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虛無主義問題的實質是歷史觀問題

原標題:歷史虛無主義問題的實質是歷史觀問題
作者:宋月紅    發布時間:2018-02-22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一段時間以來,鼓吹歷史虛無主義、詆毀英烈形象的錯誤思潮和丑惡行徑時有出現,引起社會各界普遍反對和譴責。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捍衛英烈形象,必須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歷史虛無主義以唯心史觀為認識基礎,對歷史特別是黨史國史做所謂“反思”“翻案”“解構”等“虛無”文章,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爭奪闡釋歷史的主導權、影響力和話語權,誤導甚至顛覆人們的歷史認知和政治與社會意識。從表象上看,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多以所謂史實、史料問題出現,但究其認識根源和動機,則是一個歷史觀問題。繁榮發展歷史研究、黨史國史研究,必須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還歷史本原,澄清歷史是非。

1.正確的歷史觀在認識和研究歷史中的指導地位與作用

歷史觀是關於什麼是歷史、怎樣對待歷史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對待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歷史最基本的立場和觀點。然而,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經濟社會基礎、不同的利益所在和不同的價值取向,就會產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歷史觀。正確的歷史觀或一些歷史觀中的合理成分,都是對人類社會矛盾運動的基本法則和歷史發展的普遍性和規律性的能動反映。而且,對於一個人來說,要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必先有一個正確的歷史觀。一個人的歷史觀正確與否,影響甚至決定著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正確與否。正確的歷史觀是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思想認識來源和基礎,在人類的思想認識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人類社會的思想發展、文明進步總是離不開認識和研究歷史,而認識和研究歷史又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一定的歷史觀指導下,以史實、史料為基本依據而進行的一種思想認識活動。近現代以來,人類的這一思想認識活動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學科,即史學研究或歷史科學。

史料之於史學,是基礎與前提,但它並不等於史學,或者說單單如此,尚不能達到認識和研究歷史的應有狀態、層次和境地,當然也就難以從歷史內部和深處,形成和發展歷史認知,以及歷史理論、史學理論。認識和研究歷史,必須從史料的挖掘、整理與編纂上升到整體意義上的史學研究。歷史觀之於史學,是思想先導和理論基礎。但隻有堅持以正確的歷史觀為指導,才能科學地認識和研究歷史。這是因為,正確的歷史觀總是符合歷史發展實際、反映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的歷史觀也總是蘊涵或代表著一定的歷史科學理論,指明認識和研究歷史的正確方向、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人類社會思想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變革意義。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產生之前,唯心史觀居於主導地位,其撇開人的社會性,“至多是積累了零星收集來的未加分析的事實,描述了歷史過程的個別方面”,人們對於歷史的認識和研究長期陷於“神秘論”“機械論”“循環論”“宿命論”的窠臼。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則破天荒第一次把歷史研究引上真正的科學軌道,開辟了認識和研究歷史的新紀元。唯物史觀是與唯心史觀根本對立的,其之於歷史,“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唯一科學的歷史觀”,不僅具有科學理論體系,而且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它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並指導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由理想變成現實,開辟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新紀元。

2.歷史虛無主義根源於歷史觀問題

歷史虛無主義以“虛無歷史”為基本面貌與特征,從史實、史料問題入手,在歷史過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環節和歷史邏輯上做文章,一方面縮小、扭曲和否定對其立場、觀點不利的歷史,另一方面則對那些對其立場、觀點有利的所謂史實、歷史碎片和歷史邏輯關系加以夸大、杜撰、顛倒。歷史虛無主義對待歷史,不只是形式上的“裝飾”,而更多的是內涵式的“改造”,因此實有“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的功效,任其蔓延下去,后果將極其嚴重。

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因歷史觀問題而產生,因其對待歷史的立場、觀點問題而表現出來。歷史研究有一條基本的認識邏輯,那就是研究者的立場、觀點不同,即使是對待同一種史實、同一個史料、同一個歷史問題,也會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更何況歪曲、杜撰歷史事實和混淆、顛倒歷史邏輯。在歷史認識問題上,如果是單純的史實、史料問題,或者僅駐足於、局限於史實、史料問題的范疇,則一般不會產生歷史虛無主義問題。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然而,一旦歷史觀發生問題,歷史就會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表現為以其立場和觀點選取史實、史料,把已有定論的歷史顛倒過去,並以其價值判斷、“反思”歷史,解構主流歷史認識,混淆歷史是非,無不是因為其歷史觀發生了問題,而且用其所宣揚的歷史觀誤導和扭曲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動搖正確的歷史觀基礎。歸結起來,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是與歷史發展的實際、邏輯和規律相背離的一種認識論。

