分行業過去在生產經營上的困難,使企業得以充分發揮生產潛力。企業中包括資方人員在內的廣大職工,主人翁思想得到提高,勞動熱情高漲。他們積極改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據統計,全行業公私合營以后,1956年全國公私合營工業總產值達1911億元,較1955年這些企業的總產值增加了32%,1957年又比1956年增加8%。1956年全國公私合營商店、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組的零售總額較1955年這些企業的零售總額增加了15%以上。另外,1956年全國公私合營工業的勞動生產率比1955年提高了20%—30%。

總的來說,經過全行業公私合營這一決定性的步驟,國家更充分地利用公私合營這部分企業發展生產,活躍經濟,積累資金,培訓工人和管理干部,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