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歷史研究的方法論原則

原標題: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歷史研究的方法論原則
作者:胡佔君 郭繼武    發布時間:2018-01-02    來源:紅旗文稿
分享到 :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習近平同志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基本理論,以深邃的歷史眼光,深厚的歷史修養,回應實踐挑戰,解決時代課題,正本清源,繼承創新,深刻闡釋和把握歷史、現實和未來,形成了其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論原則。這是習近平同志對馬克思主義歷史方法論原則的豐富和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

一、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歷史的方法論原則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認識和分析歷史的根本方法論原則。習近平同志對實事求是曾做專門論述,他引用毛澤東的話對其進行闡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他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因此,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堅持實事求是研究中國革命史、新中國國史,堅持實事求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習近平同志強調,堅持實事求是首先要堅持從史實出發,用史實發言,讓文物說話。他指出,歷史研究必須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証詞等各種人証、物証來說話。要加強資料收集和整理這一基礎性工作,盡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因為史料是“求是”的前提,事實是真理的依據,隻有掌握翔實准確的第一手歷史材料,說話才最有說服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實事求是關鍵在於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去“求是”,揭示歷史客觀規律,得出科學歷史結論。他強調,要“求是”,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研究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從零亂的現象中發現事物內部存在的必然聯系,這樣就能從史料中得出科學的令人信服的歷史結論。否則,就容易陷於盲目性、片面性,很難做到實事求是。

習近平同志認為,堅持實事求是的根本要求是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對人民負責。他強調,堅持實事求是,就要堅持為了人民利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史學工作者既要全面記載和客觀反映黨的歷史,充分肯定其歷史貢獻,正確分析和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又要光明磊落、無私無畏,以事實為依據,敢於說出事實真相。即便對我們黨包括領袖人物的失誤和錯誤也要敢於承認,正確分析,敢於糾正,從而使失誤和錯誤連同黨的成功經驗一起成為寶貴的歷史教材。

習近平同志是堅持實事求是認識和研究歷史的光輝典范。他從時代要求出發,回應實踐挑戰,實事求是地分析和回答了當代中國一系列重大歷史課題。比如,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歷史的正確評價、對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歷史地位的正確認識、對中國共產黨95年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對社會主義500年歷史的考察與評價,等等,科學地回答了社會上存在的歷史疑問,糾正了錯誤言論,批判了歷史虛無主義觀點,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歷史研究方法論原則。

二、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相統一認識歷史的方法論原則

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的統一是正確認識和研究歷史的又一方法論原則。習近平同志在2010年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黨史研究是一門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從中國共產黨的活動揭示當代中國社會運動規律的科學,要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的統一”。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針對黨史研究和社會輿論中存在的偏離與弱化黨性的問題,又反復強調堅持黨性的重要性。

堅持黨性就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工人階級的政治立場,說到底就是堅持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宣傳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堅定宣傳中央關於形勢的重大分析判斷,堅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

堅持科學性就是堅持追求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真理性。歷史科學具有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社會屬性,研究者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研究什麼,主張什麼,都會打下社會烙印。所以,研究者的立場、理論方法和價值體系的不同,將直接導致其研究結果的不同,決定其研究是否趨向真理性。這就使研究者能否選擇正確的立場、理論方法和價值體系,成為保証其研究科學性的關鍵和前提條件。

堅持黨性是實現歷史研究科學性的政治保証。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黨性本質上體現了科學性、人民性、先進性和時代性,這為歷史研究(特別是黨史研究)實現科學性提供了根本前提﹔另一方面,歷史科學的社會性決定了隻有堅持黨性,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才能保障其研究具有正確的理論、方法和價值導向,實現其研究的科學性。偏離和拋棄黨性必然陷入歧途,失去歷史研究的科學性。這是顯而易見且確定無疑的理論邏輯和活生生的事實。

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相統一,必須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違背歷史研究的黨性和科學性原則。其政治上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科學性上則毫無科學精神和科學內涵,只是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因此,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這是新時代歷史研究者應當自覺擔當的歷史責任。

