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武器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論述

作者:《求是》雜志社文化編輯部主任、編審  李文閣    發布時間:2017-12-19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如何引導?一方面要闡釋和倡導正確的,另一方面要批駁和反對錯誤的。歷史虛無主義是樹立正確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路上的最大“攔路虎”“絆腳石”,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習近平總書記是歷史虛無主義的堅定反對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明確申明中國共產黨人既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一再提醒不要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潭。在批判的同時,他還通過提升文化自信來消解歷史虛無主義,使人們認清了歷史虛無主義的虛妄,也使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一、兩個提升:重大理論創新

11月3日至5日,黃坤明部長在陝西調研時指出,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一“要堅持整體把握、全面系統,聚焦重點、抓住關鍵”,二要從“歷史地位、時代背景、精神實質、豐富內涵、理論創新、實踐要求”六個方面來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系統完整、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邏輯嚴密、相互貫通的科學理論體系,蘊含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包括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在理論創新中,一個重大創新就是“兩個提升”,即把“三個自信”提升為“四個自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容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提升為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四位一體”。

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自信的認識和論述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以2016年6月為界,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16年6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從不同角度闡釋文化自信。第二個階段,即2016年6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自信相並列,把文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2016年6月2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第一次把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自信相並列﹔在2016年10月21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他第一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1]在黨的十九大上,文化自信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被寫進了十九大報告和黨章,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為什麼說“兩個提升”是重大理論創新?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對這一主題理論上的推進當然是重大理論創新。二是“兩個提升”並不是簡單的論斷或口號,它包含豐富的思想內涵。它是一種文化理論,蘊含著對文化的含義和內容、文化的地位和本質、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文化的變遷和發展、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等問題的回答。它是一種歷史觀,蘊含著對歷史發展規律、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等問題的思考。它是一種發展觀,深刻回答了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回答了發展的目標、任務、動力、機制、保証等問題。它是一種意識形態理論,是一種民族觀和國家觀,是一種現代化理論,給后發國家的現代化之路提供了全新選擇等。進言之,“兩個提升”本身就是一個內容豐富、系統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所以才稱得上是重大理論創新。

二、增強文化自信,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為什麼要堅定文化自信,並把文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呢?這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考量。

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一直是一個非常自信、驕傲的民族,傳統中國人的自信、驕傲主要不是來自於經濟、軍事,而是源於文化。今天,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不僅要提高我們的硬實力,而且要提升文化軟實力,隻有文化上強大了、真正自信了,才意味著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現實看,當今世界,文化愈來愈成為一個國家、民族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發達國家文化發展相比,我們文化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特別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這就更需要發展文化。

更為重要的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視文化、強調文化自信,並不只是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而是有更大訴求,那就是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因為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價值理念,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則是價值理念的具體體現。

眾所周知,冷戰結束后,西方有人叫囂,歷史已經終結,西方模式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模式。然而,歷史並未按照那些西方思想家的“預言”演變,資本主義世界並未“風光”多少年。先是1997年至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然后是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等,資本主義經濟普遍陷入低迷。隨著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社會也呈現了種種亂象:社會撕裂,保守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並逐漸蔓延,“逆全球化”思潮明顯上揚,不少國家社會階層分化嚴重,民粹主義大行其道等。

當然,這一時期,我們也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步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社會進入矛盾凸顯期。在這種情況下,對中國道路的質疑逐漸多了起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則利用我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抹黑中國,不僅如此,他們還拿中國革命史、黨史、國史、軍史來做文章,借此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對於中國經濟的質疑,習近平總書記用新常態來釋疑。對於中國道路的抹黑,習近平總書記用我們的發展成就、用提升文化自信來駁斥。他認為目前中國的狀況是“風景這邊獨好”,2013年至2016年,我國經濟保持了中高速增長,GDP年均增長7.2%,高於同期世界2.5%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平。可以說,十八大以來的5年,中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隻要不是戴著有色眼鏡,隻要不是居心叵測,就不能無視這些成就和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滿懷豪情地指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

看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升文化地位、堅定文化自信,說到底,就是堅定對道路的信心,就是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這恰恰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最有力批判。因為,歷史虛無主義並非是一種學術思潮或學術觀點,而是一種政治思潮,其真正目的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三、堅定文化自信,讓歷史虛無主義銷聲匿跡

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極大,如果任其泛濫、蔓延,就會亡黨亡國。對此,必須有清醒認識。我們必須堅定“四個自信”,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一是旗幟鮮明講政治。二是樹立正確歷史觀。歷史虛無主義一貫手法就是用枝節代替主流、用碎片遮蔽整體、用局部置換全貌、用偶然否定必然。破除歷史虛無主義構筑的重重幻象,就必須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三是一心一意謀發展。孟子說過: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事實勝於雄辯,對歷史虛無主義最有力批駁是來自於實踐。隻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隻要我們不斷取得歷史性成就,歷史虛無主義就沒有了市場。



[1] 《人民日報》2016年10月22日。

[2] 《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