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志將軍的好“搭檔”——崔田民將軍

作者:李春光    發布時間:2017-12-2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到 :

1992年11月初,也就是崔田民將軍病逝一周年前夕,楊得志和馬文瑞、賀晉年、郭洪濤、李鐵輪同志聯名寫了篇紀念文章,發表在8日的《人民日報》上,其題目是《功高不居功 望重不自滿——回憶崔田民同志生前革命業績》。世人讀后,聯想到抗日戰爭時期的冀魯豫,都認為楊得志、崔田民二位將軍是一對配合得非常默契的“好搭檔”。

崔田民1912年生於陝西省綏德縣鐵茄坪村,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后擔任本村黨支部書記兼團支部書記,綏德南區黨委委員兼區團委書記,綏清中心區黨委書記,陝北黨團特委委員兼團特委組織部長,陝北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等。

1935年10月,時任陝北蘇維埃副主席的崔田民被調任紅15軍團78師政委。不久,參加了著名的直羅鎮戰役,隨后又參加了東征、西征戰役和山城堡戰斗。

1937年8月,崔田民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政治處主任、政委﹔12月,調任689團政委﹔1938年4月,又調任344旅政治部主任。當年7月,該旅旅長徐海東去延安治病和學習,由343旅685團團長楊得志代理其旅長職務。從此,楊得志和崔田民並肩戰斗了5年多。

一、開辟魯西南

1938年夏,朱德總司令將楊得志召回總部,命他和崔田民去冀魯豫三省邊區開辟根據地。8月底,楊、崔率688團從長治出太行東進,在臨漳、安陽地區與689團會合。正准備按八路軍總部的意圖“向冀南、豫北平原及鐵路沿線展開”,突然接到總部命令:堵截在冀南地區受到八路軍東進縱隊嚴重打擊的偽扈全祿部。楊、崔即率344旅的兩個團協同東進縱隊發起漳南戰役,消滅偽軍和頑匪4000多人。后又組成漳南兵團繼續南下,拔除沿途敵偽據點8個,收復了滑縣和道口鎮,在湯陰縣全殲扈全祿部1400多人,擴大了浚縣、滑縣、湯陰的抗日武裝。不久,楊、崔奉命率部返回原地。

1939年2月初,楊得志和崔田民奉命二出太行,東進冀魯豫。這一次,總部給他們下達的任務是:“帶一點部隊先去”冀魯豫邊區,在那裡“整編、擴大部隊,待命回山西”。於是,他們率旅直一部、一個工兵排和一個迫擊炮排總共不足100人,由山西高平地區出發,到達直南地區的內黃沙區。

冀魯豫邊區位於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包括直南、豫北、魯西南3個地區20余縣。這裡作為華北、華中的結合部,是太行、魯西、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3月9日, 楊得志、崔田民在豫北濮陽縣井店一帶,同已在這裡開展游擊活動的344旅獨立團、特務團,以及在冀魯豫地區堅持游擊斗爭的黃河支隊、考城大隊、隴海路支隊等地方武裝會合,整編后成立了冀魯豫支隊,楊得志任支隊司令員,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后任政委)。支隊成立了黨的領導組織——行動委員會,崔田民任行動委員會書記。從此,冀魯豫邊區結束了各游擊隊分散活動的局面,有了一支共產黨統一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

冀魯豫邊區不但是三省的結合部,還是敵、偽、頑匪的結合部。冀魯豫支隊活動的地區是國民黨河北直南、豫北滑縣、豫東民(權)考(今蘭考)、魯西南菏澤和成(武)曹(縣)5個專員公署的地區。當時,他們對抗日和八路軍的態度各有不同:其中直南、豫北地區與八路軍有統戰關系,濮陽還設有八路軍辦事處,抗日群眾組織可以公開活動﹔而魯西南除了日、偽軍,還有形形色色的土匪武裝,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十分淒苦。針對這些具體的情況,楊得志和崔田民等人確定了支隊“以直南為依托,堅持豫北,開辟魯西南”的行動方針。