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相統一,必須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不能把探索性的學術問題等同於嚴肅的政治問題,也不能把嚴肅的政治問題等同於探索性的學術問題,混淆二者關系是錯誤的﹔二是不能認為是學術問題,就把黨性扔到一邊,不顧場合口無遮攔亂說一氣,甚至為沽名釣譽而標新立異。堅持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宣傳紀律和充分發揮個人創造性相統一,是歷史研究者必須具有的科學態度。

黨性與科學性相統一是保障歷史研究的政治方向和歷史研究成果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法論原則。當前思想多元、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十分尖銳復雜,其中不少問題涉及中國歷史研究,特別是黨史和新中國歷史研究。對此,堅持黨性與科學性相統一,實事求是地給予正確的分析與回答,給予正確引導,是每位歷史工作者都應自覺履行的社會責任。

三、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的歷史研究方法論原則

習近平同志提出,把握歷史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是認識和分析歷史的重要方法論原則。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要牢牢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堅決反對任何歪曲和丑化黨的歷史的錯誤傾向。

歷史主題是一定歷史時期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體現。例如,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這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就是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主題。把握住歷史主題和主線就從整體性、系統性和方向性的高度把握住了歷史,就能避免割裂歷史、碎片化歷史,避免陷入歷史迷茫。

歷史主流是歷史主題和主線的體現。例如,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流,就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貧窮落后的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先進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把握歷史主流就是要把握住歷史的主要方面,區分出歷史的次要方面。總之,把握住歷史主流和本質就從歷史的主要方面、內在規定性的深度把握住了歷史,就能避免歷史次要方面、歷史表象對歷史認識的干擾,避免歷史認識和研究的片面性錯誤。

把握歷史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是綱舉目張的歷史分析和考察的方法﹔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認識本質、把握規律的歷史認識和研究方法﹔是從全部總和、聯系中去把握歷史事實,而不是從片斷的和隨便挑出來的歷史事實來分析評判歷史的方法。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法在歷史研究過程中的具體運用,是實事求是的具體展開,是習近平新時代歷史研究方法論原則的創新。

習近平同志在把握歷史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分析和研究歷史方面為我們作出了表率。例如,他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歷史的正確認識,就牢牢把握住了改革開放前后的歷史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即改革開放前后的歷史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因此,雖然這兩個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絕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所以,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發展。習近平同志關於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歷史的分析和評價,批判了歷史虛無主義者割裂和否定改革開放前后30年歷史的錯誤,撥開了長期籠罩在這一問題上的歷史迷霧,解決了事關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歷史與實踐的重大問題,對於凝聚社會共識、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習近平同志還提出把歷史人物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評價的方法論原則。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他提出“六個不能”的觀點,即“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於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於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隻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這一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人物評價思想的豐富和發展,為我們正確研究和評價歷史人物提供了科學的標准和依據。

習近平同志的歷史研究方法論原則是一個融科學性、政治性和價值導向為一體的完整體系。其中,實事求是是最基本的科學方法,是基礎和根本,離開實事求是,其他歷史研究方法論原則就會失去其科學性。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的統一是核心和關鍵,它以實事求是為基礎,又統領和規定著其他歷史研究方法論原則,離開黨性和科學性的統一,其他方法論原則就會失去其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把握歷史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以及把歷史人物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歷史條件下去分析,是具體的歷史研究方法論原則,這既是實現實事求是的具體要求、具體展開和具體路徑,也是堅持黨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內在要求。它們從抽象到具體,相輔相成,辯証統一。

習近平同志的歷史研究方法論原則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解決中國歷史研究(特別是黨史和新中國歷史研究)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進程中提出的。在理論上它具有繼承性和創新性,是馬克思主義歷史研究方法論原則不斷發展的最新成果﹔在實踐上它具有鮮明時代性和指導性,對於新時代正確認識和研究歷史、正確認識和把握現實與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北京物資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物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