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史資政 育人護國

原標題:存史資政 育人護國
作者:宋月紅    發布時間:2018-01-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

以唯心史觀為基礎的歷史虛無主義,對歷史進行所謂“反思”、“重評”、“消解”和“重構”,與唯物史觀爭奪歷史問題認識上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為其所推崇的政治意識形態提供所謂歷史根據。歷史虛無主義並非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借史論今、參與現實。歷史與現實越密切,與當代越接近,歷史虛無主義就越活躍,影響越嚴重。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成為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侵蝕對象和混淆歷史是非的輿論場。

轉換歷史主題 消解歷史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歷史虛無主義以“告別革命”為旨趣,歪曲、遮蔽和否定中國近代以來的革命史。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和人民選擇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並推動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發展到新民主主義。這是由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決定的,隻有首先進行這樣的革命,才能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隻有國家獨立、人民解放,才能從根本上掃除現代化發展的障礙,走上適合國情的現代化建設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繼續完成土地改革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恢復發展國民經濟,並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然而,歷史虛無主義否定土地改革的歷史必要性和合理性,一方面否認近現代中國存在大批“大地主”,並認為“小地主”與小農無法區分,與多數農民本質上並無多少差別,與極少數軍閥、官僚、大地主未必有著一致的階級利益﹔另一方面則顛倒善惡,為地主“翻案”,把土地改革描寫成“血雨腥風”。歷史虛無主義還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性和此后的發展道路,說什麼“搞糟了”、是“早產兒”等。由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所構成的國史,在歷史虛無主義看來,就成了不該發生的歷史。歷史虛無主義如此對待國史,目的就是要否定社會主義制度。

歪曲真實歷史 混淆歷史是非

在國史研究中,歷史虛無主義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大做“非毛化”文章。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的最重要理論貢獻是確立和發展毛澤東思想,他的科學著作是毛澤東思想的集中概括。這是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重要來源與基本依據。然而,網絡上流傳的一篇題為《〈毛澤東選集〉背后藏著的真相》的文章,煞有介事地杜撰說: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黨校曾先后聯合向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出所謂《關於毛澤東著作整理出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關於胡喬木和其他人士對毛澤東著作的意見的處理》和《關於〈毛澤東選集〉中著作原稿的審核、考証意見》等“報告”。該文章捏造毛澤東著作大都由秘書或他人代筆的謊言,並說什麼毛澤東構成了“知識產權”侵權。該文的用意十分明顯,就是要以所謂活靈活現的“逼真”材料,直接詆毀毛澤東的形象和品格,進而貶損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抹黑黨和國家的歷史。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歷史功績是第一位,錯誤是第二位的。否定了毛澤東,就否定了黨和國家的一段歷史,而且是一段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紀元,並為改革開放提供了物質基礎、理論准備、制度基礎和經驗教訓的歷史。否定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就否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根基和來源。這同樣是對國史帶有根本性和顛覆性的否定。

偷換歷史內涵 顛覆歷史理論

歷史范疇反映歷史的主題、事物的性質和矛盾問題的發展方向與趨勢,科學的歷史范疇指導正確的社會實踐和人們對歷史與社會的認識。然而,歷史虛無主義不僅把虛幻的、錯誤的“范疇”內容強加給歷史,用以影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而且把原本確定了的“范疇”,通過植入符合其利益要求並為其所用的內涵而加以偷換。

其一,歷史虛無主義將矛頭指向馬克思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一種新動向是,一方面認為馬克思主義把歷史終結在一個設想的未來階段——共產主義階段,否定了資本主義的歷史而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另一方面則利用歷史上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庸俗化等造成的曲折和錯誤,來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歷史虛無主義這一新動向的實質在於,否定科學社會主義和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並從基礎與根源上消解唯物史觀對歷史認識和研究的科學指導地位。

其二,歪曲、顛覆解放思想的科學內涵。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指導並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恢復了這一思想路線,並開啟了改革開放這一新時期。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完成了撥亂反正的任務。鄧小平在主持起草該決議的過程中,確立並堅持和貫徹以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指導思想,對整個起草工作發揮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理論導向的作用。然而,一些人說什麼這“不是三中全會精神的產物,而是與三中全會精神相悖謬的,阻滯人們解放思想,不是撥亂反正,而是撥正反亂”。解放思想本來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而歷史虛無主義卻將之歪曲為“非毛化”,不僅抹殺了決議起草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在廣泛而充分的民主討論基礎上確立並實施這一歷史事實,而且否定這一指導思想所代表的正確方向及其科學內涵。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歷史虛無主義同樣採用這樣的歷史認識邏輯。在國史研究領域,從史料到史觀,從歷史本體到歷史理論,歷史虛無主義任意打扮歷史,為其所用,撇開歷史條件而渲染曾經發生的失誤與錯誤,消解、歪曲歷史的主題與本質,顛覆歷史常識、常理,混淆、顛倒歷史是非。在歷史認識上,歷史虛無主義極力與唯物史觀爭奪輿論導向和話語權,並散布其歷史觀和價值觀。認識和研究國史,需要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警惕這一思潮的侵蝕。為國家寫史、為人民立傳,存史資政,育人護國,必須拒斥歷史虛無主義。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機關黨委副書記、理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