冀魯豫支隊成立的當月,楊、崔即率主力開赴魯西南的東明、定陶、曹縣、成武、金鄉等縣。這一地區,“牛毛司令”的隊伍和“響馬”武裝比比皆是。在這些隊伍中,敵、偽、頑各種成分夾雜,還有反共抗日的土匪。針對這一復雜的局面,崔田民協助楊得志採取了不同的對策:對國民黨地方武裝和地主土匪武裝,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對其中死心塌地勾通日軍的漢奸,為禍百姓、反對八路軍的反共分子,堅決地予以打擊和懲辦﹔對於成分復雜的會道門、土匪,隻要不當漢奸,不害百姓,則採取教育、爭取、感化的政策,“一不打,二不殺”,使他們不再與八路軍為敵﹔而對那些既想抗日又想“佔山為王”的“土皇帝”,則親自去做工作,保留他們的隊伍,將他們改造成抗日武裝。結果,如願以償,很快便打開了局面。為此,楊得志高興地對人說:對這些“牛毛司令”、“土皇帝”,崔田民頭腦最冷靜,講政策,又有耐心,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冀魯豫支隊還有計劃地在魯西南連續打了幾個勝仗,並在曹縣建立了抗日游擊隊,成立了民兵聯防組織等﹔曹縣縣委也由秘密轉到公開,曹縣成了魯西南最早的抗日根據地。

因為要“待命回山西”,冀魯豫支隊與地方黨組織暫無正式關系,但以崔田民為書記的冀魯豫支隊行動委員會與部隊所在冀南、豫北等地區的地方黨組織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互相配合,互相幫助。在反“掃蕩”期間,冀魯豫支隊仍協助地方黨組織的建設:8月,成立了魯西南地委(歸湖西區黨委領導),還在有國民黨縣政府的東明、長垣、菏澤、濮陽、滑縣的結合部設立了幾個縣區的聯合辦事處,履行抗日政府的職能。

這時,冀魯豫支隊已經發展到1.7萬多人。鑒於“整編擴大部隊”的任務已經完成,楊得志、崔田民給軍委、總部、旅部發去電報,提出歸建115師,以泰山為依托建立根據地的建議。楊、崔很快接到軍委復電:冀魯豫地區戰略地位重要,你部應做長期打算,在該地區進一步創造、擴大、發展和鞏固抗日游擊根據地。從此,冀魯豫支隊不再“待命”,而是遵照中央軍委的電示,堅持不懈地在冀魯豫邊區開展平原游擊戰爭,建立鞏固的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但是,時近初冬,1.7萬多人過冬的糧食和棉衣卻無著落。面對這一難題,楊、崔反復磋商后,決定不向上級伸手,也不增加人民負擔,而是抓捕單縣青凅集高辛庄最大的漢奸、也是富甲一方的高聖君,從他那兒解除部隊的燃眉之急。崔田民經過精心策劃,和2大隊大隊長覃健率2大隊夜襲高辛庄。結果,一槍未放,便活捉了高聖君,勒令他拿出7萬銀元的贖金解決了部隊冬裝。

二、創建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1940年春,為統一領導冀魯豫抗日武裝,按照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成立了冀魯豫軍區,楊得志任司令員、崔田民任政治委員、盧紹武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直南、豫北、魯西南3個軍分區。與此同時,中共北方局決定由王從吾、劉宴春、楊得志、崔田民、信錫華等組成中共冀魯豫區委員會,統一領導直南、豫北、魯西南地委。

4月30日,八路軍總部決定將剛剛由344旅擴編為八路軍的第二縱隊與冀魯豫支隊合編。從此,“冀魯豫支隊”番號取消,“二縱”兼冀魯豫軍區,直屬八路軍總部。楊得志任“二縱”司令員,黃克誠任“二縱”政委兼軍區司令員,崔田民任“二縱”政治部主任兼軍區政委。