歷史虛無主義根源於歷史觀問題,也是主要作用於歷史觀問題的。它具體表現為“歷史終結論”“告別革命論”,以及以西方發展道路、制度模式為歸宿的“單線式歷史觀”等。歷史虛無主義以唯心史觀為認識根源,並通過“虛無歷史”,為這些歷史觀提供所謂歷史依據。

黨史國史問題,既是歷史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把黨史國史作為滲透和侵蝕的主要對象,本身就表明其有著不同於學術研究的動機。在黨史國史問題上,歷史虛無主義從其立場和觀點出發,通過歷史碎片化、歷史情節虛構化和史料的取舍、剪裁,偷換、變換或偽造歷史場景而任意打扮黨史國史的面貌﹔通過夸大或掩蓋歷史因果關系、歷史功過、歷史是非,以及以其好惡揣度歷史人物的心理和彼此之間的矛盾對立關系,抹黑、丑化領袖人物,搞“翻案”等文章,要麼肯定一切,要麼否定一切,夸大歷史之非、縮小或抹殺歷史之是。如此,歷史虛無主義“混淆”“修正”人們的歷史認知和歷史是非,以實現“解構”“重塑”人們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的根本目的。

對於中國近現代史和黨史國史來說,革命史觀與現代化史觀本應是內在聯系和辯証統一的。中國革命是為了爭得人民當家作主,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是中國革命推動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前景。然而,歷史虛無主義則“告別革命”,奉西方現代化為圭臬,把中國革命與現代化割裂開來並對立起來,否定中國革命史,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因而,在黨史國史問題上,歷史虛無主義既表現於如何對待黨史國史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問題上,詆毀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歪曲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與成就,夸大或捏造歷史上的失誤、挫折與錯誤,進而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與制度,丑化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又表現於如何對待具體的歷史事件與人物、決策與政策問題上,從否定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某個方面、某個細節,以偏概全、一葉障目地來否定這個事件或人物本身及其所代表的一段歷史,從撇開歷史環境條件或從抽象的概念出發,任意剪裁、肢解和臆造歷史。總之,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本危害在於,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3.黨史國史研究必須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

“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早在籌備建黨過程中,毛澤東就曾明確指出這一點。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宇宙觀和哲學基礎,不斷探索中國社會矛盾運動規律,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通過改革開放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選擇了走社會主義道路。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就要具體、歷史地闡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必然性和內在規律性。

堅持和運用正確的歷史觀,是處理和解決歷史虛無主義問題的根本方法和途徑。歷史虛無主義問題實質上是一種歷史觀問題,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當然要以歷史事實和史料為根據,但更為根本的是從歷史觀問題入手,堅持用正確的歷史觀來認識和研究歷史、黨史國史,用科學的歷史理論厚植和發展正確的歷史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總是階段性與連續性對立統一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總是相通的,前景光明、道路曲折是人類社會一切正義事業發展的根本歷史邏輯。正確的歷史觀,既包括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又具體表現為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如人民歷史主體地位論、社會基本矛盾論、對立統一論等。隻有全社會敬畏歷史,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地對待歷史,不忘歷史、面向未來,從歷史理論出發唯物地、辯証地認識和研究歷史,那麼歷史虛無主義就會無立足之地,就會在理論上和社會生活中歸於破產。

堅持唯物史觀,發展黨史理論、國史理論。理論的力量在於說服人,理論隻有徹底才能說服人,而理論要徹底必須抓住事物的根本。堅持用唯物史觀來看待和研究歷史,就要從歷史和環境兩方面考察,抓住歷史發展的主題與主線、主流和本質。真正的理論是從客觀實際中提煉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証明的理論。發展黨史理論、國史理論,就要抓住黨史國史發展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黨史國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和必然結果,蘊涵著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因如此,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夠具體而深刻地揭示黨史國史發展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

堅持唯物史觀,不斷提高黨史國史研究的科學化水平。從學科意義上說,堅持唯物史觀,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一方面要深入剖析歷史虛無主義的社會環境條件、認識根源、主要表現與嚴重危害,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問題的實質,同時處理好學術研究與政治的關系,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另一方面要構建和發展黨史國史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根據歷史事實和科學的歷史認識論與方法論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誤,積極引導和把握黨史國史領域的社會思潮,不斷增強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學術理論能力和社會影響力。

(作者:宋月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