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胡繩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
(2018年1月10日)
今天,我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參加紀念胡繩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胡繩同志是我們中央黨史研究室的老主任,擔任這一職務達18年之久,他的光輝業績、革命精神和崇高風范,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黨史工作者。我的發言,著重回顧胡繩同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奮斗歷程和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史工作領域的卓越貢獻。
胡繩同志早年投身革命洪流,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重要貢獻。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年僅13歲的胡繩同志便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廣泛閱讀馬克思主義書籍,尋求救國救民真理。1935年9月,胡繩同志在上海參加革命,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1月,胡繩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寫成《新哲學的人生觀》一書。這本寫給“刻苦奮斗的青年”的著作,提倡“堅決的、向上的”人生態度,對大批青年追求進步和走上革命道路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時期,在黨領導的思想文化戰線上,他不畏國民黨的反動政治高壓,以馬克思主義為武器沖鋒陷陣,發表《我對於現階段中國思想的意見》等一系列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文章,倡導文化界人士“集中一切力量”,發動“和整個民族為生存的斗爭相配合的文化運動”,在抗日救亡大目標下實現大團結大合作,表現出一個黨所培養的年輕文化戰士在政治上理論上的黨性和銳氣,為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胡繩同志奔赴武漢,於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他在武漢、襄樊、重慶等地積極參與黨的文化領導機構和統一戰線工作,先后擔任《全民抗戰》等刊物編輯、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委員、《新華日報》社編委等職。他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深刻分析批駁各種錯誤思潮,與國民黨頑固派推行的文化專制主義進行了堅決而卓有成效的斗爭。
胡繩同志為新中國的誕生不懈奮斗,屢建功勛。全國解放戰爭時期,胡繩同志先后擔任中共上海工委候補委員、文委委員,上海、香港生活書店總編輯等職。他密切關注局勢的迅猛發展,發表大量時事評論文章,在海內外特別是在思想文化界和知識青年中產生了很大影響。針對當時出現的在國共兩黨主張的道路之外另走“第三條道路”的錯誤傾向,胡繩同志寫下多篇評論文章,倡導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奮斗、不斷進步,取得了積極效果。
1948年10月,胡繩同志離開香港輾轉到達河北省平山縣解放區,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教材編寫組組長、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副主任。他緊密配合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葉聖陶先生,帶領有關人員忘我工作,做到“解放軍打到哪裡,教科書送到哪裡!”在他和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國的第一套大、中、小學教科書幾乎與新中國同時誕生,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1949年9月,胡繩同志作為社會科學界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創建新中國的籌備工作,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胡繩同志是我們黨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歷史學家。他早年就以少年聰慧、成果豐碩而蜚聲學界。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學術研究和寫作,把理論研究與時代發展、民族需要密切結合,先后出版《哲學漫談》《辯証法唯物論入門》《思想方法》等著作,深入淺出地闡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作出了突出貢獻。
胡繩同志自20世紀30年代起便致力於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中國歷史,先后出版了《二千年間》《論鴉片戰爭——中國歷史轉變點的研究》《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等著作,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許多研究者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和依據。新中國成立后,他長期潛心中國近代史研究,形成研究體系,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先行者和重要開拓者之一。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胡繩同志曾擔任毛澤東著作編輯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等職,參與《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許多黨和國家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為總結歷史經驗,實現黨的工作重點的歷史性轉變,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2年起,胡繩同志擔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1994年任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他十分重視中共黨史學科建設,強調黨史研究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要注意現實生活中提出的問題。在他領導和主持下,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出版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后改為第一卷)、《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等有重要影響的黨史著作,開展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卷(后改為第二卷)編寫工作。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一書,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全黨統一思想、堅定信念、繼續前進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重視黨史部門建設和黨史隊伍建設,培養了一大批黨史研究人才,為黨史事業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治學嚴謹、刻苦自勵,胸襟寬廣、清廉正派,獎掖后學、關心群眾,得到大家的衷心愛戴。當年,同志們一般都尊稱他胡繩同志,一些年輕同志有時也不憚冒昧,叫他老胡,他總是慈祥地笑著作答。時光飛逝,胡繩同志離開我們已經17年了。今天,同志們在回憶起他時,仍充滿著無比的思念和敬重之情。“文苑風高激浪斜,當年征戰筆生花。”這一詩句,深切表達了當年與胡繩同志共事的老同志對他心系家國、筆耕不輟的贊譽和欽佩。可以告慰胡繩同志的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黨史系統和廣大黨史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歷史和黨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切實肩負起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歷史責任,促進黨史事業迎來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推動黨史工作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胡繩同志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堪稱寶貴、歷久彌新,將激勵我們砥礪前行。今天,我們紀念胡繩同志,就是要學習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黨的無限忠誠,學習他毫不懈怠的進取意志和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尊重知識的博大胸襟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作為黨史工作者,我們要從他深邃的思想、淵博的學識和卓越的文才中汲取營養,同人民共呼吸、與時代共命運,推動黨史工作伴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鏗鏘步伐不斷開拓奮進。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繼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