1940年6月10日,即農歷五月初五,日寇集中1.5萬人的兵力、10多架飛機、百余輛戰車,分12路向清豐、濮陽、內黃分進合擊,企圖消滅二縱主力和機關。與此同時,頑軍石友三也卷土重來,糾集匪偽雜軍3萬多人向冀魯豫根據地進犯,史稱“五•五大掃蕩”。

其間,根據中央軍委命令,黃克誠率二縱主力跳出敵人合圍,離開冀魯豫南下,開赴華中豫皖蘇抗日根據地。

經過13天的“掃蕩”,日、偽軍重新佔據了直南5縣城,並在滑縣、浚縣等地設立據點34處,把根據地分割成許多小塊,形成了對冀魯豫根據地的包圍和封鎖﹔土匪、漢奸等反動武裝,也乘勢向根據地進犯,一時間形成了日、偽、頑、會、匪“五鬼鬧邊區”的嚴重局面。

此時,留在冀魯豫的主力部隊隻剩下相當3個團的兵力。為此,中央軍委發電征求楊、崔等人的意見:是繼續留在原地堅持下去,還是去蘇北地區發展新的根據地?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楊得志、崔田民不謀而合。於是,他們立即回電:堅持冀魯豫邊區斗爭!

根據中央新的指示,留在冀魯豫的部隊整編后組成新的第二縱隊兼冀魯豫軍區,楊得志任縱隊司令員兼軍區司令員,崔田民任縱隊政治委員兼軍區政治委員並接任軍政委員會書記。

重新整編的八路軍第二縱隊和冀魯豫各軍分區部隊,在各地對根據地內的頑軍進行了打擊,一度奪回了直南的南樂、清豐、濮陽縣城。至1940年底,主力部隊發展到1萬多人,地方武裝3000多人,民兵2000多人,邊區形勢漸有好轉。

1941年1月,冀魯豫邊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晁哲甫為主任,崔田民、賈心齋為副主任。至此,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歸於統一,全區轄直南、豫北、魯西南3個地委、3個專署、3個軍分區,共15個縣,冀魯豫邊區抗日游擊根據地正式形成。

三、艱苦卓絕的反“掃蕩”

冀魯豫邊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不久,日軍已將進攻的矛頭轉向了華北敵后戰場。4月12日,日、偽出動兵力萬余人,汽車、坦克等130余輛,分5路對沙區進行毀滅性的大“掃蕩”。楊、崔得到消息,馬上指揮部隊轉移,並派出戰斗部隊帶領沙區黨政機關和群眾2000多人突圍。

9天后,部隊回到沙區。隻見上百個村庄變成了瓦礫和焦土,整個沙區的房屋被燒過半,軍民被殺4000多人,糧食、種子、耕牛和農具被搶、被毀大部,連群眾賴以為生的棗樹也被砍5萬余株!

鑒此,楊、崔馬上組織部隊協助地方黨政組織進行善后、安撫、救濟工作。區黨委、行署和軍區聯合組成120余人的5個工作隊,解決根據地重建和群眾的穿衣、吃飯問題。不到半個月,工作隊走遍了125個村庄,發放救濟糧、貸款和種子,組織群眾生產自救﹔部隊還專門派出小分隊,幫助群眾修房建屋,重建家園。

在此間籌集救濟資金時,不少同志基於過去的習慣作法,都主張“吃大戶”。而崔田民卻不然:他從執行黨的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出發,提議不提“吃大戶”的口號,而強調“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救濟難民就是抗日愛國”,向開明的地主士紳開展募捐。這一意見被區黨委、行署和軍區採納,收到明顯成效:工作隊很快向地主、富農借糧8萬多斤,籌集到“邊幣”(在根據地流通的錢幣)近10萬元,以及大量的衣物、柴草、家什、農具,全部救濟了難民,保住了冀魯豫這塊重要的平原抗日根據地。但是,在冀魯豫周圍的平漢、津浦、隴海3條鐵路線上,日軍卻集中了6個師,根據地內日、偽軍總兵力達到7萬余人。根據地越來越小,回旋余地越來越窄。

