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正確的歷史觀 
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宋月紅    發布時間:2017-12-19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闡述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時指出,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闡明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進一步把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納入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之中。這是因為,歷史虛無主義從歷史問題上特別是黨史國史問題上做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所謂“反思”“翻案”“解構”等形形色色的“虛無”文章,誤導人們的歷史認知和社會輿論,與唯物史觀爭奪闡釋歷史的主導權、影響力和話語權,成為當前通過“虛無”歷史動搖和消解黨領導人民進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真實、歷史自信,以至於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主要認識來源和集中表現。而且,在各種錯誤思潮的關系中,歷史虛無主義也是其他錯誤思潮產生的歷史認識根源。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是建立在黨史國史基礎上的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需要,是黨史國史研究科學發展的需要,是黨史國史研究在思想政治上的學術擔當、理論擔當和政治擔當。

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實質上是一種歷史觀問題,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當然要以歷史事實和史料為根據,但更為根本的是要在社會上和歷史理論上培育、堅持和發展正確的歷史觀。

從表象上來說,歷史虛無主義以“虛無歷史”為基本特征,通過史實、史料問題在歷史過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環節和歷史邏輯上做文章,而且是有所虛有所不虛的,以其“虛”縮小、扭曲和否定對其立場、觀點不利的歷史,而以其“不虛”夸大、杜撰、顛倒對其立場、觀點有利的所謂歷史事實、歷史碎片和歷史邏輯關系。在黨史國史問題上,歷史虛無主義從其立場和觀點出發,通過歷史碎片化、歷史情節虛構化和史料的取舍、剪裁,偷換、變幻或偽造歷史場景而任意打扮黨史國史的面貌,通過夸大或掩蓋歷史因果關系、歷史功過、歷史是非,以及以其好惡揣度歷史人物的心理和彼此之間的矛盾對立關系,抹黑、丑化領袖人物,搞翻案文章,要麼肯定一切,要麼否定一切,夸大歷史之非、縮小或抹殺歷史之是,歪曲黨史國史發展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

歷史研究有一條基本的認識邏輯,那就是立場、觀點不同,即使是對待同一個史料、同一個歷史問題,也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何況歪曲、杜撰歷史事實和混淆、顛倒歷史邏輯。歷史虛無主義問題看似所謂史實、史料學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歷史觀問題,而且以其立場和觀點選取史實、史料,把顛倒過來的歷史重新顛倒過去,並以其價值判斷、“反思”歷史,解構主流歷史認識,混淆歷史是非,動搖正確歷史觀基礎。在黨史國史問題上,歷史虛無主義用西方現代化史觀否定中國革命史觀和誤導中國社會現代化史觀,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歷史虛無主義還給馬克思主義貼上所謂歷史虛無主義的標簽,由此也深刻地反映出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歷史觀問題。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是與唯物史觀是根本對立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觀是關於什麼是歷史、怎樣對待歷史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一個民族對待其安身立命的歷史基礎的最基本的立場和觀點。然而,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經濟社會基礎、利益所在和價值取向,就會產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歷史觀。正確的歷史觀或一些歷史觀中的合理成分都是對人類社會矛盾運動的基本法則和歷史發展的普遍性和規律性的能動反映。而且,歷史觀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思想認識來源和基礎,在人類的思想認識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歷史觀的正確與否,影響甚至決定著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正確與否。我們黨的先驅李大釗同志在傳播唯物史觀時曾指出,欲先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必先有一個正確的歷史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確立和發展,在人類社會思想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變革意義。它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並指導科學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由理想變成現實。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宇宙觀和哲學基礎,不斷探索中國社會矛盾運動規律,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通過改革開放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選擇了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合乎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的必然。研究黨史國史,就要遵循這一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的統一。黨史國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和必然結果,蘊涵著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如此,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夠具體而深刻地揭示黨史國史發展的復雜性、必然性和內在規律性。

唯物史觀的方法論與歷史虛無主義是本質不同的,在黨史國史問題上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必須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特別是把唯物史觀的方法論與歷史虛無主義嚴格區別開來。黨史國史問題是歷史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是歷史與政治相統一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他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要繼續加強對黨史、國史的學習,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

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是以歷史問題為基礎的政治問題。主要由於毛澤東晚年錯誤發動了“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造成嚴重挫折和損失,使如何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問題自然變得“復雜”起來。然而,“非毛化”者卻把《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了毛澤東晚年錯誤作為其搞“非毛化”的一種起因,而且以《決議》“宜粗不宜細”地對待歷史而詆毀決議的科學性。“非毛化”的表現,並不都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但歷史虛無主義則是其搞“非毛化”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非毛化”把毛澤東錯誤發動“文化大革命”,歸咎於所謂個人政治利益和個人品質,歸咎於某些人主觀臆測出來的所謂“狹隘”“陰暗”的心理,圖謀“妖魔化”毛澤東,進而“抹黑”那一段歷史和黨的形象,用被歪曲了的歷史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歷史地看,《決議》不僅是在同“非毛化”的斗爭中形成的,而且更為實質性的是《決議》把毛澤東的一生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全面認識,放在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艱辛探索,努力實現國家獨立、富強、民主、文明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科學把握,實現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發展邏輯與毛澤東思想的理論邏輯的高度統一。《決議》把“毛澤東晚年錯誤”同毛澤東思想區別開來。在毛澤東的歷史功績面前,指出“毛澤東晚年錯誤”,並不會消弱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也不會損害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價值及其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作用。決議採用“宜粗不宜細”的原則,是為了要避免敘述性的寫法,要寫得集中一些。而且,“宜粗不宜細”也是以准確為前提的。更為根本的是,《決議》的通過,標志黨在指導思想上完成了撥亂反正的任務,而歷史虛無主義搞“非毛化”的目的則是與之截然對立、背道而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