面對嚴重困難的局面,為了統一對敵斗爭力量,在更大范圍內堅持平原作戰,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在7月份作出決定:冀魯豫與魯西這兩塊緊鄰的根據地合並為統一的冀魯豫邊區,成立新的冀魯豫區黨委和行政公署。合並后的區黨委受北方局領導,行政公署隸屬於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魯西軍區與冀魯豫軍區合並為新的冀魯豫軍區,兩區所屬主力部隊編入第2縱隊﹔新的冀魯豫軍區機關仍由第2縱隊兼,歸八路軍總部指揮﹔縱隊司令員為楊得志,軍區司令員為崔田民,原魯西軍區政治委員蘇振華任縱隊兼軍區政治委員。從此,冀魯豫根據地成為黨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直接領導的一個獨立的戰略區。

為扭轉對敵斗爭的局面,中央軍委發出指示:在日寇的殘酷“掃蕩”中,每個根據地的軍事機構應包含主力軍、地方軍、人民武裝三部分,目前以發展地方軍、人民武裝為中心。於是,冀魯豫軍區決定由崔田民具體負責地方武裝和民兵工作。崔田民立即行動起來,憑其踏實的工作作風和卓越的領導才干,很快便使7個軍分區都與縣、區武裝建立了隸屬關系,並從主力部隊抽調152名軍政干部充實了地方武裝。1941年下半年,主力部隊組建了小型游擊支隊12個,深入接敵區和敵佔區, 帶領地方武裝開展反“蠶食”斗爭。后來游擊支隊改稱“小部隊”,由12個擴大到20個,與各地民兵武裝成為冀魯豫根據地堅持平原抗戰的重要力量。

1942年,從春到秋,河南全省旱災、蝗災、澇災、風災、雹災、霜災不斷,百年不遇,幾乎顆粒無收。軍民缺吃少穿,軍區開會時有的干部餓得隻能躺著。鑒於冀魯豫個別地區發生了地方武裝投敵叛變事件,崔田民馬上作出了在全軍區整訓地方武裝和民兵的決定:從野戰部隊抽調軍政干部,對7個軍分區的獨立團和近50 個縣的縣大隊、區干隊有計劃地進行集中整訓或分散輪訓﹔在300多個建制單位建立健全黨的組織﹔在民兵中開展神槍手的軍事訓練和民兵聯防檢閱。整訓后,全區的地方武裝普遍得到了鞏固和提高,擴大了民兵聯防,在各地區反“蠶食”斗爭中見到成效。

1943年春,災荒仍在蔓延。冀魯豫全區30萬災民,有上千村庄的大部分農民外逃﹔有的地區,牲口幾乎全部被吃掉、賣掉。為多方救災、救民,崔田民隨到任不久的冀魯豫區黨委書記黃敬、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數次到重災的魯西南、沙區各縣了解災情、檢查工作,穩定群眾和部隊的情緒。他們親自出面聯絡、動員統戰對象、社會上層、鄉村士紳捐糧、捐款,向地主借糧﹔並根據八路軍總部“各軍區部隊要和黨、政、民一起自己救自己”的指示作出決定:全區部隊利用戰斗間隙開荒種糧、種菜﹔節衣縮食,開展“人省一兩糧,馬省二兩料”運動,各部隊挖野菜以補充糧食不足﹔各軍分區騎兵團、騎兵連的牲口全部參加災民春耕和農忙﹔戰士幫工,“不吃群眾一口糧,不喝群眾一口水”,軍區機關“白天多干事,晚上少點燈”⋯⋯凡此種種,贏得了民心,凝聚了民力,加上春播后連下透雨,緩解了干旱,到麥收災情開始好轉。

四、整風學習和開辟地下交通線

1943年初,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在冀魯豫根據地開展了整風學習運動。崔田民負責領導軍區的整風。他在軍區干部大會上作了動員和部署,要求軍區所屬單位團以上干部實事求是地參加整風學習,並發表了《反對狹隘經驗主義》的文章。由於措施得當,保証了運動不“左”不右,達到了預期目的。

與此同時,鑒於“4•12”大掃蕩后我黨地下交通線又被敵佔區阻隔,崔田民又致力於交通線的恢復和開辟工作。

早在1940年8月,崔田民就根據八路軍總部的指示,著手開展敵佔區的工作,他和政治部主任唐亮、敵工部長李一非商議決定,派敵工部情報股長黃友若到河西地區了解情況,並建立冀魯豫軍區衛西工委,專門搜集情報,做統一戰線的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衛西、豫北地區的地方勢力、實力派、社會上層、會道門武裝,已成為團結、爭取、利用的穩固對象﹔加上楊、崔在冀魯豫地區長期的統戰基礎和影響,使交通線的創建得以順利進行。

接著,在崔田民的提議下,冀魯豫軍區又於1942年5月建立了沙區辦事處,委派第三軍分區政委王樂亭出任辦事處主任。辦事處經過對這一地區偽軍多方面的工作,很快建立了經內黃、安陽,過衛河、安陽河、平漢路封鎖線,到達林縣任村的交通線。后來,經這條交通線護送的我黨政軍過往人員達1000余人,其中包括劉少奇、朱瑞、陳毅、北方局代理書記鄧小平、一一五師兼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肖華等重要領導人。此外,秘密交通線還擔負著傳遞文件,收集情報、保持根據地之間的聯系,採購和轉運軍用物資等任務。

1943年6月,共產國際解散,蔣介石又借機掀起反共高潮。冀魯豫軍區通過地下交通線,及時獲悉國民黨28集團軍李仙洲、侯鏡如部奉蔣介石之命,由皖北越過了隴海鐵路,侵佔湖西根據地,向曹縣東南進犯﹔兩個月前投降日寇的豫北偽軍杜淑由湯陰- 新鄉一線,正侵入衛河以南根據地。他們一東一西,對冀魯豫根據地形成了兩面夾擊之勢。

面對此情,楊得志、黃敬同蘇振華、閻揆要、崔田民商議后,決定主動出擊,並首先打擊盤踞在軍區門口距離范縣隻有幾十裡的朝城偽軍石友三舊部﹔然后兵分兩路,楊、崔指揮東殲李仙洲,蘇、閻指揮西殲杜淑。

7月5日,朝(城)南戰斗打響,僅3天就拔掉敵人92個據點和碉堡,收復了朝城周圍大部地區。

朝南戰斗結束不久,楊、崔又立即組織了一個人數不多的“小前指”,從朝城地區出發,冒雨渡過黃河,進入魯西南,集中了該地區的二、五、六3個軍分區6個主力團和游擊隊、民兵,在曹縣東南發起了東殲李仙洲的“討頑戰役”。 戰役打了一個月,大小戰斗69次,共殲敵5900多人,開辟了南北、東西近百裡的根據地,新建了成武和曹縣兩個抗日縣政府。與此同時,蘇振華、閻揆要指揮西路部隊勝利完成了殲滅偽軍杜淑的衛南戰役,殲敵5600多人,建立了衛南、濱河、滑縣3個抗日縣政府。

不久,崔田民接到了去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的通知。戰事正緊,他與楊得志匆匆話別。這時,他們在4年前奉命來冀魯豫時所率領的不足百人的隊伍,已經發展為八路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冀魯豫邊區,也成了一塊重要的平原抗日根據地!戰爭的歲月,艱危的生活,在數百次的“掃蕩”與反“掃蕩”之中並肩戰斗、生死與共、互相尊重、彼此信賴、配合默契,甚至秉性相近、脾氣相投,已使他們成了真正的莫逆之交!

崔田民於1943年年底抵達延安, 1945年4月出席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后重回冀魯豫根據地時,晉冀魯豫軍區已經成立。崔田民任該軍區一縱政治部主任。以后又參加了解放戰爭。

新中國成立后,崔田民歷任鐵道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志願軍鐵道兵團副政委、解放軍鐵道兵副政委、政委、黨委書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並榮膺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十三大特邀代表。

1991年11月16日,崔田民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來源:《中華魂》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